2012年国内将建成“8小时交通圈”、高铁通台湾、10年内修建通往欧洲和印度的高铁网……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范围上,中国的“高铁王国”梦正在由梦想照进现实。不过,对于国人来说,高铁如何高速发展固然是个关心的问题,但如何能够坐上惠而不费且不再一票难求的交通工具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针对百姓“高铁票价偏高脱离实际”的质疑,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近日表示,与传统铁路客运票价相比,目前的高铁票价是提高了,但从上座率来看,还是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并且,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相比,高铁还是有竞争力的。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讲,特别是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地纵深推进,大幅的人口流动依然成为目前国内长途客运的主要压力,每年春运被称为每年一次的“人口在迁移”。可以肯定的是,春运难的问题有望于高铁网络的形成而逐步解决,不过高昂的票价到底有多少百姓能够接受,在运力紧张的长途客运现状面前,高铁高票价“被认可”还是百姓“被选择”,却绝非铁道部用“上座率”能够衡量的。
高铁票价之争,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既能够解决因人口大范围流动带来的交通压力,满足人口流动的民生需求,又能够体现高铁交通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矛盾的关键在于,高铁的兴起对于百姓来说,如果只是多了一个高价出行的方式,正如春运期间很多打工族不得不选择乘坐飞机返乡一样,乘坐高价的高铁会不会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作为“衣食住行”中的“行”,在其他廉价运输方式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只能高价乘坐高铁,当下的情况是:不是向往舒适快捷的人们选择了高铁,而是铁路运力滞后成就了高铁的“上座率”。
因此,铁道部在论证高铁票价是否过高的问题上,不能单从“上座率”这一个方面来解释问题,应该考虑到,正在全面铺开的高铁网络的建设,并非仅仅是铁路运输行业在其他运输行业面前的竞争力问题,对于主要依赖于铁路客运的中国来讲,如何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不再“被选择”来认可有情绪的“上座率”,值得深入地研究。
市场竞争力在左,春运难的民生困局在右,两手之间该如何选择,是正在形成的“高铁王国”应该思量的问题,贫富差距的现实矛盾经济摆在面前,高铁不能光盯着车厢里的位子,更要考虑下老百姓的钱袋子,让处于财富下层的百姓忍痛掏钱消费,或有悖惠民的初衷。
“上座率”是市场标准,不是民生标准,高铁在看重自身在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宜看清这种“被认可”背后的“被选择”,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缺少为百姓的承受能力考虑,即便是建造成了“高铁王国”,却并不一定解决了实际矛盾,而过分地以市场的标准去衡量民生,则难免厚市场而薄民生。
- 2010-02-02春运火车“上座率仅8%”的水到底有多深?
- 2010-02-02会有人因“上座率仅8%”的怪现象被免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