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晚由于隐性广告太多甚至被网友调侃说:“以前,广告里插播电视剧,今年,央视又有创新,广告里插播春节晚会。”例如,小品《捐助》里的搜狐、搜狗和国窖1573,刘谦魔术表演时喝的汇源饮料。(2月14日西部网)
众所周知,广告宣传是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增加销售额的重要手段。伴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升级,由于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城市宣传栏等宣传载体的存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可见广告的“身影”,人们生活在有广告存在的社会空间内,即使有时候会抱怨,但改变不了现实,习惯了。或者说,广告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在的情况是,商家抓住了宣传品牌的绝佳时机——春晚,这个绝大多数国人都不会错过的“年夜饭”。搜狐、汇源、国窖等企业有幸把广告做到春晚节目里去,中了虎年最大的“宣传头彩”。面对春晚这种越来越明显的商业化痕迹,许多网友忍不住要责难央视,埋怨春晚总是忙着划拉钱,指摘节目的“水性杨花”。的确,人们看春晚,是冲着节目看的,肯定不是为了欣赏企业如何搞宣传,春晚貌似不专心于节目的态度可能有点让人心里不自在。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在论坛上发言泄愤一下也无可厚非。
抛开对春晚的这种抱怨与不满不谈,既然广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晚也是在演绎生活,问题的关键是,广告出现在春晚节目里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了?笔者的观点是,在春晚节目中加入隐性广告的做法不该遭受过多的诟骂,隐性广告让表演更富有生活气息,更贴近生活。而且,广告是生活的“必需品”,植入广告宣传的产品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只要隐性广告没有破坏节目的娱乐性基调和整体完整性即可。
可能观众对春晚节目的期望太高,“爱之深责之切”,在节目中植入了商业广告遭网友批判也不无道理,毕竟目的不纯的节目难以让人满意。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或许也应该试着去理解隐性广告的植入,权当是春晚节目生活化的一种尝试吧,本来艺术就不能脱离生活,而且生活就是一种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