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央视春晚再度引发强烈的话语争议。小虎队、王菲的演唱分别引起了最高的关注,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三只临近40岁的“小虎”粗腿子、大肚子、脸蛋子的形象,倒了观众的胃口;有说王菲演唱空灵、唯美、震撼全场的,另外一些人则直言这次的《传奇》不如《相约98》。
刘谦的魔术迅速招来“解密党”,我倒以为这其实不必太较真,刘谦本人不是多次说了吗,魔术是魔术,绝不是魔法,要不然何必去参加春晚,特批一下,让刘谦代表中国男足去参加东亚四强赛——日本和韩国的球员可就惨了,球带着带着就没了,总能出现在本方球网里,按这套打法,200个C罗也不是咱的对手啊!
本届央视春晚明目张胆在广告中插播春晚,从网上来看,批评者众,即便有心为“鲁花”、“搜狗”、“1573”等植入广告品牌辩护的人,也至多使出“宽容说”(看春晚就图个乐呵,广告不影响收视就可以了),而无法从正面找到有力的论据。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厘清的讨论前提是,一方面,央视春晚不是纯粹的商业演出,借助了体制资源、牌照垄断,承接了我国意识形态输出的功能。也就是说,这本身是一场政府出资并扶持、纳税人为之买单的文化类公共物品。除非企业、社会组织、公民提供的广告同属公益性,话语体系、诉求和教化功能服务于意识形态,政府有关部门对此担负全部责任,否则,不管是以冠名还是植入等形式,纯商业性的广告并不适宜出现在春晚节目中。
另一方面,即便是纯粹的商业演出,广告的设置也必须服从于受众的审美需求,设置环节需要透明、清晰,不排除有些人对广告充斥的现象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但春晚显然不只是办给这些貌似对节目质量“宽容”、对广告植入“无所谓”的观众看的,因此,在涉及商业广告的节目播出时,播出方理应通过屏幕滚动消息等形式,提醒观众,该节目设置、植入了哪些广告,以示对商业演出的全体消费者的尊重。
姜昆、戴志诚等人说的相声,被一致评价为最不值得看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这不能不让人引出节前网民热议的“春晚钉子户”问题。姜昆是个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包括郭达、蔡明、冯巩等人,本届春晚依旧可以看出这些人对节目内容时代性、亲民性的努力贴近,但姜昆相声中拙劣的套引《潜伏》台词,其他几名相声小品演员也同样很突兀的学舌网络热词,使受众莫名其妙。联系到央视春晚历来自称的严格审查、层层筛选制度,自然会有人询问,“钉子户”们为何总能留在台上?
我在2月3日《深圳晚报》上撰文《“春晚钉子户”是怎样炼成的?》就提出,老面孔、老声音,不代表着一定会成为“钉子户”(反例是刘德华、奥普拉等),如果是独立的艺术品牌,“必须通过表演表达的创新去首先获取市场的承认、获得消费者对他们‘出售’的文化产品的购买,继而才能保证品牌不贬值乃至增值,才会在频频曝光中不引起主流人群的反感”,……“而每年一次上春晚的一些人,是由其单位选送的,‘上’与‘不上’凭的是单位招牌(体制身份)而不是艺术品牌。即便是他们的节目被导演组一审二审‘毙’掉了,也还可以再匆匆赶制一个‘新’的节目,逢迎审查人员的喜好,取得相比于新人的特权和优先权。”我在该文中发问,“上榜的‘春晚钉子户’名单中,哪一位做到了周立波的素材积累工夫?哪一位像流行乐坛里的‘天王’级歌手那样,为了办好一场演唱会而反复排舞、练唱?”
总而言之,注意力、社会关注既是央视春晚继续得以保留、传承的舆论基础,也通过连绵不断、愈演愈烈的争议传达出这个节目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通过2010年央视春晚,足以证明艺术、技术细节上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足以真正改善春晚的受欢迎水平;国内民众审美标准、心理结构、艺术喜好与二十多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民批评精神、渴求开放与互动的意识空前高涨。因此,只有真正回应时代的变化,让人民的需求而不是主办方的武断商业逻辑及僵化的审查标准来决定春晚的内容、参演阵容和表达形式,才能让人民得到更好的艺术享受,才能让意识形态价值更生动鲜活而非刻板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