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教育部“校园网处于可监控状态,定期检查”的要求,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要求,什么叫可监控状态?什么是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的内容?什么是攻击性言论?定期检查是怎么检查?发现之后如何处理?监控中孩子的隐私会不会被泄露?等等,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没有一个规范的具体的操作程序,不同的人的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尺度。而且,教育部将监控和检查的权力赋予给了各地教育部门,就更加可能导致执行过程中的标准多样化。比如,对某一款网络游戏,这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能将其视为健康的内容,另外一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能会将其视为有害内容加以屏蔽。这样的问题出现多了,本身就会造成学生认识和价值标准的混乱,也会造成社会的质疑。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疏与导相结合,光靠堵的方法是不行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强调社会是复杂的,在道德温室中培养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不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因为他们没有判断、选择的机会,也就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主要停留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层面,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很难真正形成。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要教会孩子,让他们面对具体的环境,能够自己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够自己选择该怎么做,能够承担选择的结果与责任。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一直是我国学生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个难题,校园网被监控之后,这一挑战无疑更大了。
总之,教育部“校园网处于可监控状态,定期检查”的要求是好的,但为了避免“不同的和尚唱成不同的调”,为了避免“和尚把经念歪了”,教育部的政策宜细不宜粗,特别是应该拿出经过充分讨论的,具有社会共识的“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等内容信息和攻击性言论”的具体判断标准。同时,还必须研究这一政策本身带来的教育课题。
- 2010-01-25“网络自由”与“巧实力”外交
- 2010-01-25网络上编造传播谣言必须严惩
- 2010-01-25网络是自由的 也是法治的
- 2010-01-25成年人更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 2010-01-25网络不应是“黑客”的秀场
- 2010-01-24公开是不让网络舆论“三人市虎”的最好良方
- 2010-01-24网络自由 需要谁的“国家商标”
- 2010-01-24“网络自由”不过是美国政治利益的托辞
- 2010-01-23网络时代“政通人和”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