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科学家“获奖才出名”的遗憾
www.fjnet.cn 2010-01-12 10:08  毛建国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11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1月11日新华网)。

2010年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谷超豪(左三)、孙家栋(左一)上台领奖。

又有两位科学家,站到了中国科技的最高领奖台上,以最为瞩目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显然,他们会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人物和公众的谈论焦点。然而,在此之前,泱泱华夏,又有几人熟悉他们?

因为获奖才出名,这似乎成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宿命。打开记忆的阀门,除了钱学森等少数老一辈科学家,新一代的科学家又有几人为公众所熟知?

当然,这里有着科学自身的原因,也有着科学家自身的原因。科学家与演艺人士不同,演艺人士常常会因为一个很偶然的原因而一炮走红,但科学本身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科学家的成果未出来前,尤其没有与大众传媒结合前,公众缺少关注的机会。而且对于大多数的科学家来说,由于性格的原因,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一般不愿意主动向社会尤其非专业人士介绍自己。承认这些非公众因素,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认公众因素。不得不说,当前整个社会对科学远远不如对娱乐更关注,对科学家的个人奋斗远远不及对娱乐明星情史更感兴趣。

即使那些已经摘得桂冠的科学家,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也往往表现为速朽状态。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每个人都不妨逐一对照,这其中,你到底熟悉几位?能否达到一半?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一方面,科学家唯有获奖才出名;另一方面,他们出名了,随即又无名了。当然,我们可以说科学家未必在乎社会关注,未必在意虚名。但从传递价值导向,培育科技氛围来看,社会却是需要对科学家群体给予足够关注的。或许今天造原子弹的已经比得上卖茶鸡蛋的了,但我们必须看到,他们未必比得上贩鸡蛋的,未必比得上星工厂那些砸蛋的。站在民族复兴的平台上回头审视,这难道不是社会的遗憾吗?不是一种价值观的失衡吗?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