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酒吧”拌合现实元素暖人心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耗资20万元在教学楼里开酒吧,提供28款鸡尾酒。总经理或运营总监是12名在校大学生,学校还耗资几百万设立中餐厅、西餐厅、客房部、美容美发厅等大学生实训基地培训学生。但酒吧设立之初面临其他人的质疑。(据1月3日《现代快报》)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不唯独文学作品,任何与之相关的,包括艺术、行为甚至事件本身都摆脱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轨迹。应当承认,争议是好事,有助于督促事情本身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何所有开明的领导者都会提倡类似“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校园内开设酒吧一事,反对者大有人在,支持者也并非没有,围观者定不在少数。在笔者看来,对于此事,没必要上纲上线地批判,相反,更应该给予支持和理解。
先从公众对大学生的印象说起,整体印象是“有实力没能力”,也就是不会展示,动手实践能力几乎为零。而对于大学生找工作的态度问题,相信“高不成、低不就”也几乎成了大学生的代名词。故而,才有了不少网友“大学毕业证=失业证”的嘲讽。
不容否认,这些看法有着以偏概全的倾向,同时,也有夸张手法的运用。谁都知道,学历高的优势性不言而喻,如果大学生工作状况真的那么“惨不忍睹”的话,那么问题也不在大学生身上,而在教育本身。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定合理性的一面,毕竟,对于大学生的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至于一有个例便完全增添到普遍适用性中去了,这是由公众的理性因素决定的。既然大学生本身却有问题,而且广泛存在,那么就很有必要去改进。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