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取得农业控制权,与其说是“外资主动侵入”倒不如说是国内产业资本“放弃防御”所致。这一趋势的背后不乏市场自身的理性逻辑。正因此,对于相应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要经由市场规则才行。
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农业领域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正在发生明显变化。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甜椒种子成本仅1分钱,但在中国市场却要卖到1元钱,比黄金还要贵。但由于相关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面对高价“黄金种子”却只能被迫接受。
种子市场只是外资全面介入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
外资进入国内农业产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较早进入的外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即通过独资或合资形式新建企业。这一投资模式属增量的市场进入,类似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有利于我国农业市场的扩大开发,提高了农业产出规模和就业数量。但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转而选择战略性并购投资,即通过收购和控制既有农业企业来扩大存量市场占有率,其目标直指农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由此外资对国内农业领域的影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特别是对国内的相关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种子价格贵过黄金,正是这一威胁影响的典型表现。
但理性分析就会发现,从外资取得农业控制权的具体要素看,与其说是“外资主动侵入”倒不如说是国内产业资本“放弃防御”所致。事实上,当年外资进入国内农业市场曾引起一片喝彩,因中国没建立起一整套自我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外资介入弥补了产业资本投入的市场空白。从农业投资上游领域看,投资资金规模巨大,但实际经营收益却极易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市场风险巨大;而下游粮食产品价格受行政定价约束,市场收购价偏低,直接制约了投资资金的收益回报。风险和收益的严重不对等阻碍了民族资本介入的兴趣,国内自有资本并没有主动介入投资意愿,相关市场可谓拱手相让。
跨国公司能在国内农业市场脱颖而出,恰是因为其本身跨越了国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风险收益不对等的问题。其一,跨国企业投资遍布全球,由此能够对冲单一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其二,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模式,规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管制问题,能保证一定的投资收益;其三,海外金融市场有成熟的农业产业保险机制,跨国公司能够借金融产品创新实现风险与收益共担。制度上的优势已经注定了外资介入农业市场的强势地位。
可见,尽管国内农业市场的外资化趋势理应引起高度关注,但是这一趋势的背后不乏市场自身的理性逻辑。正因此,对于相应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要经由市场规则才行,单纯以民族主义情绪空发抱怨并无实际意义。解决国内农业市场外资化问题至少需要如下努力:一是完善农业金融风险对冲机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相关金融产品开发;二是农业品市场定价应以市场供求为基准,甚至可以略高于均衡价格,以鼓励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三是对外商投资农业领域目录进行重新审核,对一些敏感性行业约束外资进入。唯有此,才能够真正促使国内农业市场的回归,改变外资独霸天下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