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后,某著名教授说:她应该学会坚强,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难,都要坚强理性地对待,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很多人是站在自己角度来评判杨元元自杀,其中就包括一些专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们,他们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一群,可以说“太傻”太“不够坚强”等一些自以为很客观的评判,来为这个社会被遮蔽的世情冷漠人情薄凉来推诿责任。
被杨元元带在身边读书的母亲遭遇“乡下人”的辱骂,杨元元本人遭遇“不发毕业证”、“没钱不该读书”之类充满势利和歧视的话语。那个骂出“乡下人”的宿管员自己本身也不特别显贵,可为何就要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来对待比她贫困的人?
国家对于贫困学生每年都有数目不菲的助学贷款、补助金和救济款,那是国家赋予那些贫困孩子读书的权利,那是一个国家从形式上对贫困群体的尊重和慈悲。“没钱不该读书”,这句毫无人文情怀、透着冰冷透着无情的话,竟然出自上海海事大学一位教育工作者之口,不能不让人担心国家这种慈悲和形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被打了折扣。
这个事件让人思考的不是贫穷丢不丢人,贫穷了是否该“慷慨赴死”这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而是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在对待贫穷时的那种态度和眼神。不是只有为富者才不仁,很多刻毒的咒语往往出自那些同样卑微的人之口,怜贫惜弱,需要的不仅是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所有人心底深处那点慈悲的释放。我们不必非有“为鼠留剩饭,怜蛾不点灯”的普世之心,也不必非要将大笔的金钱扶弱助困,也没必要将自己捐得点滴不剩,但是你只需做到:以平视的眼光来看待贫穷,以理解的心来温暖贫穷,以友善的微笑来对待贫穷。不恶语相向,不冷嘲热讽,不赶尽杀绝。如果你做到了这些,我想那些整日挣扎于贫困线上的人,即使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即使他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但他至少能感到头顶还有一缕阳光的温暖;至少他还知道,贫穷是自己的宿命,可是这个世界毕竟还对他露出了慈悲……
做到这些其实很简单,你,我,他,我们大家都能做到。
- 2009-12-14洪战辉突围了,杨元元自杀了
- 2009-12-13大风大浪过后未必是杨元元梦想的天堂
- 2009-12-12杨元元之死给“穷人教育学”上了一课
- 2009-12-12知识还没改变杨元元的命运,她就孤独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