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随州一名驾驶凌志轿车的司机违章转弯,与一名六旬老人发生争执后,竟当街殴打致其死亡。车主却无端漠视,还有“整个案发过程近10分钟,事发现场有50余人围观。”此事经《长江商报》12月7日报道后立即引发网民的强烈谴责。
由于该车系凌志名牌轿车,车主眼见司机粗横霸道却未加以拦阻,事件被网友戏谑为“70码”事件的翻版,凸显的是经济贵族与弱势群体的社会鸿沟,到底是什么让司机众目睽睽之下如此粗横,凌志车主纵容的勇气又来自哪里,更令人可悲的是,案发过程的群众围观却无人加以职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大众悲剧”?
一个是出乎公德之心的六旬老人的道德伸张,一边是“富而不德”的凌志新贵凶德张扬,还有一边是“丑陋的中国人”阴影下的大众道德缺位。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凸显的是当下社会的主流矛盾,传统伦理流失导致大众悲剧的泛滥难以承载经济文明的托孤之重。
纵观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诸多事件,或面对落水救人的道义衡量,或面对弃学举孝的理性思辨,或大学生自杀率的节节攀升,或某些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强词夺理。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埋首于故纸堆的传统伦理与当下的经济生态文明的脱轨,道德伦理在纸币与数据面前出现了价值真空,孔子透过2600年的浩淼时空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叹息:“不曰如知何如知何者,吾末如知何也已矣。”
回到这个新闻事件的本身,先不说凌志司机硬闯人行道的不当之举,单单是面对六旬老人的拳打脚踢就足以对此人宣判道德死刑,人性的沦丧窥视身体皮囊的虚无与轻浮。古老的中国文明经过5千年的历史沉淀告诉他的子孙后代尊敬老人的美德,如果说“百善孝为先”印证人性的朴素,那么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应该是美德的传递与延伸,他还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延展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独步于世界文明之林并唯一完整地保留下来,正是因为它具有普世的价值体系生生不息所以能薪火相传,就连清代帝王康熙也将“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确立为为政之本。
诚然,口诛笔伐的义讨与谴责根本无意教化日益沉沦的社会道德失序,透过这个新闻事件,我们必须洞察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让司机如此蛮横霸道?是制度的缺位,还是执法的温柔,抑或是冷眼旁观的“大众悲剧”使然,这些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大家应该不会忘记停留在新闻镜头下的那个“体态稍胖”的凌志车主,作为事件现场的力量之源在面对事态进展的时候是不能缺席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权力与财富主导下的社会规则讲究力量博弈与制衡,对于这起令人发指的人性悲剧,笔者无意大胆揣测,凌志车主作为幕后推手与司机“凶德”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现场的力量博弈以及道德与暴力的布局制衡,他在整个案情的调查中是不能缺席的。推此及彼,无以至此,就无法从根本上革除某些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条以及腐败滋生的“尚方宝剑”。
道德制约着制度,制度又从反过来维护道德,传统伦理的文化复兴不能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道德,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这起命案不仅仅只是一场道德的悲剧,单靠法律手段无以从根本上解读案情本身,作为悲剧发生的间接因素也同时助长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而这种“大众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案件的原罪在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是无法具体量刑的,与其说维护公共道德的六旬老人是死于不遵守交通秩序同时倚仗“权力与金钱”背后而行使凶德的凌志司机,不如说是围观现场的50余名冷眼旁观的大众漠视集体助长了行凶司机的嚣张。
我们当然希望凶手早日绳之以法,但更寄望深层次的讨论能够理性有序地继续进行,厘清案情背后的隐性作案规律与动机。更大范围的理性思辨应该有所映射,包括制度的完善、执法的程序透明以及公众的道德教化,让传统伦理道德真正回归与切入现实生活,尊崇孝道遍地开花,让美德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如此的“大众悲剧”不再泛滥。
- 2009-10-22钓鱼和殴打 谁来调查如何调查至关重要
- 2008-12-19讨薪农民工被殴打,天理何在?
- 2009-07-07殴打衣食父母也是一种“不孝”
- 2009-09-16殴打记者应当罪同袭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