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南方都市报》上看到,广州要拆掉秦咢生先生故居。故居所在的街道已经拆得差不多了,秦宅墙上被涂的那个大大的“拆”字,化作现实仅仅是短时间内的问题。尤其是,坚持到了最后的秦家下个月也要搬走。
拆掉秦咢生先生故居,还是且慢动手吧,虽然我知道这呼吁在现实面前何等苍白无力!
秦咢生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已经陌生。仅仅20年前,记得广州大街小巷的店铺招牌上,也还到处都是秦先生的“秦宝子”和麦华三先生的“麦家”体。店铺招牌,自然只是书法大家们化雅为俗的“雕虫小技”。置诸南粤乃至全国书坛,说秦咢生先生是广州的一个文化符号,恐怕没有人会表示反对。“秦宝子”,报道里没有丝毫解释,应该是“秦氏爨宝子”的省称吧。笔者在大学读的是民族学,学习西南民族史时知道云南曾经有过显赫一时、称霸一方的爨氏家族,而最能体现爨氏家族文化的,就是在书法史上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业界人士说,秦咢生先生“可能是自清末民初以来,融《爨宝子碑》、《天发神谶碑》体势、神韵写得最好的书法家”。
不久前,广州市出台了新的10年规划,立志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到现在该算是墨迹未干。在何为“世界文化名城”的阐释上,说是要“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殊不知,名人故居正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今天很多人讲的文化,只是能直接带来白花花银两的东西,增加GDP,非常片面;而文化的属性决定它具有长期的积淀特征和稳定的传承生命力。爨氏家族的那些干戈往事谁还记起?而《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一定能绵延无穷。名人故居也是这种物质的史书,能够托物寄情、托物寄人、托物寄史。所以,英国连我们的老舍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伦敦不过住了5年的房子都挂牌保护。
当然,这只是文化人的看法,在那些嘴里也讲着“文化”的人眼里则不然,名人故居就是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还占个好地方,妨碍“发展”。所以,我们看到名人故居遭到厄运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北京不用说了,时不时成为焦点;“山东济南对名人故居痛下杀手”、“江苏淮安对名人故居连片拆除”,单看这样的标题,也知名人故居的凄惨境遇。然而,取而代之的,不过是些模样相似的商住楼之类,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我有时妄想,名人故居是否都该享受一下“文物保护单位”的待遇?进而又想,是否凡是按照一定程序认证的有价值的老宅———如东山洋楼,不论是否与文化名人有关,都应该通过专门机构依法列为保护建筑?
便是就载体本身而言,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秦咢生故居,也有相当的文物价值。请保留下来吧!瞧不起名人故居,毫不手软地拆掉它,毫无悲悯之心,归根到底恐怕还在于拍板的人自身缺少相应的文化素养。
- 2009-11-18名人故居,一个城市的荣耀和资本
- 2009-11-14拆裘盛戎故居无益于改善交通
- 2009-08-21名人故居何时不再遭厄运?
- 2009-08-21鲁迅故居该拆还得拆
- 2009-07-30仅仅保护梁林故居还远远不够
- 2009-07-26梁思成故居命运预示旧城的未来
- 2009-07-24梁林故居到底该不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