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出生的第二天,就被爷爷卖给了人贩子,收入人民币一万元整。面对破案民警,这个年已66岁的爷爷表示:“如果是男娃,说啥也不会给的。”(据11月6日《华商报》)
看了这消息,我一点都不意外。严格说来这不是新闻而是生活的现实。每次回老家,都会听到相关的故事,邻村某条街,由于买女婴的农户太多,女户主甚至抱着孩子在街上进行选美比赛,看谁家抱的女娃最漂亮。
有网友闻听之下很惊诧,问我:你为什么不举报?我听了更惊诧:我为什么要举报?
底层百姓有自己的生活伦理。对底层百姓来讲,时代的新旧意义高居云端,他们首先需要的是生活。现在市场发达,女孩子能卖几个钱了,放从前,也就二十个烧饼五升小米什么的,所以有些家长干脆直接把女婴溺死了。物质的贫困,必然伴随着精神的贫困,百姓头脑里,有的只是传统的生活伦理。生活对他们,有新旧之分吗?
长期以来,儿童买卖在民间,是有固定市场与相应行情的。有次在医院给儿子看病,与邻县一个女人聊天,她很羡慕我们老家的行情,因为她发现我们那儿价格比她们那儿便宜。
按儿童来源,儿童买卖大致可分作两类,一类是人贩子偷拐贩卖;一类是儿童家长自愿贩卖。后一种有通过人贩子渠道的,也有私下通过亲戚朋友联系的。不管哪一种,诉诸法律层面,都是不被允许的。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底层百姓的生活伦理与所谓的法也不在一个层面上。
比如这个卖孙女的爷爷,虽然他面对警察时申说自己是个法盲,可是再法盲,他也应该知道,国家政策只允许生一个孩子。他的儿媳,第一个女儿才一岁多,就赶着生了这第二个。既没把计生政策当回事,也没把女婴当回事。
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思想就从西方引进到了中国。可是时至今天,男尊女卑思想仍在广大农民中占据上风。男孩意味着家庭劳动力;男孩意味着父母老有所养;男孩意味着顶门立户少受乡邻欺负;男孩意味着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底层百姓太有理由要个男孩了!
政府应该做什么呢?社会公正与老有所养。
社会公正有些遥远,老有所养也不理想。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对现代政府来讲,没有任何理由再把这个伦理维持下去。问题是,中国政府去年明确宣布,中国不搞福利社会。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全体国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最好自己长本事,混个好单位,捞个金银铜铁饭碗。底层农民呢?一辈子捧个土饭碗,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生孩子赌博一把了。赌博一把不成,只好再赌第二把。第二把不成,第三把!
政府打击拐骗孩子的人贩子,固然正当。可是百姓自愿买卖孩子的,况味却非常复杂。 具体到上述新闻中的爷爷。他不想要这个孙女了,但是政府又没有提供一个合适的渠道,让他给孩子找一个信得过的领养者。也许你会说,送民政局。但是民政局会给他一万元吗?现在,政府倒是把女婴送回家了,可是你认为这个在家人眼里已属多余的孩子会得到幸福吗?她的父母要不要再生第三胎呢?
警察维护了法律的刚性,可是底层百姓的软肋谁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