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5•12”地震救灾巨大的款款开始,国人越发发现对捐赠款物接受和拨付过程进行监督和后期审计工作的必要和紧迫。“5•12”大地震后捐款过程中强烈的公众监督意识,对慈善业实际上是一次契机,用好了,可以催生一整套公开高效透明的慈善业运行体制机制。但是遗憾的是至今我们仍然没有见到一个稍微健全稳定一点的机制产生,因而在慈善捐款方面也就麻烦不断。
“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经典广告词让很多消费者牢记于心,可是,最近的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却因为另外一句经典广告词惹得有点“烦”。原因起于《公益时报》发表的质疑文章,质疑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活动。农夫山泉随后反击。22日,双方走上了法庭。(中广网10月24日报道)
农夫山泉和社会工作者工作协会社会以及该协会主办的公益时报或许没有想到,同为是倡导公益事业社会责任却引起了这一场500万元的天价索赔官司。一些人习惯性的把错误归结于一方,而事实上,一家是全国的知名企业,一家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倡导企业公民责任的社会团体。随意归错于一方造成结果就是要么是企业无德,要么是媒体失职,这无疑是肤浅的。
细看两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实出自同一个中心:“是否公开”。提慈善捐款的公开,透明化,不得不提及仍是一个谜团的陈发树捐“83亿”做慈善基金会德事件。颇为搞笑的是,目前连民政部司长也疑惑不解,发问说:陈发树捐的是红利还是股权?捐款又不是“藏猫猫”,所以让人不得不将此与其前段时间的逃税事件联系,最后“80亿”还未现身,名声已臭。弄得是好人难做,坏人难为,两头都不是人。
民营企业家做慈善正值社会期待和肯定,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应可跨进一步,直面慈善基金会规模的真实和公开。通过股票捐赠的善款金额巨大,今后难免有跟进案例,进行调查和了解很是必要,而且这也关乎这个群体在公共空间的新作为。
这次双方的对簿公堂,又把地震期间重复的问题提到了桌面上,慈善应该是没有秘密的“透明口袋”。这要求慈善捐赠活动程序、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要公开透明,公布捐赠款物要尊重捐赠人的意愿;要求慈善组织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所有善款善物都要装进“玻璃口袋”,自觉接受捐赠者和全社会的监督,这样才能提高公信力。而现在我们的慈善捐款活动的信息标准建设还很滞后,还远未达到我们倡导的公开,透明的程度。
在国外,不但慈善机构的每笔捐款都要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向公众报告,其会计账目,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要公开。而中国不少慈善组织的账目基本上是“不能说的秘密”,这会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若再加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很容易引起内部腐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慈善事业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我国慈善事业,正迎来一个新契机。“攻击和谩骂绝不是战斗的武器”。当然,现在拿着放大镜到处在找哪个组织公示的好也是不必要的举措。谁来公示不是问题,问题是公示的信息第一要具体,第二要及时,第三要直接。
尽快推进一些捐款的信息,捐赠行为的信息透明的标准,让爱心在制度的土壤中壮大,将更有利于慈善事业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