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民族的东西,何陋之有?
“时维己丑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兴华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2日晚,一群少女身着汉服,相约在福州八旗会馆,以传统“祭月”仪式祭祀月神,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中国新闻网10月3日)
然而祭月本身不是新闻,真正值得注意是一些人对于“全是女子祭月”的疑问。祭月,本来是一件很民族的,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今在一个商业公司的鼎力支持下进行,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用心。而且以妙龄女子身着汉服进行此活动多少有点“色诱之术”的感觉,况且这种手段在几天看来也是见怪不怪的,大家的怀疑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但事实却远非如此简单。在我国古代传统中,有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传统。“男不拜月”是说,男人没有妇女“拜月”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天上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俗称“女儿节”,又称“乞巧节”。这天晚上,女性们都要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月祷拜,直至深夜。这是妇女的节日,男子汉大丈夫当然不应参与其中。
“女不祭灶”的传说比较老。在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一个大男人却像美女一样,到是很迷人。由于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我们虽然不敢说这个商业公司没有作秀炒作的意味,但是我可以说这“全是女子祭月”这招是没有“掺水”的。不管其“用心险恶”也好还是“另有所图”也好,其是在遵循我们古老的传统,这样民族性的商业活动业在笔者看来是无伤大雅的。
相反,在这次刻意为之的汉服祭月活动中,却暴露出了我们的对于自身古老文明和传统的“无知”,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还是一点点消失了。一方面我们不停在倡导对我们丰富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于申遗情有独钟,但是,另一反面我们却又如此“不屑”于自己的文化,甚至于毫无了解。时至今日,我们留下的也是仅有的就是那“吃喝”二字了,这样,民族性文化还有何意义?
一次祭月,就让我们伤得如此之痛。前不久,我们又有许多非物质文化进入世界遗产了。但是,那又意味着这什么呢?仅仅是旅游看点吗?没有真的把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剩下的终究只是没有灵魂空壳。到时又会问出为何男子不拜月这样可笑问题来。
- 2009-10-05如此冷落中秋节
- 2009-10-04中秋节应继承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 2009-10-04跨越一甲子的中秋,换了人间
- 2009-10-03还原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