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如何回归常识
www.fjnet.cn 2009-09-25 09:33 来源:武汉晚报 我来说两句
浙江3位教师用几个月时间,梳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后,发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问题。教师们称语文教材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 老师们炮轰的“美德”之不是,其一是真实性问题。比如爱迪生用镜子取光给妈妈做手术,本无其事。陈毅救母也属虚构。其二是说教性问题。比如:“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乌鸦反哺》也属凭空杜撰。其三是陈旧的价值观问题,比如课本缺少童趣,名人伟人事迹远远多过普通儿童。 我对三位老师的敏锐性和大胆建言表示敬佩。虽然,与其他有些领域相比,这种“敏锐性”相对而言还是滞后,但这个问题毕竟被提出来了。 当然,说美德“绑架”孩子,此话言过其实。就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传承而言,从来就不可能有单纯的文字教育,所有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要“载道”的,都是要将整个民族的共通价值观传递给后人的。美德本身没有错,只是,你如何来界定美德的内容,以及用何种方式去表现美德。 现在,教师自己意识到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这个问题,其实不是“绑架”的问题,而是“滞后”的问题。建国六十年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如今,互联网诞生,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变化,时代价值观与过去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教材内容,尤其是它承载的价值观,确实应该做新的思考。当然,这种更新,并非以网络文字代替古汉语,以电子游戏内容代替诗歌为标志,恰恰相反,应当是以一种“生命力最长久”的价值观代替时政性的价值观。 应该说,教材并不像科技,更新并非自然规律。有很多好文章能够千古不朽,原因在于,你所载的“道”是时政性的,还是常识性的。 对于我们而言,经历了太多时代的变革以后,在被各种思潮席卷之后,有必要回到“常识性”上来,而事实上,大的社会价值观也正在回归常识。常识这两个字包含的意思,既有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也有历史常识,人性常识,还包括人类公认的某些价值观。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越是能穿越时代和政治的常识,越有长久的生命力,越接近于人的本质。这类常识,恐怕才是我们最想留给子孙的,也最适合教材。 (鲁珊) (责编:刘宝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11]为何只有总理看出了教材错误?
- [ 08-12]人教版语文教材减少收录鲁迅作品引争议
- [ 09-25]小学语文教材“用美德绑架孩子”?
- [ 09-11]谁对教材错误视而不见?
- [ 09-24]小学语文的真正问题是现代价值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