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委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机关精简“文山会海”, 让领导干部抽身出来,集中精力下基层调研或处理重点问题,并确定每月最后一周为“无会周”。
众所周知,会议是研究部署机关工作的重要载体,文山会海固然不足取,没有会议也肯定行不通。开会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随着各种无关紧要会议的蔓延,开会本身反倒成了“问题”:冗长乏味、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令人诟病。
被誉为“动作研究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提出,为提高工作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工作的“动作”,在他看来,最大的浪费莫过于那种无效、多余、重复的“动作”,直接体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低效和浪费。公众对会议颇有微词,显然不是针对“动作”本身,而是“多余”的“无效动作”,以及由此造成的行政资源浪费。
其实,太原市此次出台的“意见”本身不乏亮点——能不开会的坚决不开,能合并开的要合并召开,提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倡开短会,减少领导会议讲话,已印发的文件不在会上宣读……可以想象,如果这些规定能够得以严格落实,会议本身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一系列规定之后,为什么要“画蛇添足”来个“每月最后一周为无会周”的规定呢?
当地的思路是,设立“无会周”,可以确保领导同志集中时间和精力下基层调研或处理重点问题。开会和下基层本就是领导者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以“无会周”去治理文山会海,岂不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如果在“无会周”期间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必须通过集体会议协商解决的重大事情,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倘若以“无会周”为由拒绝出席,无疑会使之成为塞责敷衍的“挡箭牌”;倘若无视这一禁令的存在而出席会议,规定本身的尊严又将何以体现?太原市委某工作人员也提出,“以前也有不少文件要求改变会议作风,但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落实。”“无会周”难道不是一个很容易被架空的突破口吗?
近年来,“无会周”、“无会月”不时见诸报端,在对政府机构整治文山会海的努力表示赞许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究竟应该怎样铲除文山会海?关于文山会海,亟需控制的是会议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实际上,如果会议质量高,就不需要再以“量”压人;反之,质量低下的会议,往往最容易“泛滥成灾”。(赵志疆)
(责编:李艳)
- 2009-04-13“无会月”后面的怕人的魅影
- 2008-10-09“无会日”不过是刻舟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