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张之洞
www.fjnet.cn 2009-09-04 09:24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原题:作为官员样本的张之洞

资料图片:张之洞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开办了新型企业,兴办了新型学校,训育了新型军队,发展了铁路交通,实施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武汉因为他而成为一座重要的中心城市。

  武汉展开张之洞督鄂120周年纪念活动。这件事情并不出人意料,但个中意味值得一说。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督鄂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不只是成就了张之洞,不只是开创了一座城市的近代化转型,也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重大收获,因此张之洞不只属于武汉和湖北。

  中国近现代史,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基本上被纳入革命史叙事的范畴。这个叙事角度,使得清中叶以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会按其在“革命”主题中的位置而被排列。一件事在革命中有何意义,一个人与革命有何关系,就意味相应的评价。张之洞是被革命的王朝的重臣,洋务运动是民族革命、制度革命时代的一个改良运动。这决定了张之洞督鄂在革命史叙事中的位置和评价。

  张之洞之于湖北武汉,洋务运动之于中国,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在武汉,人们对张之洞历来深为感念,主要是感念他对这座城市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实业史,张之洞及其事业都是难以绕过的存在。洋务运动不是一场以政治革命为目标的运动,而是希望以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追求,在当时,尤其对后来的历史来说,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制度革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对立。

  历史烟云渐渐散去,认知的理性渐渐回复。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近代中国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现代转型问题,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体现为中西撞击,实际上则是一个传统国家如何因应现代化转型。在当时,全球化、现代化以某种迹近弱肉强食的方式展开,从而使得传统国家面临救亡图存的问题。无论革命还是改良,共同的目标在此。回头来看,这两种不同的方案成败各异,但都超越了冥顽不化的顽固意识,都在致力于以变化应对时势,革命是另起炉灶,改良也可谓大刀阔斧。张之洞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势中,方向明确、勉力图新的封建官员。

  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作为担负了封疆大任的重臣,张之洞显然不如革命家那么果决。人的行为都是在规定的历史场景下展开,而不可能自己去选择生活在哪个时代。处在艰难时世,身在体制之内,这就是张之洞的处境。在这个处境下,张之洞对于他所任职的岗位来说,所做的几乎可以说是完美。

  在湖北武汉,张之洞开办了新型企业,兴办了新型学校,训育了新型军队,发展了铁路交通,实施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张之洞所做的这些,大多成为重要的历史贡献。武汉因为他而成为一座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只是实业的中心,教育的中心,而且是新思潮、新人物的中心。张之洞在武汉举办风生水起的事业,为中国贡献了风云际会的舞台。

  今天,我们可以发历史的感慨,张之洞之所以值得纪念,在于他所做的事情。我们难以回到当时,把自己变成他,追问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革命家。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他那里明白,一个官员哪怕并不站在制度革命时代的潮头,仍然可以成为因势顺变的有为人物。努力回到历史的现场,当时有多少官员还在冥顽不化,有多少官员还在故步自封,有多少官员得过且过,有多少官员势焰熏天。俱往矣,那些昏聩、蛮横、颟顸的权势,不过作为历史的笑柄,而张之洞不仅从未失去民间的感念,而且在历史的烟云散去后光华灿然。

  追昔而抚今,每个掌握着权力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摆到张之洞的场景下看一看,自己将会作怎样的选择,再请看一看,在今天这个现代转型仍在继续的时代,自己又站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做着怎样的事情?昏聩还是明敏、颟顸还是清醒、冥顽还是顺变、尸位素餐还是勤谨有为、倒行逆施还是勉力向前,你总是可以选择的。(刘洪波)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