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几乎所有就业信息网的应聘系统中,都设置了“家庭收入”这一条目,浙大毕业生张一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空白,因为她来自福建贫困农村。记者在7所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就业应聘中,他们遭遇过来自家庭状况的压力。如北科大的付晓今年应聘一家房地产集团,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进入了“终面”。没想到面试官劈头盖脸就这么两句:“家里是干嘛的?如果我们需要相关资源,你能提供吗?”家境贫困的他只能在最后关头因为“出身”而落败。
这个“出身”从表面上看,是问“家庭收入”,问经济地位,有点像以前问家庭出身是“贫农”还是“地主”。大学生刚找工作,他们自己当然是“赤贫”,但这么一问,他们是“富二代”还是“贫二代”立见分晓。那么,招聘单位是不是觉得“富二代”的素质普遍要比“贫二代”高,能力普遍要比“贫二代”强呢?显然不是。
从那面试官的第二句话来看,“家庭收入”只是虚晃一枪,“相关资源”才是“撒手锏”。原来,他们认为“社会本来就是资源重组,应聘者的家庭关系若有益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何乐而不为”。都说国人“含蓄”,由此可见一斑呀。“金钱血统”背后原来还是“权势血统”。在招聘单位眼里,招一个人才远不如招一个“关系”。那么是哪种“关系”呢?能凭自己的金钱轻易拿下的关系估计它们还看不上,能“有益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的关系除了“权势”还会是什么呢?它们的如意算盘原来是以“职”谋“权”,以提供的一个“职位”来换取“权势”的关照,这可真是够划算的了。
记者调查发现,“以应聘者的社会关系论英雄”的现象,在依赖社会关系的各大公司、垄断型国企和小型事业单位等广泛存在。看来,“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已今非昔比了。以前是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凭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子女找工作单位,现在则是招聘单位主动出击,争相招聘“关系”。就业门槛越高,这些招聘单位的“胜算”自然也就越大。
只是通过这种方式的“资源重组”,那些“贫二代”必定越来越难实现“做不了富人的儿子,就做富人的爸爸”的理想了。真正有罪的当然不是财富,而是在于社会错误地对待财富与财富背后的权势。如果钱能谋权、权能谋“职”,那么,“贫二代”通向“富一代”的道路将会障碍重重,社会分配将会越来越不公。这,大概是大学生应聘须凭“金钱血统”背后最让人担忧的事情了。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说:“随着中国市场的效率化,国际化企业和机构在中国日益增多,年轻人可以凭真本事获得更多的机会。”为什么只有到外企才会给“贫二代”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 相关新闻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