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了《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在其中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排名中,居首的是深圳,而武汉则位列倒数第4。此事引起的争议很大,甚至有学者公开对这个排名提出了质疑,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华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闻晋副教授。
武汉排名倒数第4,的确让人惊异。但这个排名既然能够出来,说明总有它的指标体系。这毕竟是一项科研成果,总不会是靠经验给判断出来的。那么,这个指标体系是什么呢?在这个排名中,一级指标是硬件投入、软件投入、功能性产出、本体性产出,这一级指标可算框架性的。一级之下,还有三个层级的指标,逐层从属,可算子项指标。
从决定意义的一级指标可以看出来,所谓“教育竞争力”,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太合适,不如称之为“教育产业竞争力”。从教育投入,到功能性产出和本体性产出,经济意义尤为凸显。纯教育的价值被压低,教育的产业要素被放大,而整个排名的价值导向则是经济发展,并不是教育本身的发展。
一个城市当然需要尽快将教育成果予以转化,同各行各业对接,最大程度实现教育的价值。但是,这种转化似乎难以指标化衡量,尤其是以一个城市为单位进行指标化衡量。如果从经济的意义着眼,从转化成果的角度进行指标化衡量,其结果仅仅是突出了教育的产业要素,突出了其经济功能——这不过是将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观察和评价,而且是将城市视为一个单独的教育产业主体进行观察和评价。
即便是将教育视为一项产业,那么投入和产出也难以局限于一城一地。教育作为产业的回报,不可能只从一个城市中实现。诚如陈闻晋副教授所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反而往往是依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其实,这里还存在一个城市的功能分工问题,即教育重镇,未必是经济重镇。如果一个城市的教育发展与教育成果转化还要自行完成,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会是很可怕的。
从本地感情来说,我们自然不希望看到武汉排名靠后;从日常经验和常规认识来说,我们也惊异于武汉排名如此靠后。但是,这种“希望”与“惊异”,意义并不大。甚至,看重如此排名根本就没有意义。问题只在于,以中国社科院的学术级别,其科研成果对于国家、地方决策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意义。而这种导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也是需要公众舆论审慎推敲的。教育的发展,对于民间来说有多元化的目标,而对于政府来说,其目标是明确的。一个地方政府,是看重教育的产业价值,还是教育事业本身,这关乎到每一个市民的利益。
最近中国社科院推出了不少排名,但经济意义总是掺杂其中,譬如《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为城市做的“生态文明”的排名,仍然将生态当作一种经济要素,仍然看重的是绿色生态对GDP的贡献,价值与工具、目标与手段似乎已经倒置了。这种倒置,多少可见发展的概念尚未真正转换过来。
- 相关新闻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