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近来又闹得沸沸扬扬。据称《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对高考改革提出了3个方案,但随后教育部声称,那只是建议版本。
无论如何,高考改革的目的,据称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考定终身的问题。表面上看,这是对应试教育的“拨乱反正”,看上去很美丽,但其实,这是一个大陷阱。
通行了32年的高考方式,一直屡遭诟病,被斥为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分数至上”、“高分低能”等指责,成为高考无法承受之重。于是,改革势在必行,重视素质教育等呼声,渐渐成为主流民意。高考改革的方向,正朝着如下几项疾驰而去:“文理不分科”、“弱化一考定终身”、“录取需参照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增加高校对考生录用自主权”等等。
然而,细细思量,目前的高考方式虽然有其弊端,但它却拥有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客观、公正、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富家子弟与贫苦学子,站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
一旦高考改革了,不再“一锤定音”了,可以参考所谓的“综合素质”了,甚至让高校自主招生了,那么,其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客观评判的标准弱化了,人为主观的因素增加了。换句话说,高等院校在决定录取哪位考生时,将拥有决定权;高中学校在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将拥有话语权。通俗地说,高校以后将可以不录取一位690分的考生,而录取一名660分的考生,其理由可以是,这位660分的考生综合素质更高。
分数的绝对权威一旦失去,人为的因素一旦有了左右学生命运的可能性,那么,在人情学、关系学泛滥的中国,势必连锁带来另一个变化,那就是,家长想方设法,“买通”高中学校的老师,以提高自己的孩子的“综合素质”,同时,再“买通”高校的老师,让其“点招”。
在目前相对客观的录取方式下,依然有人想方设法钻空子,高考移民、更改民族成分、花钱买航模比赛名次等等,不一而足。一旦更具主观因素的录取方式出台,谁能保证那些钻营之徒不会挖空心思铤而走险?主观因素下“潜伏”的腐败土壤,将滋生出可怕的恶果———公正、公平不见了。一个猜想是,以后,名牌高校里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将寥寥无几。这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有关部门有足够的智慧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但这种智慧,应该转化为:高考改革后的方案,依然能够为录取与否提供一个纯客观的标准。
- 2009-08-09我国高考改革提出3种方案 或不再一考定终身
- 2009-06-17高考改革须有超越利益集团的勇气
- 2009-06-17摆脱文理分科应是高考改革基本目标
- 2009-04-28高考改革应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 2009-03-23高考改革不能总徘徊于“改而不革”
- 2009-03-05就业难折射专业设置缺陷 高考改革将是教改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