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谜”一样的学术大师
解开季羡林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成才之路;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都是可圈可点的。阅读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详细
季老身后,“大师”何堪?
大师已逝,风范长存。季老留在身后的,是一个被他用毕生心血打磨得异常光亮的、名副其实的“大师”铭牌。这一铭牌,固然是因其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详细
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还有一些人认为,季老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印度文化,而不是以经史子集为主的“国学”,所以不宜称他为“国学大师”。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最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晚自唐朝时期玄奘撰《大唐西域记》起,印度文化研究就成为“中国固有之学问”亦即“国学”的重要内容,更何况季老是中印文化兼治呢?>>>详细
文化老人:热热闹闹里的孤单
像冯至、曹禺、季羡林这样诞生于20世纪初的大师级知识分子,到了晚年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也有深深的痛苦。“热热闹闹里的孤单”就是他们共同的痛苦,而他们的这种痛苦也正显示着他们的不同凡响。>>>详细
任、季二老辞世的文化省思
冷而不舍其学,名而不求其利,这正是任、季二老共同的学养品质。而这,也正是当今学界亟须补充的冷静剂和沉淀剂。……“文化”是个被用滥的语词,“大师”成为讽刺的标本。但是,只要像二老那样,拥有一颗单纯而有笃定的学者之心,文化的清流就会汩汩流长,“大师”也会不断涌现。>>>详细
大师已逝 哲学别走
一个民族哲学的衰落,势必导致人文精神的孱弱,而这又必将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拖住我们民族前进的步伐,这也是为世界历史所证明的。所以,没有什么比在这个时刻,我们更应该大声疾呼:大师已逝,哲学别走!>>>详细
季羡林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
对于季先生的评价,王元化先生有恰当的总结,他说季羡林做学问的方式是西方的,做人的方式是东方的。他有现代知识研究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并且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就,又符合中国人对高洁之士的期望,淡泊修身,遗世而独立。或许被过度建构和符号化并非季先生所愿,但也应该看到,季先生体现出的符合国家期望的知识分子代表形象,与季先生的尊崇地位之间并非全无联系。>>>详细
季羡林、任继愈何以广受敬重
季羡林、任继愈广受敬重,是由他们的品格、学识、贡献、影响决定的,这一切,在人们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从一些悼念和回忆的文章中都有反映。无论是政界、学界中人,还是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就是两位老先生品格之高尚、学识之渊博、贡献之卓越、影响之巨大。>>>详细
注定只能在没有大师的时代里摸索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突然开始急切地寻找起真正的国学大师来,是不难理解的。只是,那些翘首以盼国学大师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将无缘于真正的大师。>>>详细
我们今天怎样培养大师?
最近10年来,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发展较快。但讽刺的是,其中大楼、大门最为显著,这与出大师风马牛不相及。就全社会而言,千军万马考公务员成风,而机关架构又叠床架屋,庞大的机构设置,需要的是大批官员,而不是多少大师。>>>详细
(责编:刘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