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的分配,看似严密的层层关卡,为什么卡不住明显存在造假嫌疑的“六连号”?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玩忽职守,二是利益纠葛。
武汉市日前通过电脑控制公开摇号方式确定5100多市民中谁能购买124套经济适用房,结果摇出了连数学家都瞠目的“六连号”,因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只有千万亿分之一。事后调查结果更令人咋舌:获得公证机关公证、被房产主管部门挂在网上公示的“六连号”持有人,其申购资料竟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城区突击造假而来。
根据武汉市修订后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房申报资料要经过居委会、街道、公安、民政、国土、房产等部门层层把关,电脑摇号要在住房管理部门和公证机关严密监控之下进行,要做手脚实属不易。然而,发生在武汉的“六连号”事件败露,并非层层把关的结果,而是源于群众上网质疑。这说明,关卡多与监管到位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如果以为规定细致了、管事的人多了就能保证监管到位,那无疑是在犯主观主义错误。
看似严密的层层关卡,为什么卡不住明显存在造假嫌疑的“六连号”?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玩忽职守,即使明知被监管者造假也听之任之;二是利益纠葛,或直接从造假者那里拿“好处”,或听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打“招呼”,日后得到“关照”。
第一种情况不大可能,因为环节、人员众多,如果没有“共谋”,很难出现大家在同一件事上玩忽职守的现象。第二种情况就值得深究了。虽然迄今还没有证据证明是谁参与了“六连号”造假背后的利益分配,或者将从造假中分得一杯羹,但有媒体调查显示,“六连号”中标的6名当事人曾向相关中介公司支付了7000元至5万元不等的“中介费”。而在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市场上,一些房产中介近年来始终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公开兜售所谓的“包办证、包登记、包摇号”“一条龙服务”。有关部门应当循此线索追查下去,让“六连号”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房价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何保证这项带有公共福利性质的政策真正惠及普通百姓,而不是成为权力寻租的途径,掌握这一稀缺资源分配权的国家工作人员责任重大。在这个意义上,发生在武汉市的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中标事件无疑给政府自身建设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