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教育讲堂> 正文
大学生团购昆曲戏票值得欣慰
www.fjnet.cn 2009-05-20 09:09 来源:光明网 我来说两句

  17日,南京江南剧院进行了一次非常“疯狂”的尝试:由12出经典折子戏组成的长达6个小时的全本《牡丹亭》从17日晚上七点一直演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拾画叫画》、《幽媾》、《旁疑》、《冥誓》和《回生》等经典折子戏,连续上演6小时,充分演绎了昆曲《牡丹亭》的神奇魅力。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梁谷音、刘异龙、柯军、胡锦芳、赵坚、李鸿良、孔爱萍等老、中、青三代共50多演员出场。巨大的演员阵容吸引了众多的高校大学生“疯狂团购”门票,“南大中文系团购了120张,东南大学也团购了100张,南艺音乐学院也一起买了80张,还有其它一些高校也在跟我们联系”。(据扬子晚报网)

  这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做出的巨大努力。笔者在领略中国传统雅乐魅力的同时,也为青年大学生们对民族精粹有如此爱好而感到欣慰。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的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和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民族的骄傲和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就是昆曲。

  这个被称作“百戏之母”的剧种从600年前逶迤而来,伴着轻轻小雅般的精细飘进现代人心中。2001年昆曲被评为全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300多剧种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走向了世界。积极致力于昆曲文化传播的白先勇曾改编过昆曲全本《牡丹亭》,将它推向西方,并在美国西海岸连演数场,场场爆满。西方人惊叹于昆曲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的同时,更对昆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虎丘》一文中曾描绘过苏州中秋曲会的盛况: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这里所讲的曲会就是昆曲。《昆曲》一书中这样评价袁宏道的描写:这已经不是在演唱昆曲,苏州的士民们几乎是在用全部身心共同铺排有一种宏大而庄严的生命仪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明代的昆曲演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对于许多投入其中的演者和观者来说,那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戏剧演出,它在不知不觉间已变成一种生活的迫切需要,一种情感的全新体验,一种灵魂的自我救赎。这是中央电视台2007年五一推出的纪录片《昆曲600年》里对昆曲的评价。

  和西方人对昆曲的追捧相异,很长一段时间,昆曲只作为地方戏种被少许人“珍藏”,人们对于昆曲还不是那么热情,甚至任由她渐渐消失。直到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全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人们才又重新审视这一高雅的戏曲形式。在中国,地方戏曲由于各种原因正逐渐消亡,能够存活的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假若不是因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恐怕也“难逃一死”。

  昆曲是幸运的!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她的重新审视,她轻柔的飘进现代人心中,并展示出自己的“妩媚”,深深的震撼着青年人的灵魂。青年大学生是注重思想的一代,他们与昆曲的情怀“就像花前月下般恋爱”,一旦被她的魅力吸引就会深深地爱上她。就像白先勇说的:“昆曲已是我的情人”。

  学生团购昆曲门票,昆曲之幸!青年之幸!民族文化之幸!(杨亚臣)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