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民生巷议> 正文
在施粥摊话题上的"偏激"是缺少善良之心
www.fjnet.cn 2009-04-29 09:07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今年农历正月初五,一名温州商人在义乌人才市场门口开办了一个施粥摊,原本只想办15天,专门让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外来人员解决生计。在好心人一笔笔的资金赞助中延续了第65天后,这个施粥摊停止了“工作”。可没过几天,又一家新的免费粥摊开张了。前后两家施粥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而这些热议同样值得议论一番。

  一是质疑之声。无论是新旧粥摊,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缠绕在舆论间,施粥者是真施惠,还是以小恩小惠图名利?诚然,在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人们当然有权对事物发出这样那样的质疑。但是,这种质疑首先应当基于客观事实。我们看到,温州商人自费开设施粥摊的开始几天,他把亲朋好友全叫上帮忙,后来又从厂里叫了一些工人,接着就有志愿者加入进来,成为施粥摊的“主力”。这些人都有正式职业,其中有董事长、教师等,这些施粥志愿者每天一早就汇集到施粥点,从5点多忙到8点,而后匆匆赶去上班。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为何不能用善意的心态去解读,非要钻牛角尖式地在“是真是假”上质难?

  二是骂评之声。不知是否巧合,4月1日当地卫生部门曾到施粥摊了解馒头和粥的加工点卫生情况,于是有媒体把施粥摊的停止与政府挂上了钩,成了“卫生检查后被政府叫停”,于是网上出现一片针对政府职能部门的骂声。此时,一直在幕后拒绝媒体采访的志愿者坐不住了,他们又站出来辟谣。如今,遇有与政府相关的事,网上个别“持不同意见者”,开口动笔便以骂代评。有意见可提,但话要“好好说”,那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种“无限上纲联想无边”,那种“出言不逊低俗讥讽”的骂评,对解决问题哪有一点积极意义?

  在关于施粥摊的话题上,无论是质疑还是骂评,反映的却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应当怎样以和谐之心去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应当说,施粥摊的出现,是一些先富人群的新追求———善举。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健康的态度便是“就事论事”,要看其实际效果,比如每天有两三千人领吃施粥,不联想、不质难、不求全。这就需要“旁观者”有善待之心,只要是不违反法律法规,不悖于伦理道德,即使是存在某些瑕疵,也应当允许它存在,让其在“发展”中改进和完善。

  慈善是什么?是一种人文关怀。即便是发达国家,当今依然还有众多需要生活救济的穷人,何况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在施粥摊话题上出现的一些“偏激”、“片面”,实在是缺少善良之心。愿“令施粥者最为伤感的精神刺激”,今后少些再少些。(陈向阳)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