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赵本山拍的电视剧《乡村爱情2》热播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乡村爱情2>有那么真实吗》。此前,在作品研讨会上,赵本山表示“《乡村爱情2》之所以受欢迎,与它的真实性分不开”(2008年3月21日《齐鲁晚报》)。我不同意赵本山的说法,因为我觉得《乡村爱情2》中有许多的不真实。不说情节上的失真,单单人物,就有许多根本不是当今的农民形象,比如结巴的刘能、猥琐的赵四等。
为什么赵本山的作品“失真”?我在文章中写道:“赵本山演的都是农村戏,这源于他有农村生活的基础,只是自从成名后,他已经远离了农村,远离了农民,连‘大城市’铁岭都很少回去,他与当前的农村生活已经很隔膜了,而这些年,农村发展很快,农民的生活巨变。赵本山头脑中的农民,一直定格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只是打扮换了,装饰换了。”
我重提这篇文章,是因为作家王蒙在今年第4期发表了《赵本山的“文化革命”》。文中,王蒙称,“赵本山-刘老根-二人转,代表的是农民文化、民间文化”,赵本山“在主流媒体上争到了农民文化的地位与尊严”。
赵本山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早期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说其是民间文化或者农民文化,似还恰当。可在赵本山成名二十年后,我们再看他近年的作品,无论是小品,还是电视剧、电影,虽然故事发生在农村,主要人物是农民,可我们不能不说,那故事是编的,实际上不可能在农村发生。比如,他的小品《火炬手》,表现一对农村老夫妻,为争当奥运火炬手进行“家庭PK”,这事可能吗?奥运火炬手的选拔是这样进行的吗?再比如,他主演的电影《男妇主任》,一个大老爷们当上了妇女主任,故事情节倒是搞笑,可生活中,组织上会批准一个男的当妇女主任吗?
赵本山搞的是艺术,这谁都承认,可要说他代表的是农民文化,那就有点不符合实际了。王蒙在文中说,“仅靠赵本山的文艺过年是不够的”,套用王蒙这句话,我要说的是,让赵本山代表农民文化是很不合适的,因为赵本山现在的作品已经远离农民了。(张铁鹰)
(责编:刘宝琴)
- 2009-03-04从赵本山的“忽悠系列”说开去
- 2009-04-13如此解读赵本山,跑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