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拒绝领奖与文学的诚意……
第七届华语传媒大奖日前揭晓。阿来获“年度杰出作家”美誉,塞壬、耿占春、李西闽和臧棣分别获得了“最具潜力新人”等四项殊荣。但是,让人感觉有点意外的是,被评为“年度小说家”的毕飞宇自愿放弃了年度小说家奖。
历史上,拒绝领奖的事情绝不鲜见。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可能获奖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但评委会还是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郑重地授予了萨特。面对这个今天被无数中国人望穿秋水的文学大奖,萨特却选择了拒绝。他说:“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不仅如此,在颁奖消息传出后,他立即起草了一份声明,委派一位代表发奖当天代为宣读。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但是,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她表示:“我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因为获得诺贝尔奖会使自己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名人,这是我不想追求的后果。”耶利内克说,在得知获得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
上述两位作家,拒绝接受诺贝尔奖,本身固然与淡泊名利有关,更与个人特立独行的处世风格有关。无论萨特还是耶利内克,他们所追求的,不是鲜花和红地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另外一种标准,那就是对文学的虔诚。
古往今来,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文学是寂寞的事业,当一个作家有朝一日成了社会活动家,一颗具有诚意的心往往就已经死掉了,这时候,我们送上的不应该是溢美之词和鲜花,而应该是一个哀悼的花圈。面对荣誉,很多人并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创造力面前,荣誉以及过度的掌声往往像王水一样,能够将一切锈蚀掉。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包括文学界人士,选择拒绝荣誉、拒绝热闹,所要保持的不仅仅是一份平淡和纯真,还有必要的警惕。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有评论家和诗人曾经在文学刊物上大声疾呼关于文学的信仰问题。大意是说,我们处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但是就文学本身而言,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应该坚信文学的神圣性,保持自己的纯洁。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环顾左右,能够真正对文学保持一份诚意的又有几个?
一个人,搞文学,成为大师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个大师,究竟是不是应该相信他所从事的事业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应该对此具备起码的真诚,我想,这是毫无疑议的。毕飞宇究竟为什么放弃传媒大奖我们无法得知其原因,但是,他的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萨特和耶利内克。联想到一个作家对文学的诚意。在一个各类诱惑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人能够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清醒与人格的独立,这样的人,必将赢得更多的掌声。(冯磊)
(责编:刘宝琴)
- 2009-03-17文学家不应放弃精神担当
- 2009-04-16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
- 2009-02-28中国文学:大时代为何缺少大作品
- 2009-03-30中国文学是“垃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