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一周热评> 正文
金融之危 文化之机
www.fjnet.cn 2009-04-14 09: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逆境中“破茧而出”的中国文化产业再次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将全球经济推入“寒冬”,而我国文化产业却在阵阵寒风中屡创佳绩。进入2009年以来,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呈现“逆势上扬”的强劲态势;湖南、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年增加值已达到10%—30%,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给美国人带来的最显著影响,是物质财富的急速缩减和闲暇时间的重新利用,简单、排解焦虑、提振信心的娱乐方式变得大受欢迎。集邮者的数量从200万人骤然升至900万人,桥牌、扑克牌、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的培训费每年达到1亿美元左右,城市公园数量暴涨,游泳场所、野餐场所接待人数陡增,大量行政开支被用于永久性休闲娱乐项目。借助演艺业的繁荣,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每张门票售价10美元,奥斯卡由此成为迄今在影响力和商业效益方面最成功的电影节庆活动之一。美国文化产业往往在经济危机中快速发展,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卓别林的小人物、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打不败”的海明威,这些诞生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形象成为“美国精神”的缩影。

  今天,中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与美国80年前相似的困境和机遇。2008年10月26日,联合国贸发会议首次发表《2008创意经济报告》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个重要政策方向转变已经为世界所注意,“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及其创意产业成功的重要特征源于多领域政策”,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榜样”。

  据专家预测,2005—2020年,我国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年均增长将达6.7%,文化产业就业总量年增长率将保持在9.7%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将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车道,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跨出国门,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这些都给我们战胜危机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但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人才问题、投融资问题、产业的国际化问题、创新问题等等都亟待解决。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下游,85%以上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又如,芭比娃娃是中国出口玩具中的一种,价值1美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零售价是9.99美元,这中间近9美元的价值来自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等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环节。扣除原料成本0.65美元外,“中国制造”在这条产业链中只分得2%左右的利润,而美国的厂商和零售商却得到我们的几十倍之多的高额利润,“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有”是我们难以回避的事实。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一个朝阳产业,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寒冬过后花正开,我们要以“变”应“变”,化“危”为“机”,培育中国文化产业春色满园的明天。(李舫)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