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一周热评> 正文
让大众领略和吸收科学精神
www.fjnet.cn 2009-04-07 09:42 来源:文汇报 我来说两句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大胆质疑,谨慎求证,独立判断,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谦虚坦诚,等等。在新时期的精神诉求下,科学人文类作品应该承担起重任,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激发自由思想,鼓励人们去创新、创造,去发现

科学知识、科学事实不等于科学精神。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科学精神的传授与培养——其实后者是人们正确运用已有知识进而发现新知识的源泉,而前者恰恰是后者的载体。三年来,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推出的科学人文杂志《新发现》以多视角的、符合科学规范的方式解说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让读者领略和吸收科学精神,这是它超越传统科普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借艺术反衬科学,对认知提出挑战

  第一次看到《新发现》,惊喜于它的精美图片。每一期杂志都带给读者许多精美新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科学照片,无论生物的还是化学的,地理的还是天文的,均予人开阔眼界的享受。这与我们通常所见的科普著作中那些简陋的图示有很大反差。

  当阅读其中的文字时,则发现它不同于不少科普读物的艰涩难懂,几乎可以无障碍地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做远程交流,令人不由赞赏编者高水准的科学素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这里体现着前沿知识性。它摒弃了通常科普著作常出现的以扫盲为目的的经典概念介绍,以及过时或死板的静态描述,内容的重心放在介绍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上刚发表的最新知识与概念,让人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脉搏,有速度感、现场感,更对人们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艺术性的排版及图片运用,与严谨而简明的科学语言形成了强烈对比,我以为,这能让人们拥有对科学的基本理解与体验。艺术体验基于个人感受,而科学则强调客观。要让大众理解科学,不妨借艺术表达方式来衬托或反衬,以更好更快地达到效果。而优秀的科学作品,还需通过许许多多耐心讲述的故事,使人们熟悉科学创造的基本步骤,明白这是一项独特的工作:从业者既要敢于像巫师那样大胆推测、幻想设想,又要像工匠那样小心推敲求证,缺其一就不可能成就科学与科学家。

呈现事物不同面,激发质疑与审慎

  自然是人类迄今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揭开自然之谜的不懈努力,源于人类对这部宏伟巨著的好奇。正是这一内在的动力,促进了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新发现》深谙其中道理,更试图通过呈现事物的不同面,激发人们对事物的质疑与审慎。他们的做法常常是集中于某一领域或课题,针对同一个科学概念,从不同角度甚至多角度做分析报道,中立地描述不同的或者对立的论点,客观审慎地报道新科学事实及新规律发现,启迪人的智慧,使人的思想水平得到升华。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质疑则是科学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要质疑?因为一切事实、真理、规律都有其适用或存在的边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边界条件是隐含的,或者由于习惯性思维被视而不见或被忽略掉了。比如地球上的人们只能看到月亮的正面,而难以见到月球背面,原因在于特殊的公转;又如冷胀热缩的水之体积变化,在这种不同于一般热胀冷缩现象的背后,起关键作用的角色是氢键。而科学精神,恰恰能提醒人们在正反事例的冲突中,发现传统的或惯性的或僵化的思维的不足,进而更谨慎客观地看待事物、探索规律。

  只有不断了解许多正在进行中的挑战现有传统概念的科学研究,人们才能切实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大胆质疑,谨慎求证,独立判断,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谦虚坦诚,等等。《新发现》上的诸多文章着重介绍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环环相扣并层层推进,提醒着人们去审视容易忽略、然而最可宝贵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使思想深刻、认识深化

  通过对“科学精神”这四个字的反复理解,通过比较与反差,能使思想深刻、认识深化;更能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仅包括渐变,而且包括突变。科学精神,在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方面同样有重要作用。我们常常痴迷于闭门苦读去贮存具体知识,而忽略了思想交流——围绕概念的讨论与争辩,而这个环节的不可替代性已经被无数科学事实证明,其存在比老师的存在还要重要,惟有它能激发起真正的学习动力与对专业的兴趣。科学精神注重理解并运用新事物新规律的能力,自由的思想与不同的观点交锋正是其重要切入点,而僵化的思想,只会告诉人们依葫芦画瓢,进而发展成依瓢画瓢,而后拷贝走样,最终发展到“四不像”。

  我们需要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尊重事实寻找规律的人,能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找规律的人。在这些新时期的精神诉求下,科学人文类作品应该承担起重任,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激发自由思想,鼓励人们去创新、创造,去发现。

  尽管科学今日已成为强势文化,但科学研究却依然是艰苦并幸福的历险,常常要面对目瞪口呆的事实与幻想的破灭,需要以最坚韧和质朴的心去等待奇迹,所以,如果说《新发现》有何可改进之处,那就是应进一步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适当关切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本土科学家的喜怒哀乐。(钱旭红)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