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采访返乡农民工时,有一段对话让我难忘——
“你愿意创业吗?”我问一位张姓农民工。
“啥创业?摆摊算不算?”他反问。“要算,我就创过业。但现在年龄大了,跑不快了,创不了业啦!”
跑不快和创业有啥关系?老张说,他曾在北京通州区摆过早点摊,炸油条、卖包子,生意不错。可城管管得太严了,虽然赚了些钱,却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最初城管罚了些钱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料罚款频率渐高,数额渐长。他也想过进正规市场,可掏不起租金,况且,早餐在小区门口最好卖,上班族谁会跑去市场吃早点?于是,他改造了手推车轮子,城管一来,就迅速开跑。打了一阵游击后,手里倒是有点钱了,但他妻子说什么也不干了。“城市里有啥好哩?!”妻子说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这日子过得太“战斗”了!不得已,老张又回到老本行,干起了建筑工。
“城里人需要我这样卖早点的,我也能赚钱,多好的事!”老张叹了一口气,电视上说国家要鼓励农民工创业,他也盘算过重操早点摊旧业,但掂量一下,年龄大了,跑不动了,这业看起来创不成了。
如果有资金有能力办企业或像样的商店,谁会天天在街头风里来雨里去摆摊设点?跑不快就不能摆摊,这是什么逻辑?可这种事却在经常发生着。较之屡见不鲜的诸如城管打人等事件,老张的经历不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让人感到一样的心痛、心酸。
多一个创业者,社会、政府就少一份负担,经济生活就多一份活力。然而,这些年,为了城市光鲜的外表,在“严管”的政策导向下,扼杀了多少人的创业热情,损失了多少就业岗位?又造成了多少城市居民生活不便?
岗位在哪里?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将持续增长,就业压力巨大。放眼我们身边,巨量就业岗位就蕴藏其间,只待政府部门恰当而有效的管理将其释放出来。对摊贩经济的“松绑”就是其一,这种不尽合理的管制压抑了普通人的创业冲动,如果正确处理好管理中的各种关系,比如既考虑城市环境卫生,又考虑摆摊者的经营方便,很多人就会积极地创造出自己的“饭碗”。
岗位在哪里?岗位还在政府部门及时贴心的服务上。比如家政业就长期缺少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按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搞得好,可容纳1000多万人就业,但目前整个行业出现规范缺失、中介混乱、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行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雇主和家政从业者都极不满意市场现状,急需相关政府部门建章立制,帮扶一把。
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创造就业岗位、鼓励企业不裁员,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真正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分清什么是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以及怎么管,实实在在地担当起服务型政府所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让老张他们能安心挣钱。(于猛)
(责编:刘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