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该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也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3月28日《重庆晚报》)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了。周作人在《中国的国民思想》中说,中国人的信宗教(如朝山拜佛),大多数是求现在的幸福的,不像基督教徒一样,是为死后的永生。同样,中国人让他的孩子读书和考试,也是因为读书“有用”,考试“有用”,换句话说,能够给他们带来看得见的现实的好处。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传统思想中,读书和考试(或参加科举),无非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升官发财,以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和生活处境,至于所谓的“修齐治平”,往往只是读书人用来装点门面的“豪言壮语”,真正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人恐怕一万个中也找不出一个。
在毕业后包分配(科举也是包分配的)和大学没有扩招以前,读书和参加考试确实对国人是“有用”的,因此也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凡通过这一制度化的程序检验的人,就等于吃上了“皇粮”,大多都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前程。可到了国家不再包分配,而且为着生产“人力资本”的需要,大学大量扩招的时候,大家只有各各凭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或真本事来“抢饭碗”了。由于“饭碗”数量的增长赶不上“抢饭碗”的人的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及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我们的学校已异化成了一个“伪知识阶层”的制造工厂——而可作为“人力资本”的消费者的自负赢亏的企业却再也不愿意象以前那样为大学生毕业后为建立与实践的联系而不得不耗费的漫长的“工作适应期”的那一段低效劳动买单。于是,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那些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往往就意味着失业。也就是说,读书或上大学对于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已经成了一项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报并且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投资,因此,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也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庆市上万名学生放弃高考及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的蔓延的根子即在于——读书对改变他们的命运确实是“无用”的,而使读书变得“无用”的罪魁祸首则是目前我国这种高考导向的 “麦当劳化”的教育体制。由于高考以分数作为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或能力的唯一标准,这使它具有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高考机器”将人当成了它的流水线上的产品,因此也是非人性和非理性的。这台非理性的“高考机器”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无理地践踏着学生们作为人的尊严,无视社会实践对学生素质的各种要求,专横而残暴地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在所有学生的身上,从而禁锢了国人的思想,弱化和剥夺了国人的创新能力,也使读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了其改变人的命运的能力。
重庆市上万名学生放弃高考其实是国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反抗的信号,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一队伍。为了将中国人的创造力解放并释放出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摧毁这台“高考机器”对人的非理性的统治,即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重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宕子)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