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赞皇县许亭乡田村,人口2525人,740家农户,耕地面积2330亩、其中800亩是坡地。就在这个距离北京仅300多公里的地方,却出现了很多娶不起媳妇的农民,共有光棍儿汉182人。村民樊贵成兄弟5人,只有他自己娶上了媳妇。他苦叹道:“要是没什么别的本事,光靠种粮,想娶媳妇,难啊!”(据2009年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就农村言,没有女人不成家,光棍儿生活很凄凉。光棍儿汉不仅与妻贤子孝、儿孙绕膝、阖家欢乐的幸福生活无缘,而且按照农村的家规习俗,即使是将来他们去逝了,也不能进祖坟茔地,将永远成为漂泊在外的孤魂野鬼。可见,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去当光棍儿,绝大多数都是生活窘境所迫。
看到种粮农民娶不上媳妇这条新闻,笔者心里有些酸楚,不禁联想到1979年8月19日《天津日报》刊登的一则短消息:《“光棍堂”引来了四只“金凤凰”》,说的是天津蓟县上仓公社后秦各庄大队社员马文志的四个儿子个个精明强干,一贯劳动扎实,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但因为过去被错划为地主成分,四条汉子大的41岁,小的26岁,都娶不上媳妇。当年春天,大队在落实三中全会政策中,更改了马文志本人的成分。于是前来说媒的踢破了门槛子,四个儿子很快都定了亲、成了家。
在“唯阶级成分论”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十分看重“根红苗壮”,那些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不仅招工、参军、上大学挨不着边儿,就连婚配都成了泡影。确实,出身不由己,但连累自己,哪个贫下中农的子女愿意半路戴上四类分子家属的帽子呢?
如今,“唯阶级成分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遥远历史的记忆。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更崇尚实际,许多青年农民的婚姻观也是很现实的:“感情能顶饭吃当衣穿吗?”农村女青年择偶看重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婚姻家庭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
“光棍儿全是只种粮的”,也就是说,光棍儿是农村贫穷落后的产物。这也是事实,毕竟土地里不都藏着“金子”。一位老光棍儿说:“中央有政策说一定要保田、保粮,可是种粮食的结果就是收入低,就是打光棍儿。虽然现在国家的补贴已经不低了,但还是挣不到钱娶不上媳妇。”以樊家未婚四兄弟年收入为例,他们靠打工、养牛和种粮年总收入5168元,购买种子、化肥、柴油等花费3914元,收支相抵,四个人年纯收入总计只有1254元。而在当地结婚最少花销4万元。彩礼1万元不能少,买家具、彩电、洗衣机、请客之类也要花3万元,这还不包括盖新房的钱。盖一个很一般的房子也需要3万元,若是无房者想结婚至少需要7万元。
有账不怕算。即使樊家四兄弟一次大病不得,一件电器不买,一个意外不出,7万元对于他们来说也要攒55年。4个7万元就是220年,否则就甭想娶上媳妇。因此,光棍儿们对于今后生活,“就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让我不挨饿,第二个是希望国家能管管我们老了以后的生活。我年纪大了,没孩子养我,我也没钱,国家再不管以后我就没法过了。”农村光棍儿晚年生活保障问题,值得各级政府重视起来。
“金凤”求凰,“光棍”喜配。看来,解决种粮农民娶媳妇的难题,让光棍儿汉引来“金凤凰”,光靠国家对种粮农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显然是很不够的。就现状而言,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单纯靠种粮食,也只能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娶媳妇想都不敢想,因为他们手里根本就没闲钱。
对于人多地少地薄的贫困地区农民来说,政府在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应着力在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出上下大气力。一个是政府埋单有组织有计划地免费培训在乡农民,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增长闹荡市场自谋生路的本领,给予他们走出山村的底气和力量。另一个是政府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和保障力度,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好服务保障,让他们走出去而无后顾之忧,真正能够赚到钱、拿回钱、娶上媳妇,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各级妇联组织也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帮助光棍儿农民牵线搭桥,促成美满姻缘。而对于娶不上媳妇的老光棍儿汉,政府要切实兑现“五保户”政策,保证好他们晚年生活。(徐云鹏)
(责编:刘宝琴)
- 相关新闻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