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国民远离郁闷,拥抱幸福
www.fjnet.cn 2008-12-10 来源:中国江西网 我来说两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4%,目前分别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了小康。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为之瞩目,国人更是有目共睹。

  毋庸置疑,对于这些成就,绝大多数国民是充分肯定甚至广为赞赏的;对于国家实力、地位的显著提升,特别是对于自身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总体上也是不断上升的。然而,应该承认,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未像经济社会发展那样持续上升,更没有像GDP、外贸等经济指标那样高速增长;相反,近年来甚至呈现诸多下降的苗头和趋势:“心烦”、“郁闷”等位居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会流行语之列,抑郁、焦虑、孤独成为日趋常见的心理状态,压力、失眠、亚健康也成为城市贵族们的新麻烦,民谣、顺口溜、手机段子传递着牢骚、讽刺甚至怨恨……与经济社会持续前行相伴随的是,社会上“端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愤愤不平者,已然不在少数。

  国民幸福感没有随经济发展而持续上升,甚至出现逆向下行,不独中国如此,其实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对此,也早有专业研究结论的解释。1974年,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对幸福感的研究中认为,虽然用以满足基本需求的经济能力很重要,但额外的收入不一定使国民感到更加幸福。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临界点,从这个点开始拥有更多金钱不会提高幸福水平。这个观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迄今一直不容置疑。中国目前正处于甚或超越这一临界点,经济成长和收入提高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增强。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正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各种社会矛盾集中与爆发的时期。快速发展的中国恰好处在这一发展区间,社会的急剧转型和矛盾的错综复杂,正是国民幸福感与经济社会发展逆向而行的时代背景。

  要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提升国民幸福感,政府的理念转变、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政治生活、生态的演进无疑最为关键。

  过去30年,我们的政府逐步从全能政府逐步转变为强势的有限政府。在实现国家经济崛起的同时,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总体上也得以不断提升,其幸福感却在持续上扬后面临挑战。今后30年,中国将由小康迈入中等发达,要让这种执政合法性得以继续巩固和增强,就必须让发展成就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让发展指标有效转化为为国民幸福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我们的政府要尽快从经济建设型真正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我国政治也要从GDP政治转向民生政治、幸福政治。

  惟其如此,才能让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的视野和关注焦点中,不仅有GDP、财政收入、经济开发等,更有环境保护、社会诚信、分配公平、安全秩序等;在制定和实施各项公共政策时,和谐、公平、民主、信任等价值目标才能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平衡,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才能让民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经济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美好。

  许多有识之士曾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实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放弃历史悲情,及早培育起开放、自信、宽容、负责的大国心态。同理,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也要继续以过去30年改革开放中发展经济的拼搏精神,全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有幸身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民众,都能最大限度地远离郁闷、拥抱幸福。(张智新 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