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个设立的个人名义的文学奖,20多年来,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乃至中国文学的一种鼓励与慰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的影响力有限,评论标准也饱受争议。
就拿这次获奖的作品为例,评论家认为有深刻内涵的《秦腔》,没多少读者买账,因为不好读;读者认为好读的《暗算》,但是在一些评论家看来,不过是一部被影视炒作成名的通俗演义。
那些所谓深奥的,动辄50万字、100万字的“文字井喷”,仿佛越写得长,就越玄之又玄;那些所谓好读的,却往往是与出版社和影视合谋、炒作排行榜的结果,虽然故事性强,娱乐性高,但艺术价值大都平庸。
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所说,书刚刚出版,国内外的媒体就报道说该书居于排行榜首位,难道中国读者普遍都有如此神奇的阅读速度?
深奥的没人读,平庸的没读头。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无可厚非。但是,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个权威奖,却在这之中左右徘徊,进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丧失了独特性,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权威性。
《秦腔》太深奥,姑且不说它。但此次《暗算》的入选引来诸多议论,有网友甚至认为茅盾文学奖像是一个食之无味的鸡肋,一颗“十全大补丸”。许多读者也反映,“真没看出来为啥这本书会获奖,就是些特别的故事,加载在普通人不太熟悉的背景中”。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更适合评一个“熊召政历史小说奖”或者金鸡编剧奖,而不是茅盾文学奖。
因为茅盾文学奖既不是历史小说奖,也不是影视文学奖,而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奖。虽说,要兼顾题材与风格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侧重于社会新人新事、时代精神的反映,正是茅盾毕生的创作追求。
他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方向,善于用典型形象集中反映中国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同时,又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然而,我们在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作品中,很难读到现实生活风貌,更毋庸说理想主义光芒了。
历数七届茅盾文学奖,也就前几届得到比较多的认同,包括《许茂和他的儿女们》、《芙蓉镇》、《沉重的翅膀》、《钟鼓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而在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半期,茅盾文学奖其实有失语之嫌了。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程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的无力:反映社会底层的小说,要么几乎全部是黑暗丑陋的,要么几乎全部是扭曲变形的,没有一点亮光;这面镜子也反映出新世纪文化环境的变迁:文学要么彻底精英化,让百姓看不懂,要么彻底大众化,向大众趣味妥协,始终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历史与时代结合的切入点。
一些评论家真诚呼吁,茅盾文学奖要摆脱目前的尴尬,最好的出路还是回到茅盾生前最初的朴素愿望上去,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必“十全大补”。无论如何呼吁,也无论如何发展,茅盾文学奖不能离自身越来越远,不能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吕绍刚)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