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环经济看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
www.fjnet.cn 2008-04-2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我来说两句

岳父家在甘肃东部的董志原上,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厚,气候湿润,光照好,温差大,是甘肃省粮食重要产地,当年刘志丹、习仲勋以这里为依托,开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董志原上不通铁路,较为闭塞落后,但这里农耕文化深厚,民风古朴,是中医鼻祖岐伯传医问道、周先祖不茁教民稼穑的地方。

  岳父家是一个普通的陇东农民家庭,全家4口人,10亩承包地,主要种小麦和黄米,两个儿子一个从军,一个外出打工,岳父岳母平时在家种地、喂猪,冬春农闲时节在家熬糖稀。这种糖稀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纯粮食糖,将小麦麦芽与蒸熟的黄米混合后发酵,生出糖汁,加水过滤后在锅里蒸熘、熬炼,最后就形成金黄色的胶状糖稀。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做,工效低,一个冬天只能做一千斤糖稀,收入不到三千元,但糖稀的副产品糖糟是喂猪、喂牲口的好饲料。岳父家里养了五六头猪,基本上不再购买其他饲料,养猪收入五六千元,几乎都是纯收入。再算上使用绿肥而省去的近一千元化肥款,一年下来,家里的纯收入在一万三四左右,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农忙时节我经常给岳父帮忙,仔细研究了岳父家的经济模式,看起来是种粮、熬糖、养猪简单的农村三部曲,但实际上走的是一个循环、节约的经济模式,种地打粮—→粮食熬糖—→糖糟喂猪—→绿肥上地—→种地打粮,形成一个循环、封闭的产业链,以种粮为出发点,每个环节都是副产品的再加工利用,滋生出糖稀收入和养猪收入。在岳父家里,菜是自家种的,油是自己榨的,醋是自己酿的,除过衣服和家电,其他日用品几乎全部自给,过着自给自足、低消费的小康生活。岳父对他这个经济模式很满意,也很有信心。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这种自给自足、循环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落后于时代的,应该被市场经济淘汰。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这种方式不仅节约环保,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和谐。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小农经济模式到底是应该抛弃、还是任其发展?

  当前,一些人把农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事实上,农村里青壮劳力和精英外流,只剩下老弱病残,新农村谁来建设?中国有9亿农民,靠农民进城、靠农民非农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且城市人口的过快膨胀使能源、环保等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农民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创造力,但又追求耕读传家,回避市场经济,不少地方为了富民,千方百计地发展产业化或生产性合作组织,都收效甚微;在新农村建设上,不少地方提出农村城市化口号,刷白墙、盖新房,但农民并不认可。日、韩、菲律宾等国家都有过农村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希望大资本下乡来带动农民,但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不少农民破产,沦为依附于农业资本家的农业工人。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上,最关键的是保护农民、尊重农民。农民就是农民,始终要保持带着乡村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和谐,就要肯定和扶持。9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轻徭薄赋,多予少取,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才能热爱农村、建设农村,只有农村发展,才能减轻城市的压力。正如华北师范大学教授贺雪峰所言,“当不可再生资源及环境负载极限到来时,与自然为敌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将被淘汰,而9亿中国农民实践的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拯救以与自然为敌的西方文明的可能方式”。(庞宝庆)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