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
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远古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逐渐获得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改造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这些财富被称之为“文明”。从渔猎时代开始,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日益“匍匐”在了人类的脚下。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通过对资源的获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对自然无节制地掠取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必将难以为继。人类面临新的抉择:是延续过去的思路,抑或是寻求一条新的道路,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的回答。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反思。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于劣势下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物质、理性与进攻性的特征。与之不同,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强调感性、平衡、协调与稳定。生态文明用生态系统概念替代了人类中心主义,否定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物质享乐主义和对自然的掠夺。
生态文明也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就文明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张建宇)
(责编:吴颂洁)
- 相关新闻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