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八棱胡人伎乐金杯。新华网 邹峥摄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青釉褐绿彩摩羯纹瓷碗。新华网 邹峥摄 1996年,德国人沃特法在新加坡以南约240公里,接近苏门答腊岛勿里洞岛西岸以外不到三公里的浅水区发现了一艘沉船。因为勿里洞岛附近遍布黑石礁,在发现沉船150米的地方就有一块很大的黑礁石,于是沃特法将其命名为“Batu Hitam”,中文意译为“黑石”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千年沉船“黑石号”终于揭开了面纱。它用一件件精美而奇特的文物,讲述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 船体无一铁钉的阿拉伯远洋航船 “黑石号”船体保存基本完整,采用绳索缝合捆扎船体,从结构看是一艘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这种船体结构是典型的阿拉伯缝合船,制作船体时不使用铁钉。 “黑石号”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阿拉伯远洋航船。这艘沉入水下的古船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除此之外,比较奇特的文物还包括10件金器,其中的八棱胡人伎乐金杯高10厘米,制作精美,杯面上的舞伎长发飞扬,有胡人之貌。 唐朝的中国人对来中国游历、经商的胡人想必是不陌生的。9世纪中叶来中国旅行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其游记中曾记载,当时在广州居住经商的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不下12万人。可见当时海上贸易与人员往来之繁盛。 “黑石号”复原船模 新华网 邹峥摄 瓷碗上的唐朝广告 在“黑石号”打捞的众多瓷器中,有件瓷碗还写有制造商为自己打的广告:“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明樊家记”。“湖南道”为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草市”是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石诸”即“石渚”,也就是长沙窑的所在地。 广告的出现,可见当时市场贸易发达的程度。中晚唐崛起的长沙窑,产品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以低价参与市场竞争,很快成为外销日用瓷的大宗。在“黑石号”打捞的6万余件中国瓷器中,产自长沙窑的即多达56500件。长沙窑的产品大量描绘有花叶、莲蓬、飞鸟、摩揭鱼纹等带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和装饰,说明长沙窑为了适应西亚市场需求而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特色。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大宗瓷器贸易的带动下,长沙窑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唐朝诗人李群玉的《石渚》一诗,对此作了生动描述: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中国铜钱——金融市场的硬通货 除了数量众多的瓷器,“黑石号”打捞出的文物中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唐朝铜钱——“开元通宝”。阿拉伯船上出现如此多的大唐铜钱证明,大唐经济繁荣、货币稳定,不仅南洋小国使用中国铜钱,连阿拉伯商人也用大唐铜钱。可以说,中国铜钱已经成为南洋和印度洋贸易的硬通货。 以文莱为例。在距今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3公里的古文莱首都哥打巴都,曾发掘出土约50000余件唐代以来的中国文物,其中即包括大约1000余枚唐代货币,包括数量较多的“开元通宝”。2008年,越南中部的广平省也曾发现一坛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的唐朝铜币,重达20多公斤。据此,我们不难想象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铜钱流布之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