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10月9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泉州人民会堂开幕。大会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坚决扛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担当,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州篇章。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鲤城区 鲤城:勇担使命走前列 扬帆海丝创辉煌 ——访鲤城区委书记黄辉灿 鲤城区委书记黄辉灿代表中国共产党鲤城区第八届委员会作题为《勇担使命走前列 扬帆海丝创辉煌 为建设“品质名城·现代都市”不懈奋斗》的报告 海丝名城,扬帆起航。在满是人间烟火气的鲤城,到处充满着古香古色古韵古味,这座城,过去她古老沧桑,未来她历久弥新。 鲤城区委书记黄辉灿表示,未来五年,鲤城将主动融入新福建和泉州“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设,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着力打造国际海丝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海峡两岸科教创新服务中心、中国丝路现代商贸示范城市,全面建设“品质名城·现代都市”。 过去五年 精细治理提升品位 过去五年,鲤城区持续推动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5.99亿元连跨两个百亿台阶,跃升至 2020年的438.08亿元,年均增长6.95%,人均GDP 接近11万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近300亿元。 过去五年,鲤城区全力配合推进申遗工作,8个遗产点和多个关联点周边环境整治保持常态长效。累计投入6.14亿元,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10个、背街小巷37条,中山中路、金鱼巷等老街巷焕发新姿。全面铺开古城提质,实施中山路商圈综合提升工程,开展古城“第五立面”改造,有效延续了城市文脉,较好保护了古城历史遗存和城市肌理。 5年投入200亿元建设江南新区,有序推出延陵、兴贤路中段等地块开发,建成笋江新城、滨江新城等优质城市展示面。提升了爱国路、南环路、笋江路、江滨路等一批骨干路网,完成6条进出城通道整治提升,建设了一批口袋公园、道路节点和生态连绵点,打造了一系列夜景工程,让居民出门即景、推窗见绿。 关注民生百态,过去五年,鲤城区民生支出55.2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八成以上,扎实推进民生“XIN”行动、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完成1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如绣花般治理城市,一体化、常态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推行古城环卫一体化试点,打造智慧管理中心,铺开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厕所革命”,严格制止“两违”,城市面貌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市民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治理成果。 今后五年 古城新区新起点新发展 古城释放世界遗产品牌效应。抢抓泉州申遗效应,用好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打响“世界的古城”世遗品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点线面铺开整体保护,最大限度保留城市文脉和独特气场;深度挖掘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提升西街、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加强老街区老建筑的活化利用。着力发展中保护,设立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新实施一批古城大型文旅项目,唱响“鲤问世界”等文旅品牌,引导文化走出去,成为鲤城走向海丝沿线、走向世界的桥梁。围绕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目标,深入实施旅游住宿载体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精品酒店和高端民宿,最大限度承接好申遗后阶梯式爆发的客流和人气。 新区滚动推进城市更新。积极融入“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成立江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指挥部,以繁荣-站前超6000亩大片区开发建设为主轴,连线带面,铺开片区整体,纵深一体推进;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以江南新区国际商贸综合体、新天城市广场等为重点的商圈网络,做大做强南环路汽车Mall等消费旺区,打造人气商气集聚区,让新区成为泉州环湾城市建设的重要展示面。加快“聚城畅通”,提速站前大道南延伸段——池峰路二期等项目,持续打通“断头路”,快速形成空间和资源集聚,服务和辐射周边居民乃至大半径内人群。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同步推动产业定位布局、项目策划招商,优化提升现有产业空间,推进国家级高新园区提质增效,打造一批“微园区”“产业社区”,集聚高素质产业人才,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影响能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抢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机遇,主动融入福厦泉科创走廊建设,实施高新区创新提升行动,优化布局产业创新空间,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产业集群转化。引导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着力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推动纺织鞋服和机械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绿色化提升,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江南科创中心,深入实施明星梯队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等工程,至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联合体。 做强都市服务业支撑。抢抓新基建新技术,培育一批“新国潮”,提升中心城区服务业能级。打造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抢抓产业链重构的战略机遇期,以数字文创动漫产业基地为战略抓手,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加快实现主要领域应用场景覆盖,形成新产业集群。实施平台经济“五十百千”行动,聚焦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平台经济载体。壮大文旅文创战略产业,做强“文旅+”“动漫+”等产业支撑,推出影视拍摄优惠政策套餐,招引知名影视公司来鲤注册发行和取景拍摄。重点围绕争创国家级步行街目标,深化中山路百年倒计时活动,激发“刺桐•鲤”文化街区消费潜力,带动“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布局,让古城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升级电商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引进头部电商平台在鲤设立区域总部,整合提升幸福街鞋业电商板块,创新网红经济、视频直播等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鼓励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推动跨境电商集群式发展;引进专业运营公司,探索一址多照和住所托管等新模式,推进网商集群注册,持续激发电商创新创业活力。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丰泽区 丰泽:扬帆起航新征程 做强环湾主中心 ——访丰泽区委书记徐情根 丰泽区委书记徐情根代表中共泉州市丰泽区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扬帆起航新征程 做强环湾主中心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丰泽篇章》的报告 环湾向湾,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十四五”,丰泽将迈向千亿强区新台阶,打造高端要素新高地,塑造海丝都市新形象,树立民生品质新标杆……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丰泽区委书记徐情根表示,未来五年,丰泽区将落实好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窗口,做强环湾主中心,打造未来城市发展样本。 过去五年,成绩斐然 过去五年,丰泽区坚持发展为先,经济总量从2015年的460亿元跃升至764亿元。 加快动能转换,都市产业成形成势。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功举办“创响中国”系列活动,建设成效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过去五年,丰泽区扎实推进海丝新城开发建设,西华洋、后埔、南滨江、南埔山等片区征迁,超万户居民走出棚户区住进新楼房。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东海到泉州动车站从近1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 新增绿地面积851亩、口袋公园26个,建成沿晋江北岸“四区十园”和大坪山、桃花山等30多公里山线水线绿道,织就美丽风景线,串起城市慢生活。完成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违建拆除、围垦养殖清退,浔美渠、东干渠等内沟河由黑臭脏乱变成水清岸绿的城市景观。 心系民生福祉,群众生活更加殷实。过去五年,丰泽区将75%以上本级财力用于社会民生事业,新增就业10.1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加快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学校22所,新增学位1万余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8%,名师数量居全市前列,泉州五中城东校区、泉州师院二附小、丰泽区实验小学潘山校区等优质学校建成投入使用。 新增医疗机构183家,新增床位1000多张、占总数的46%,建设近年来中心城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项目正骨医院北峰院区,丰泽、北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全国百强(优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设立全市首个老年健康远程照护中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未来五年,做大做强环湾主中心 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跨江发展、跨域融合”主战场,未来五年,丰泽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弘扬“晋江经验”,围绕“做强环湾主中心,打造未来城市发展样本”,深入实施“5610”专项行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先行区、都市产业集聚区、时尚休闲引领区、区域交往中心区、宜居宜业样板区”建设,努力实现“五个新”目标。 将迈向千亿强区新台阶。坚持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效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运作拓展产业空间,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做强都市产业支撑。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5%,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全市领先,培育形成一批百亿规模产业集群,R&D经费年均增长17%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将打造高端要素新高地。坚持环湾聚核、辐射带动,打造金融服务中心、休闲文旅中心、时尚商贸中心、高端服务业中心,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抢抓跨江发展、跨域融合历史机遇,商务办公、商贸会展、金融服务、高端酒店、创新研发等功能要素和科教文卫优质资源加速集聚,建成区域旅游集散、高端消费、商务交流、时尚休闲等首选之地,环泉州湾主中心的辐射力、带动力全面提升。 将塑造海丝都市新形象。坚持为民建城、城为民享,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高品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区、高标准抓好城市精细管理。以泉州申遗成功为契机,活态融入海丝、闽南元素,新区建设展现新颜值,老区改造提升舒适度,东海、城东、北峰、刺桐四大功能区能级大幅提高,城市空间清朗协调有序靓丽,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城市颜值内涵和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人口数量突破80万人。 将树立民生品质新标杆。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多渠道促进居民增加收入、多维度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多方位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保持全省全市前列。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民生品质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将提升城市党建新格局。全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凝聚党心民心。全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有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洛江区 洛江: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访洛江区委书记颜丽明 洛江区委书记颜丽明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洛江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砥砺奋进五年,书写洛江高质量答卷。 洛江区委书记颜丽明表示,十二届市委报告符合中央和省委要求、符合泉州实际、符合群众期盼,是一份凝心聚力、引领发展、担当作为的好报告;工作总结实事求是、亮点纷呈,十分提振信心、鼓舞士气。洛江同全市一样,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过去五年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该区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算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5倍、1.4倍,年均增长8.5%、6.6%,三项指标总量在全市实现赶超进位。 工业大盘支撑有力,机械装备、纺织鞋服、工艺制品等产业产值突破百亿,主导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产值保持20%以上增长,获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和市级传感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引进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新型环保防腐涂料工程中心、云知声人工智能等一批“五新”项目,累计完成省市重点技改投资48.7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人才创新平台72个。 后劲活力充分释放,五年来累计完成重点项目318个、投资275.4亿元;引进三一筑工建筑科技产业园、万洋众创城、德邦物流东南基地、华南动力系统等一批投资额超10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获评全市招商优秀集体。 综合交通、城市景观、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西环路河市至马甲段、阳江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北迎宾大道以南断头路等历史问题得到解决。 一批街心公园、口袋公园交付使用,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新建污水管网60.2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达923公顷,城区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56个、投资2.9亿元,成功创建4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1个省级特色乡镇、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七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累计投入22.1亿元完成27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3.5亿元改扩建区机关幼儿园分园、市实小洛江校区以及外国语学校洛江校区等14所优质学校,9所幼儿园、小学更名升格,阳江学园、塘西学园、区实验幼儿园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政治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区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抗击疫情、维护稳定等重大考验面前冲锋在前、敢于斗争,鲜红的党旗在各条战线高高飘扬。 ——未来五年这么干 乘势而上谋发展,勇担使命开新局。 颜丽明介绍,市委报告谋划部署工作,蓝图宏伟、定位精准,催人奋进。落实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洛江将主动对标对表、积极作为,着力打造制造、智慧、品质、清新、幸福洛江,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推动经济总量突破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30亿元,加快建设智造先行区、幸福生态城,努力在全市“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发展大局中多作贡献。 坚持转型突破,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锻造主导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业内涵,打造服务型制造名片,激发创新活力支撑,引龙头、铸链条、建园区,力争到2025年全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00亿元,着力打造制造洛江。 坚持科技赋能,瞄准未来产业前沿,抓好企业数字化提升和数字产业园建设,加快城市场景智慧应用,力争2025年底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0%,着力打造智慧洛江。 坚持内外兼修,突出软硬实力紧密联动,融入“一湾两江四岸”山水格局,布局建设“一廊三组团”,加快城市夜景亮化、美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拓展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品质洛江。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绿色城市,实施“全域增绿”行动,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系统;强化环境治理,全面释放生态红利,着力打造清新洛江。 坚持普惠共享,聚焦群众急忧盼,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继续实施城乡中小学提质扩容工程,力争新增基础教育学位7500个以上,加快洛江区医院新院区、宝璋肿瘤医院等建设,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不断推动养老、就业、公共文化、社会治理等再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幸福洛江。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实绩实干导向,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涵养清廉生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引领和保障洛江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泉港区 泉港:“五区战略”“三城建设” 谱泉之港新曲 ——访泉港区委书记杨昌文 泉港区委书记杨昌文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泉港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持“五区战略” 实施“三城建设”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港篇章》的报告 过去的五年,泉港始终坚持“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五年内GDP翻一番,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这轮疫情发生后,全区上下齐心战“疫”,疫情得以控制。在新一轮创业的征程上,泉港将把此次抗疫精神转化为齐心谋发展的自觉行动,继续坚持“创新立区、主业强区、港口兴区、生态美区、和谐安区”五区发展战略,全力建设“绿色石化名城、现代活力港城、山海宜居美城”,加快建成经济实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美、城市功能更优、幸福指数更高的新泉港,以实干实绩实效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港篇章。 提到泉港区十四五规划目标, 泉港区委书记杨昌文掷地有声。 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回顾过去五年的历程和成就,泉港经济连续五年提速增长,营商环境更优、城乡面貌更好,民生福祉迈向更高水平。 随着十四五这幅美丽规划图缓缓舒展,未来五年泉港的发展蓝图,越发清晰,令人憧憬。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绿色石化名城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今后五年,泉港将坚决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石化为主导产业,以港口物流业、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为基础产业,以数字产业、海洋产业、粮油食品、新材料等为潜力产业,全域统筹,推动各类产业齐头并进。 对此,该区从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潜力产业三大方面谋篇布局。 主导产业“以量谋大、以质图强”。该区将持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泉港提出“做足石化产业文章”的嘱托,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今后,泉港将提升石化产业能级、抢占石化高端市场、做大石化贸易额度。 基础产业“多维融合、多元并进”。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基地型、智慧型、电商型等新业态。第二产业领跑增长,着力培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大健康四大产业,完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培训教育基地、物联网和云服务数据信息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第三产业百花齐放,重点打造城市经济商圈,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潜力产业“壮大规模、培育龙头”。该区将着力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大文章,让潜力产业成为泉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扩容要素供给通道打造现代活力港城 科技创新城市赖之以兴、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构建更具活力的泉港,今后泉港将以科技创新催生动力,借助中科院和国际成果转化平台的资源优势,聚焦创新产业、半导体新材料、清洁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增量扩面”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泉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电子化学新材料基地建设,推动“一室两院四中心”、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等创新载体开放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清源创新实验室“催化科学与技术”等5个创新中心建设。 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该区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重点围绕产业优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风险防控等领域先行先试。巩固提升“救急难”“区管校聘”等国字号改革试点特色品牌,探索“零地招商”泉港模式,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深化改革激发潜能,泉港还将创优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功能等方面着手改革。 对外开放拓展空间方面,泉港提出深入推进海丝石化核心区建设,巩固提升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北非等国家地区的开放合作水平。推进码头仓储项目建设、物流园项目和公共航道建设。依托民营经济牌,打好新侨牌,鼓励通过境外并购、联合投资等方式“走出去”,鼓励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围绕台湾石油化工、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大对台精准招商引资力度。落细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加大台湾人才引进力度。 拓展人气集聚空间打造山海宜居美城 行走泉港街头巷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今后五年,泉港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突出山海互融的地理优势,以集聚人气为重点,力争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0%。 打造宜居乐业、集聚人气的泉之港,泉州将从城乡建设、生态环保、民生XIN行动、乡韵文脉、和谐稳定等方面打造。 城市建设方面,该区将继续实施“东拓南进、沿湾向海”战略,推动主城区向峰尾、后龙、前黄延伸拓展,建设主城区到高速路口和高铁站的便捷快速通道。坚持乡村振兴与产城融合双轮驱动,推动南埔高铁特色小镇、界山小城镇、涂岭森林康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绿意盎然、鲜花盛开的锦绣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等地,成为市民休闲散步、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今后,该区将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工程。加快生态廊道和生态体验区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梯次建设“绿盈乡村”,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勾勒生态环保新画卷。 绘就美好生活新愿景,泉港将在“劳有厚得、教有优育、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5项民生目标上出实招。“十四五”期间,泉港区将外引内建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发展,支持福大石化学院等一流高校建设,推动泉港职专与黎明大学等联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创建省级“教育强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三医联动”向“全联”“深动”发展,推进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症医学、传染科、康复科、中医科等临床专科建设,争创一批省、市级重点专科。 打造乡韵文脉新名片,以发展海丝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康养度假旅游和红色旅游为重点,努力打造海盐文化小镇、东张油画村等精品旅游点,基本建成“一心、两带、三镇、四线”的旅游新格局,加快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数字文博平台建设,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在文旅融合中展现好风采。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晋江市 晋江: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在发展大局中扛旗领跑 ——访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 东南网10月14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凝心聚力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地处东南沿海、陆域面积仅649平方公里的福建晋江,正锚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担纲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领军、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三大战略目标,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绘就未来五年蓝图。 过去五年,晋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综合实力逐年攀升、城乡建设更富质感、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全面加强,GDP年均增长7.4%、突破2600亿元,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全国四强,被中央主流媒体誉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中小城市建设样板”。 这次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把“晋江经验”的旗高高举起,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作为“晋江经验”发祥地,我们深受鼓舞,也更感到重任在肩,我们要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做足做实无形通道、大企业、高新技术、城市能级、新型服务型政府等“五篇文章”,全力把“晋江经验”传承好、创新好、发展好。 在“四个主力军”大局中扛旗领跑 作为泉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晋江将紧扣泉州勇当“四个主力军”的目标,坚持创新发展主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能级、城市品质、民生保障等各个领域向更高层级迈进,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局作出更多晋江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在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先行示范 晋江将牢牢树立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区新城有机集聚”和“聚城畅通”工程战略布局,持续深化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以新城建理念,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新区开发建设,高品质建设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先导区,带动晋江南岸连片发展,推动产业、交通、文化、政策、基础设施、科创资源等方面形成联动发展、互促共进,实现城市能级与城乡品质双提升,在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设大局中争当表率示范。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探索实践 张文贤表示,晋江将紧抓“海丝”先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更深层次集成改革、更宽领域对外开放。一方面,深化“晋江经验”改革实践,以集成改革为综合抓手,系统化、集成化、项目化推进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人、钱、物等要素制约和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创新要素集聚力。另一方面,用好台港澳侨资源,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海丝”先行区、中欧自贸协定、RCEP协议等政策,鼓励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实施海外并购,积极融入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网络。 在共同富裕先行中创造范例 晋江将通过创新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机制,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高端优质资源提质扩面。落实好山海协作,与上杭、长汀互促提升,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共同富裕县域典范。 “实现未来五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张文贤说,“我们将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优化提升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全力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同时,凝聚各方发展合力,赓续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的优良传统,持续营造正气充盈、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局面。”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石狮市 石狮:搭乘“海丝”春风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 ——访石狮市委书记黄春辉 7月26日,黄春辉代表中共石狮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东南网10月10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经济运行平稳向上、城乡面貌翻天覆地、民生事业蒸蒸日上……过去5年,石狮市扎根实体商贸“老本行”,各项事业全面开花。迈入“十四五”后,这个传统商贸城市正以“全面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为目标,开启新征程!未来,石狮如何搭乘“海丝”春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石狮市委书记黄春辉接受了本网采访。 记者:黄书记您好,在过去的5年里,您一直在石狮奋斗,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能跟我们介绍下,这些年石狮在社会经济、民生、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吗? 黄春辉:过去五年,我们石狮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探索出新路径、取得了新发展,综合实力晋位至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第15位,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这五年,我们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健康向上态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3+3+N”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45.1︰52.3。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增湿地公园、花海谷公园、红塔湾海岸公园等景观用地2万亩,建成郭坑、前埔、古浮等一批美丽乡村。创新突破取得丰硕成果,率先启动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营改革,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不良贷款率实现“四连降”,成功解决联邦商业城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步发展了各项民生保障事业,新增学位2.44万个,基本实现“8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平安建设“三率”测评位居全省前列,“强基促稳”三年行动考核连续2年排名泉州首位,抗击新冠疫情成功经验获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点赞。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挖掘,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点,新增景胜别墅、王起沃故居、海防石刻等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狮狮阵”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狮这五年的发展进步,群众是看在眼里、感受得到的,大家幸福感满满。 记者:您认为,当前,石狮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是什么? 黄春辉:同国家面临的总体形势一样,当前,我们石狮进入一个挑战与希望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的时期。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现有制造业层次总体偏低,纺织服装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还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等。最大的短板,是土地开发强度已经很大,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突破重大项目瓶颈有难度。 对这些问题,石狮新一届市委到位后就急切想办法解决。7月底,我们抓住市镇两级党委班子刚完成换届、干事热情高涨的契机,深入调研策划,以城市品质提升、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人口人气聚集为目标,启动了涉及5大片区改造、5大文旅项目招商、10个小微产业园区建设的“5510”项目竞赛活动,共整理出土地1万多亩,未来三年可望拉动投资320亿元、新增产值850亿元,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市推动经济稳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我们还组织发动全市59个社团开展招商大比拼,力争全年新增投资100亿元以上。总的来说,现在石狮上下干事创业氛围非常浓厚,不仅党员干部想干事,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很强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石狮有信心去解决这些困难吗?除了迎接挑战外,在石狮生活和工作的人,还拥有哪些机遇? 黄春辉:我们非常有信心解决这些困难,就像刚才说的,我们已经在抓紧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我们的信心,来源于我们具有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优势。比如,我们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工业实力排名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39位,也是福布斯评选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拥有全国最齐全的纺织鞋服产业链条,机械装备、食品药品、专业市场、港口物流等支柱产业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创新潜能,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蓄势待发,其中光子产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长为新的百亿集群;我们石狮的企业家和群众向来有很强的创业意识,爱做“生意”,敢拼“天下”,全市市场主体14万户、企业4.2万家,平均每3个石狮人就有一名老板,创新创业指数位居全国县域第15位;我们还有数十万爱国爱家乡的海外乡亲,他们手上有项目有资源,很愿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等等。这些优势,都使我们面对困难更有信心。 当前,是石狮的“爬坡过坎期”,也是石狮的“创业机遇期”,对石狮的年轻人来说,机遇一定会比困难多得多。我们这几年有很多业态创新,特别是在商贸方面。比如,在电商领域,形成了以青创城、海西电商城、双奇电商城为主体的新兴网批市场集聚区,网络年零售额在800亿元以上,全市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培养了很多青年电商人才;比如,在外贸领域,我们争取了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预包装食品出口试点、石湖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政策红利,外贸出口业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从2018年11月运营以来已累计实现出口近830亿元。石狮新一届市委因势利导,正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全力打造“两个千亿中心”,一个是千亿规模的电商区域中心,一个是千亿级别的国际贸易集散中心。我相信,在石狮生活和工作的新老石狮人只要有拼搏意志、有创业精神,能够主动融入到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同参与到石狮的现代化商贸之都建设,未来一定大有可期。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石狮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是以《全面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开启石狮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征程》为题的,对于以商贸起家的石狮而言,要如何擦亮品牌 ,重振辉煌? 黄春辉:在石狮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主要是基于几点深刻的思考研判:首先,国家全面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力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文章,泉州市“十四五”时期全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将我市定位为“现代化商贸之都”等一系列上位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顶层设计支撑;其次,厦漳泉都市圈一批高速、高铁、空港等重大交通设施即将陆续建成,使我们石狮能够成为区域联结的重要节点,开拓海内外市场的优势更加突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石狮这座城市因市场而生,具有浓厚的商业底蕴,石狮人血液里也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商业基因,在物资短缺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还未建市的石狮镇就已经有个体摊贩3400多家,是闻名全国的服装和“洋货”集散地,曾经出现“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的传奇盛景。 接下来一段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决策部署,聚焦“五个双提升”重点任务,对标 “五大工程”战略抓手,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为契机,搭乘“海丝”的春风,持续推动商贸文旅产业繁荣发展。要打响“丝路文旅”品牌,做好“海丝申遗”后半篇文章,开展“丝路文旅”品牌策划、宣传与推介活动,加强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等世遗点保护提升,联动开发永宁古卫城、凤里八卦街、华山古民居、观音山、游艇码头等文旅项目,积极引进具有“引爆”效应的大型文旅项目,提升“丝路文旅”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要抓住“丝路电商”机遇,加快推进石狮“电商谷”建设,引导服装城等传统商户布局精选电商、视频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型平台,统筹一镇一个小微电商园区建设,完善全域电商生态圈;抢抓RCEP市场开放潮流,办好2021年RCEP青年侨商创新创业峰会,加强全省首个面向华侨的跨境电商自建平台“侨易邦”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跨境电商出口规模500亿元以上,打造辐射全省、面向全国全球的线上品牌消费中心和推动“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要融入“丝路海运”建设,推动石狮港区与厦门港形成外贸“区域组合港”,为大泉州开辟“直进直出”通道;研究出台“B保”支持政策,推动石湖港保税物流中心与自贸区融合发展,打造全省消费品和大宗原材料采购中心,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在重振商贸辉煌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以贸带工、工贸联动的文章,通过繁荣商贸市场活动集聚人气、汇聚商机,为制造业生产打开广阔的销售市场,为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增添强大的动能,为旅游、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无限的空间,从而保持和扩大石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石狮在“十四五”期间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橘若民宿”“花海谷公园”“石窟公园”“石狮小镰仓”……近几年,石狮涌现了一批深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成了远近驰名的“网红城市”,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大大提升。能介绍下,在城市建设方面,石狮这几年的做法以及未来5年的规划吗? 黄春辉:“太平洋西岸、千年海丝路、十里黄金海岸、六百年古卫城、万亩城市公园”,是我们的乡亲自己总结出来的城市印象。虽然石狮面积不大,陆域160平方公里,海域960平方公里,但山海风光秀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我们绘海描城美化生态人生环境,让城市建设有“面子”也有“里子”。我们坚持“山海城”联动发展格局,围绕保护“山”的自然生态,完善了宝盖山、灵秀山、风炉山等生态景观体系,整体提升了城市亲山、亲水、亲自然的“绿色”品位;围绕提升“海”的价值,实施海岸带综合开发,全线串联红塔湾旅游路、锦江外线、锦尚外线等岸线景观公路,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打卡”;围绕完善“城”的功能,打通城市多条“断头路”,加强城市双修,突出解决堵、涝、污、乱等问题。通过不懈的努力,石狮这座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今后,我们将按照建设“品质泉州”新目标,对标“新区新城有机集聚”“聚城畅通”新要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建成现代化中型城市。要主动对接泉州空间规划,融入泉州市“一湾两江四岸”山水格局,把环湾片区、城北片区策划打造成泉州市环湾城市副中心,推进石狮城区东进北拓、环湾向海、融泉接厦。要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品位,实施位于服装城和市政府周边的5大片区改造,建成高品位的商业文化中心和城市综合体;按照“三年城乡面貌有更明显的变化”目标,开展城乡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其中,今年就要新建“口袋公园”30个,改造老旧小区44个,建设“无裸房示范镇”2个、“无裸房示范村”5个,完成城建投资52亿元以上。要综合优化交通港口网络,加快建设厦漳泉城市联盟路彭田出入口、一重二重环湾快速路石狮段等11个总投资47.1亿元的交通项目,结合片区改造打通嘉禄路大仑段等城区断头路,探索出城通道立交化、快速化升级方案,提升城市交通内联外拓能力;加快石湖港区5#6#泊位建设,优化港区交通路网结构,争取疏港铁路立项建设,实现海港、陆港、空港多式联运。 记者:除了城市“硬件”变得越来越好,能谈谈大家所关心的医疗、教育等民生方面,在未来5年的设想及规划吗? 黄春辉: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长期以来,石狮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入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县市第1位、全国第13位,全面小康指数位居全省县域第2位、全国第20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项指标长期处于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社会局面安定稳定。 今后,我们将对标泉州市“共同富裕先行”的要求,继续坚持把民生保障、群众生活摆在施政治理的第一位,统筹抓好“兴市”与“富民”工作,不断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从长期规划来看,要注重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探索“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等办学模式;要推进健康石狮建设,持续引进高端医疗资源和团队,支持石狮医院创建三甲综合医院;要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发展优质养老产业。从近期计划来看,今年拟投入2.85亿元办好2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学位6800个,力争结合片区改造推动外国语学校、石光中学、石狮六小等学校改扩建。同时,还要夯实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南安市 南安:勇担时代重任 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访南安市委书记林荣忠 南安市委书记林荣忠在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伟大旗帜 勇担时代重任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南安篇章》的报告 凝心聚力,武荣开新局;江海协奏,南安谱新篇。充满希望的“十四五”号角已吹响,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黄金期,南安市将着力打造海丝先行先试新门户、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东南沿海智造业基地、绿色生态美丽新市域、文明和谐善治幸福城,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南安篇章。 回望“十三五”,南安市从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第三个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县级市,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共南安市委书记林荣忠表示,“十四五”期间,南安市将把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城乡面貌颜值更高、改革开放水平更高、社会文明层次更高、人民生活品质更高、县域治理效能更高作为奋斗目标。 聚焦实体经济体系 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未来五年,南安将聚焦实体经济体系,从延伸产业链、创新驱动力、全力建平台、夯实新载体、培育主力军等方面出发,瞄准培育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系统推进产业生态构建、龙头培育、创新引领、人才支撑、园区整合、平台打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智造业基地。 其中,南安市将聚力打造世界石文化之都、全球水暖厨卫产研销中心、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际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基地、日用轻工全国重要产业基地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全力建好智力支撑型、公共服务型、流量型、展会型、产业数字型、要素保障型等各类平台。全面建设“芯谷”、国际石材智慧产业园、高端装备智造园等11个现代产业园区,打造联东U谷智能园、奥飞智能卫浴园等小微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打造国内有地位、全球有影响的大企业。 聚焦现代城市体系 构建一市三城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南安将融入泉厦漳都市圈,着眼“环湾、拥海、连江、合群”战略,紧扣“三城双轴三带”空间布局,打造实力城区、活力新城、魅力乡村。 南安将统筹市域空间布局,着眼中部城区、南翼新城、北部新城等各板块资源,进一步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建成福厦客专和兴泉铁路南安段、科院北路二期、武荣大桥、横八线过境线、成功大道科教中心段等,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培育乡村振兴特色镇、试点村、示范线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开放合作体系 构筑内外循环新支点 今后五年,南安将借势南安人渠道、力量、信息,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扎实抓好建设双向开放门户、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先行先试南台融合等方面工作,形成支撑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和重要节点。 为此,南安市将推动泛家居线下体验馆加速向国内三四线城市、广大镇村复制推广,构筑“线下孵化+供应链+线上平台”立体化营销体系;强化经济类行业协会与异地商会(同乡会)互动协作,推动“南安人经济”与“南安经济”深度融合;策划一批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常态化组织开展集中开竣工,形成“五个一批”项目梯次滚动格局。 聚焦绿色生态体系 描绘全域美丽新样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接下来的五年,南安市将聚焦绿色生态体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治理,持续守护美丽生态空间、优化宜居生活空间、拓展绿色生产空间,打造绿色生态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 南安将多措并举,以构建生态连绵带为抓手,构筑蓝绿交织、疏密有度、山水共融生态格局;全面综合整治“两溪一湾”、晋江防洪二期等生态水系,打造“水安全、水生态、水利用、水经济”生态治水4.0,打造清新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深化水土流失治理;编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 聚焦幸福民生体系 创造美好生活新品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南安市将以守住社会民生底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健康南安建设、全力保障安定稳定为出发点,办好民生实事,让南安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南安将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各项社会福利制度,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发展慈善事业;制定实施教育专项规划,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三年行动,跻身全省教育强市行列;加大力度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全省区域医疗中心;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聚焦先进文化体系 树立城市文明新典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未来五年,南安将通过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等方面,构建先进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以文化特质引领城市文明,提升人文内涵,彰显千年古郡文明之美。 未来,南安将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海丝、成功、闽南、华侨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复兴南安文庙、丰州古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文旅融合,建设成功文化产业园、扬子山大地艺术等文旅项目,打响“成功故里·海丝南安”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体育强市。 聚焦体制机制体系 探索县域治理新路子 “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南安将推进全链条、全周期、全县域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据了解,南安将建立定期会商指挥制度,优化大督导机制,健全项目推进和保障机制,优化招商机制,高效运转生态资源空间管理委员会,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行基层网格化治理,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打造县域治理超级工具、智慧平台,实现“一张网管到底”。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惠安县 惠安:千亿强县再出发 奋力建设海丝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 ——访惠安县委书记王春雷 7月26日,王春雷代表中国共产党惠安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东南网10月9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惠安如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近日,惠安县委书记王春雷接受了本网的采访。 记者:王书记您好!当前惠安县已站在千亿强县关口,请您谈谈过去的这些年,惠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表现? 王春雷:过去五年,是惠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凝心聚力建设“五个惠安”,圆满完成了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 其中,全县经济总量连跨5个百亿关口、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0.2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7.9%。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9.2%、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9.5%、森林覆盖率29.61%。期间,顺利完成县乡机构改革,民生事业稳步向前。回首五年历程,成绩有目共睹,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特别是各位老领导老干部奠基立业的结果,是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驻惠直属单位、部队官兵和海内外各界人士团结努力的结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今年7月惠安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全县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请您谈谈这其中的发展规划? 王春雷: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当前四项重点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五个发展超越”,奋力建设海丝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惠安篇章。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在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5年全县GDP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万元。到2035年,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惠安将与省市一道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我们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城市能级、人民福祉、治理水平都将大幅跃升,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前列,一座更具竞争力、影响力和生态人文魅力的海丝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将昂首屹立。 记者:作为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带头人,如何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王春雷:未来城市之间的角逐,必然是综合实力与非对称优势的叠加比拼。我们既要坚持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又要抓住关键要害、善于重点突破,锻长板、补短板,确保在新一轮竞争中不掉队、更出彩。 一是突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加快现代产业发展超越。找准惠安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和作为空间,积极融入联十一线先进制造业走廊和沿海大通道科创产业带建设。依托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人工智能园、新材料专区、总部经济区等专业园区为示范,“点线面”集约化布局园中园、工业走廊、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是突出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快服务全局发展超越。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企改革、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探索引导多元力量兴办社会事业的鼓励机制,让改革为民生赋能;打造内循环重要节点、建设双循环重要通道、用好促进双循环重要力量,推动海内外资金、人才、技术、文化在惠安交汇融通、落地生根;在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人文融合上下功夫,积极对接台湾优势产业,支持台胞参与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社会事务和乡村振兴,扩大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交往融合,不断增进台湾同胞的根脉情结和国家认同。 三是突出协调发展致胜要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超越。全力提升城市能级、深化文明创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包括建设宜居宜业的石化城、能源港,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坚持“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的创建主题,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城市“双修”,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 四是突出自然人文有机统一,加快品质生活发展超越。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连绵带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文物、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力度,讲好惠安故事。坚持文化引人、生态留人、跨界融合,挖掘惠女、古城、雕艺等文化元素,彰显自然风光之美、历史人文之美、文旅融合之美。 五是突出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加快社会民生发展超越。以基本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促进就业增收,健全社会保障;以优质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提供更值得期待的教育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无后顾之忧的养老服务;以底线民生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平安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高质量党建将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党建工作方面将有什么举措? 王春雷: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挖掘团结奋斗、弘扬美德、胸怀梦想、奉献时代等新时代“惠女精神”内涵,深入探索“惠女党建”模式,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正气充盈的宣传阵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化新惠安;夯实全面过硬的队伍保障,培养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好干部;打造固本强基的战斗堡垒,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激发党员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发挥领导核心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记者:当前,惠安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两看三比”活动和“五新促发展 千亿再出发”项目攻坚比拼活动,怎么理解和把握其中的重要意义? 王春雷:两看是“跳出惠安看惠安”“我们怎么看自己”。三比是“比攻坚展作为”“比服务展情怀”“比实绩展形象”。五新是新城市升级、新枢纽扩容、新文旅融合、新经济赋能、新材料集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时代、新篇章、新班子给惠安带来新挑战、新使命、新气象,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非凡、责任重大。“两看三比”活动和“五新促发展 千亿再出发”项目攻坚比拼活动是一次延伸活动、是一个展示平台、是一种鲜明导向,是对前期党史学习教育、“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进行再推进,拓展前期学习调研落实的成果。我们要拿出“开局就是决战”的精气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比拼,比出信心决心,体现换届后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广泛动员各级干部到征迁一线、招商一线、建设一线去比拼,比招商、比签约、比落地,比化解矛盾、攻克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在一线比拼中发现干部使用干部。 站在千亿强县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更客观、更全面自我认知,通过别人的看法,更深入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看自己,不断对标找差、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到问题短板,分析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梗阻。 前段时间,惠安奋力率先从疫情影响中走出来,在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举行了2021年第三季度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如今各个项目开足马力,建设热火朝天,处处充满着冲破疫情阴霾的巨大能量。 目前,惠安县已梳理了58个、总投资900亿元的“五新促发展 千亿再出发”项目进行攻坚比拼。我们要通过比拼,比出项目攻坚的力度,比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比出惠安特色亮点的靓度,把项目建设作为关键一仗,把抓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迈新步,吹响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冲锋号,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安溪县 安溪:全面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访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 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代表中国共产党安溪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驰而不息 勇当主力 全面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工作报告。(安宣供图) 铁观音故里奏新曲,百强县安溪展新姿。总结刚刚过去的“黄金五年”,泉州市安溪县站在新的起点上,擘画出这样一幅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奋力推动新时代“四个安溪”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争做全方位发展超越主力军、勇当城乡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打造闽西南协同发展试验区…… 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表示,十三五期间,安溪顺利实现高质量赶超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奋斗目标,推动成为闽西南最具活力、最富动能、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累计实施项目1845个、完成投资1553亿元,新招引项目675个、总投资1551亿元,GDP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增至747.63亿元。 9月28日,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揭晓了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名单、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名单等榜单。安溪县荣获2021年度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57位(比2019年前进3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52位(比2019年前进2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18位(比2019年前进3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75位(比2019年前进2位)。未来五年,安溪将朝着“争当全省山区第一县、挺进全国五十强”目标挺进。 那么,这幅发展蓝图是怎么样的呢? 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链条 作为全省首个建成的大数据产业专业园区,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自去年起引进中科数遥、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关村信息谷、中科曙光、易华录等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初步搭建起“两中心、三链条”的数字经济产业架构。 立足“闽南金三角”独特优势,促进安溪与闽西南五市间资源要素畅通,拓展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湖里园、思明园等园区能级,深化安台各领域融合,凸显安溪在全省、全市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高、经济形态更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综合实力百强县进入前50位。 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兼并重组,支持更多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产品升级迭代、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力争未来5年规上工业产值翻番、突破2000亿元。 打造更具承载力的城乡融合范本 加快“大三环”、南翼新城环西路闭合成环,精心雕琢“主城区-炭坑内片区-同美片区”城市景观轴,跨溪打通“动车站-城东片区-城南片区”经济新干线,高强度推进大安高速建设、加快形成“井”字型高速路网。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宜居幸福家园 启动新一轮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和项目建设,新扩建54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5万个以上,缩小教育城乡差距、校际差距。 推进中医院城东院区、闽南康复医学中心等13个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力争全县基层就诊率提升至65%、县域就诊率90%以上。 打造更具亲和力的县域善治典范 加快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及世遗公园建设,加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策划包装湖头、蓬莱、官桥善坛、桃舟吾培等一批古镇古村保护开发项目,留住更多“古早味”。 以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县为抓手,编制全县全域旅游规划,深耕“三铁”文化资源,打响宗教朝圣、流水茶香、古镇古迹、非遗技艺、红色人文、科技研学、温泉养生“七张招牌”,加快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健全政企恳谈会、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等机制,叠加升级免、降、缓、返、补等惠企政策,搭建惠企政策集中发布平台,推行“一窗兑现”服务模式。同时,推出“局长走流程”专项活动,创建“一网通办”平台、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全面提升“掌上办事”水平,推动更多事项一窗通办、一日办结,在湖头建设县行政服务中心第二中心,加快更多事项全县域、跨区域通办。 打造更具感召力的两岸融合高地 积极对接闽台产业合作计划,借助海交会、9•8投洽会等经贸展会,依托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促进安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提升光电、智能制造、精密机械等产业合作层次。 发挥清水岩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推进闽南文化溯源 交流工程,积极开展寻根谒祖、宗亲联谊、族谱对接;支持 高甲戏、南音、茶歌茶艺、竹藤编技艺等赴台巡演巡展;以台湾人才协会、省级人才驿站为依托,鼓励更多“首来族”和台湾青年来安研学旅游、文创交流,持续擦亮“民间信仰、宗族宗亲、传统文化、青年往来”四大特色交流品牌。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永春县 永春:践行新理念 勇担新使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县 ——访永春县委书记林希妍 永春县委书记林希妍 东南网10月12日讯(本网记者 潘贤利 通讯员 康庆平)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刚刚胜利闭幕,值此“十四五”开局之际、新征程起步之时,永春该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在市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坚定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永春之路?对此,永春县委书记林希妍接受了本网的采访。 记者:林书记您好!请您谈谈过去这些年,永春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表现? 林希妍: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顺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永春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圆满完成了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全方位推进永春高质量发展超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党的建设更为有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党内政治生活体验馆;综合实力更趋强劲,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实施重点项目1346个,完成投资1226.71亿元;城乡建设更具品质,城镇化率达61.3%,列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试点,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列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县;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全域生态综合体实践模式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第三批改革成果,在全省率先推行“湖长制”,建成全国首个县级水生态文明展示馆,桃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试点验收;改革创新更富实效,不动产登记、公车改革、县域空间规划、县乡政府机构改革等圆满完成,获评全国推进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县;民生福祉更显殷实,财政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80.14%,如期实现1472户45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记者:今年7月永春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全县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请您谈谈这其中的发展规划? 林希妍: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到2025年达678亿元,实现经济总量与质量双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5%,到2025年力争突破20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06元。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将以“争先争优争上游,提速提质提效能”工作要求,更加注重产业提档提级,突出项目引领带动,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注重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实现产业富、生态美、风尚好、善治理、聚人气的目标;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新型城镇、加快城乡融合;注重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注重改革创新,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内生动力高效释放;注重服务保障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注重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注重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夺取并全面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有力确保“生态之都、文化之旅、康养之地、智造之谷”发展战略高质量实施。 记者: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刚刚圆满闭幕,您也作为党代表听了王永礼书记作的市委报告,感受如何?大会召开对永春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林希妍:这次党代会报告主题突出、定位准确、催人奋进,尤其是“品质泉州”这一崭新定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响应。报告通篇站位高远、举措务实,充分体现了市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既有泉州特色,又有时代前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报告中多处对永春发展寄予期望,比如,“支持永春‘两山’实践创新”“支持永春加快‘东拓西进’,打造生态型新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支持泉台农业‘两园一中心’创新发展”等,让我们在备受鼓舞的同时,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为我们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永春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 林希妍:我们第一时间、原汁原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紧密围绕“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发展目标,自觉对标勇当“四个主力军”“五大工程”“五个双提升”要求,聚焦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改革创新、共同富裕、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真抓实干、比拼超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永春,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通过大招商、强产业、攻项目、拓园区等措施,推动永春发展大提速、大跃升。在产业方面,大方向上坚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轻工纺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三大传统产业,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的“333”格局不变。同时,立足永春实际,用好资源禀赋,注重生态环保,坚定不移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协同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改革和标准化建设,优化园区配置,拓展招商空间,夯实发展的后劲支撑。全力开展全县、全域、全员、全产业、全方位“五全招商”,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亩均效益突出、能够聚集人气的好项目。全力推进项目攻坚,用好投资提速、开工提质、竣工提效、征迁攻坚“四项竞赛”这一有力抓手,结合市里“抓征迁交净地百日攻坚”行动,严格对照任务“清单”推进,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对上联系,争取更多的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民生项目纳入上级盘子。深化“我为企业解难题”“帮扶企业发展月”等活动成效,继续为企业排忧解难,拿出快节奏、高效能的产业项目全过程“保姆式”贴心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报告》提出,“支持永春加快‘东拓西进’,打造生态型新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我们将深入实施“东拓西进”发展战略,进一步畅通城市动脉,打造“一主一副多特”格局。“东拓”,主要是加快城东片区改造建设,完善相应城市功能配套,打造城东产城融合典范区;“西进”,主要是加速横七线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打通城市断头路,把主城区与达埔、蓬壶副城中心贯通一线,构建大交通、形成大城关、推动大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人文和市政建设融合,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努力打造交通畅达、教育提升、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新城,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主动融入市委报告提出的“构建‘369’交通圈生活圈产业圈”,积极对接“一小时城市圈”等大泉州交通规划,增强与毗邻县市区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能级。 三是坚持推动共同富裕不动摇。《报告》提到要“建设‘品质泉州’,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城市”。作为山区县,乡村的发展决定了全县的发展。永春乡村振兴工作一直在全省走前列、树样板,我们要以此为发力点,把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实在成效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一个乡村振兴展示中心,打造美岭村、仙岭村2个“共同富裕”试点村,打造N条不同主题的教育研学线路,打造共同富裕永春样板。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整县推进,构建“一园带七点”产业格局,推动更多乡村产业往标准化、现代化、市场化发展。三是实施“永春芦柑”复兴工程、“永春茶叶”增效工程、“永春果蔬”绿色工程、“永春山鲜”品牌化工程、“永春畜禽”示范工程和“永春花卉苗木”强链工程等农业“六大工程”,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四是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个以上精品农业示范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报告》提出,要“支持永春‘两山’理论实践创新”。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是永春的最大优势、最美底色。我们要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一是守护绿水青山,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拓展“国家湿地公园”品牌效应,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绝不让高污染、高能耗和过剩产能项目在永春落地。二是培育康养产业,依托我县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开发温泉养生、康体养生、滋补养生等康养产品,培育避暑度假、生态养生、休闲体验等多种业态,构建集预防、治疗、康养于一体的全方位健康产业链条。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系统整合现有的资源,紧扣“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完善提升“六条旅游线路”“六个重点项目”,加快岵山古镇、五里街古街、达埔海峡两岸农文旅示范区等精品景点建设,力争再创一批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全面构建“两核四区”旅游格局,打响“有一种生活叫永春”品牌。 五是坚持保障民生福祉不动摇。按照《报告》提出的“民生福祉与城市文明双提升”目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强化城市低收入群体保障、稳定就业、社保扩面等领域持续发力,务求实效。围绕把教育办成永春人民的骄傲,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育提质扩量工程,加快永春一中文明校区、仰贤学校等项目建设,全方位保障教育投入,持续擦亮“学在永春”这张享誉省市的闪亮名片。围绕打造“健康永春”,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让医疗为永春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弘扬文明新风,持续推广“邻里守望”等互助养老模式,深化移风易俗,提升基层善治水平。 六是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报告》对党的建设进行了具体深入的部署,比如,“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锻造专业拼搏的干部队伍”。我们将抓好贯彻落实,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一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海丝先锋“达标创星”活动,持续推广党员活动日、在职党员“回家日”、强村带弱村等党建品牌,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实施抓乡促村“六大工程”,推行乡村“导师帮带制”,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健全完善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和正向激励体系;注重选优配强,加强在项目建设、招商选资、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重大斗争一线锻炼、培养干部。三是深入推动人才发展,广泛开展“我为家乡办家事”主题活动,实施“桃源英才回归”,打通永春籍在外优秀人才回归路;持续提升国家香检中心科研能力,积极筹建省级醋检中心,对接设立中国柑桔研究中心;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建设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中心;创立“青商学院”,加快培育“创二代”企业家。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德化县 德化:打造闽中区域发展中心 建设共同富裕山区范例 ——访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 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 东南网10月12日讯(本网记者 陈培源 林杰)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德化窑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五年来,瓷都德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迈入“十四五”后,德化如何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现德化担当、贡献德化力量?本网记者就此采访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 记者:黄书记您好!作为世界瓷都,陶瓷是德化的支柱产业,德化这几年在推动陶瓷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黄文捷:陶瓷是德化最重要的标志和最亮丽的名片。近年来,我们启动实施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投入近百亿元建设瓷艺城、茶具城、红旗坊、月记窑、电商物流园等重大平台,成立创新发展、工业设计、智能装备、产业中试等研究院,举办大奖赛、双年展、国博展、一会一节等陶瓷文化盛事,推广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生产线320多条,品牌价值居全国陶瓷产区第一,2020年产值突破400亿元,是2015年的1.7倍,产业韧性更加凸显,成为我们圆满收官“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的最有力支撑。 记者:德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面临哪些挑战吗? 黄文捷: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亟须突破;二是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偏少,要素制约突出;三是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宜居水平有待提升,经济主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突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五是对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民生事业仍有不少短板;六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气神有待进一步提振,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发展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未来五年,德化在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有哪些规划和举措? 黄文捷: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力争主要指标保持比全省、全市更快一些的增长,到2025年实现GDP 435亿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迈出重要步伐,闽中区域发展中心初具雏形。包括产业结构更加多元,改革开放更具活力,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民生福祉更为厚实,社会风气更显清朗。 这次市委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德化大城关提质扩容,打造世界陶瓷之都,建设共同富裕的山区范例”,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德化发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市党代会精神,与县党代会“六大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更高品质的陶瓷之都、幸福之城,为泉州发展大局作出德化贡献。 一是推动陶瓷创新升级。大力推进陶瓷产业健链强链补链工程,持续壮大“3+3”陶瓷产业板块,在2022年实现产值500亿元基础上,再用5年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二是提升全域旅游示范。深化“一城瓷器百馆游”,抓好石牛山、九仙山、云龙谷等景区创星提级,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力争2025年旅游总收入超150亿元。三是推进城关提质扩容。加快兴泉铁路德化段、政永高速德化段、大外环等项目建设,每年有计划推出2~3个片区改造,以及一批公共道路、停车场、特色街区、城市会客厅、夜间经济打卡点,落实常态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四是培育乡村振兴样板。持续深化“四个一”工程、一清二整三美化、爱心幸福城、三种服务管理模式、“1+N”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一套乡村工作机制,建设乡镇小微企业创业园,培育乡村振兴的德化样板。五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每年落实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抓好教育强县、健康德化、安居工程、爱心德化、平安德化等,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作为德化县委新一届班子带头人,请您谈谈如何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实现新的奋斗目标? 黄文捷:实现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将借力省纪委监委的挂钩帮扶,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政治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在树好导向中锻造坚强队伍,实施新时代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合理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作用,落实年轻干部梯次培养计划;在强基固本中建强战斗堡垒,不断激发党员担当作为的激情活力;在正风肃纪中优化政治生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总揽全局中凝聚各方合力,广泛凝聚热爱德化、建设德化、奉献德化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带领全县上下戮力同心、砥砺前行,为加快打造闽中区域发展中心而努力奋斗。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泉州开发区 泉州开发区:做好"五篇文章" 打造标准化标杆园区 ——访泉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丁峰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丁峰 东南网10月10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漫步泉州开发区,道路整洁宽阔,绿树成荫,清新的空气让人很难将之与工业园区联系起来。地处泉州产业核心区,开发区遍布着13000多家市场主体,以全市0.0075%的土地面积产生了全市2.3%的GDP。站在新的起点上,泉州开发区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又如何在奋进智造强市的征程中,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呢?本网记者就此采访泉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丁峰。 记者:丁书记您好,经济建设是泉州开发区最受关注的重头戏,目前,开发区经济发展有面临哪些挑战吗? 丁峰:泉州开发区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发展空间相对受限和产业转型压力较大这两个难题。 开发区实行“一区四园”,作为主园区的清濛园区基本填满了项目,没有空间承载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 虽然开发区单位GDP产出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6倍,但区内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工业占GDP比重77.7%,纺织鞋服产业“一业独大”,占工业总产值的83.8%。 记者:泉州开发区相比泉州其它地区,又有哪些天然优势呢? 丁峰:有五大方面优势。一是地理位置好。开发区地处泉州中心市区南大门,上接市中心区域,能共享中心城区人才、学校、医院、公交、文化、娱乐等优质公共资源;下连晋江、南安、石狮等主要经济带,以泉州开发区为中心的半径30公里内是泉州经济最发达、产业基础最雄厚、企业最密集、品牌最集中的区域,是泉州市的产业核心区。交通便捷,园区周边有3个高速出入口,距离晋江国际机场11公里、高铁泉州站15公里。 二是发展品质优。主要反映在我们的亩产效益、绿色指标、财收质量和市场主体都比较优质。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大多是二次、三次创业的企业,企业总体比较优质、管理规范,综合实力较强。 三是人才层次高。拥有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一大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福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高层次人才、省级A类高层次人才和技术能手、技术大师、泉州工匠。 四是政务服务佳。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党工委、管委会机关直接服务非公企业,审批事项全部压缩在3个环节以内,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的11.5%,事项即办率达到71%,均居全市第一;管理服务质量蝉联全省开发区的第一位;全市绩效考评公众评议得分曾连续3年位居第一。 五是社会环境美。园区绿化率40.5%,中心市区卫生考评连续9年全市第一名。连续208个月未发生安全生产亡人事故。社会安定稳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未来五年,开发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上都有哪些目标及规划呢? 丁峰:未来五年,开发区将紧扣“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强化国家级开发区支撑带动,推动泉州开发区提升发展层次水平,培育示范产业企业,不断扩大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为功能使命,坚守实体经济,以建设标准化标杆园区为主线,奋力打造智能制造样板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科技孵化引领区、高效服务示范区、安全和谐模范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重点做好“五篇文章”:一是空间融合,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融合互补,互相配套,一体发展;二是产业更新,突出园区精耕细作,加快腾笼换鸟存量提质;三是低碳发展,发挥“绿色开发区”的基础和优势,推动发展方式进一步低碳化、绿色化;四是数字赋能,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以数字赋能创新、赋能发展;五是智慧管理,加大园区智慧建设,努力实现管理智慧化。 记者:作为开发区党工委新一届班子带头人,请您谈谈如何提升区内党建水平,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实现新的奋斗目标? 丁峰:我们将着力打响“园区党旗红”党建品牌,全面提升非公党建的整合力度、宣传广度和融合深度,深入推进“党群直通车”,探索推行“双联双促”工作法,开展“红色车间”“红色生产线”创建活动,落实党建融入公司治理“1533”工作机制,以“双选聘”党务干部为重点抓实党组织书记选育管激全链条。深化跨支部、跨企业等“一联一”“一联多”“多联一”的特色共建活动模式,努力使党建成为非公企业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引擎,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工作任务的行动队、非公企业职工群众的主心骨、非公企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党员成为非公企业科学发展的先锋力量。 |
聚焦泉州市党代会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之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台商区: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 泉州城市新中心” ——访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黄景春 泉州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黄景春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员代表会议上讲话 面海、环湖、沿江。一路向东,一路朝阳。海丝公园,高铁新泉州东站,中国中车,全国台胞台企第一数据港…… 新时代,新征程。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黄景春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泉州台商投资区将凝心聚力,奋力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 泉州城市新中心”。 过去五年 全区高质量发展更加坚实 “十三五”期间,泉州台商投资区高质量发展更加坚实。 搭建“1+2+4+N”的对台交流合作载体(1即建立一个惠台政策库;2即规划建设精密机械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等2个台资产业园区;4即搭建台湾农业技术基地、德润台湾青年创业园、华光学院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基地、白奇村台湾民间交流基地等4个市级以上对台交流示范基地;N即常态化举办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雕艺、摄影等交流活动),目前全区已引进85家台资企业,台韵台味更加浓厚。 推动3条主要道路景观提升和10条道路夜景提升,建设海湾大道、白沙湾公园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美丽台商更加宜居。 主动承担全省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改革、全市“一窗办”改革,创造性地搭建“亲清家园”掌上智慧监督服务平台,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未来发展 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 泉州城市新中心” 加速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两岸互通新机制,打造全国台胞台企第一数据港;拓宽两岸合作新领域,力争在引进台湾百大企业上实现零的突破;搭建两岸交流新平台,扩大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交往融合,不断增进台湾同胞的根脉情结和国家认同;探索两岸融合新元素,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台湾元素,增加城市“台味”。 加速打造泉州城市新中心。主动融入全市跨江发展战略,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力新城,推进城市交通、城市能级、城市品位全面提升,推动台商区从泉州城市副中心向城市新中心迈进。高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五纵五横”路网建设,确保2023年实现全部通车,以高铁新泉州东站建设为契机,同步推进相关路网规划建设。高水平建设新城新区,推进台商区国土空间规划,加速推动海江片区、湖东片区、蓝色经济培育区、高铁片区、科学城片区等五大城市片区滚动开发。高品位提升城市内涵,加快海丝中央公园建设,与海丝艺术公园、生态公园串联成线,推动白沙湾公园、滨海生态景观工程等一批生态项目建设,打造成领跑全省的公园城市典范,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打造公共文旅场馆、海丝未来城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 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531”产业倍增培育工程,(“5”即升级纺织鞋服、造纸和纸制品、工艺制品、石化后加工、机械装备五大传统产业;“3”即打造智能装备、新材料应用、数字包装三大主导产业,建设配套标准化园区;“1”即打造一批富有我区优势、亮点的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主导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迈进,做实做强实体经济,打造符合台商区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速激发区域发展活力。聚焦项目、创新、环境三大发展要素保障,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拓展发展空间,谋划和推进一批支撑台商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载体,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持续创新“亲清家园”智慧掌上服务平台,打造一流营造环境,营造安定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加速增进民生福祉。以建设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健康强区为抓手,致力于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民生保障。推动洛阳古桥古街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高位嫁接名校资源,“十四五”期间新建学校36所,新增学位4.3万个,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依托同乡会、异地商会设立引才工作站,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