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泉州1992组照

泛黄的纸页上,扎克曼的留言依然清晰。

国际大师镜头里的“泉州1992”追踪:组照摄影师在泉留言 盛赞中医“奥妙神奇”

相关新闻:

“泉州1992”组照找到一位主人公 苏稼夫医生

国际大师镜头里的泉州1992 引发网友追忆往昔

这些天,世界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法国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拍摄的“泉州1992”图集走红网络(详见早报8月16日A14、8月17日A08)。继照片主人公之一、泉州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苏稼夫被读者认出之后,帕特里克·扎克曼21年前来泉州时的一段法文留言也被发现。留言中,他盛赞中医体察全身的治疗方法“奥妙神奇”。

□早报记者 蔡紫旻 文/图

针灸科留言本 找到扎克曼留言

“我找到了扎克曼1992年来泉州时,在我们科室留言本写下的法文留言。”昨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苏稼夫位于中医院针灸科的办公室,见到了一本红色封皮的留言本。留言本封面有点残破,内页的白纸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泛黄。

“这是我们针灸科的留言本,参观访问的客人们会在本子上留言。这一本,是1985年之后的。”苏稼夫翻开留言本指给记者看,本子上有各国文字,既有圆珠笔、钢笔的笔迹,也有工整的小楷书法。


年轻的同事饶有兴致地分享这段往事

怀着兴趣参观 盛赞中医“神奇”

留言本翻到了1992年,两段法文占据了半页留言纸。蓝黑色墨水的字迹,在21年后看来依旧清晰。留言下方,是一段中文翻译: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来观看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设法理解中医的理论。因为西医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

中医体察全身的治疗方法奥妙神奇;西医治表……最终回到此处(来看中医)。”

“并不是每一位外国朋友的留言,我们都请人翻译成中文,巧的是扎克曼的留言,当年我们找人翻译了。”苏稼夫说,他还用笔在扎克曼的留言下方注明“法国‘扎克蔓’先生到我科参观留言”。21年后,苏稼夫和老同事们已经忘记扎克曼来访的情况,也不记得是谁翻译了法文留言。


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资料图)

“1992年12月7日” 印证拍摄时间

留言的日期是1992年12月7日,落款为P·Zachmann,正是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的简写。

“如果不是你们带着老照片来找我,我早已忘记了这段故事。”苏稼夫说,那天记者带着扎克曼为他拍的黑白照寻访之后,他确认了其中两张照片上的人是自己,背景是中医院针灸科,另一张照片是中医院的病房,但他对拍摄者扎克曼全无印象。

记者当日走后,苏稼夫想起,来针灸科参观的客人,都会在科室的留言本上写下一段话,于是他找来了本子,发现在拍摄照片的1992年,真的有一位名叫扎克曼的法国朋友留言。

而1992年12月7日是冬天,正符合扎克曼图片中人物的衣着特征。

">

苏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临床给病人扎针治病,这场景与21年前几乎没有太大差异。

国际大师镜头里的泉州1992●追踪

“泉州1992”组照找到一位主人公:中医院的苏稼夫医生

□记者 蔡紫旻 潘登 文/图

昨日早报摘登近期走红网络的“泉州1992”组照,这些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由世界知名摄影经纪公司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拍摄,反映1992年泉州普通百姓生活中寻常却隽永的片段。在@东南早报 官方微博上,更多的“泉州1992”照片引起网友追忆往昔,其中两张在医院拍摄的黑白照片中的主人公,被众多网友和读者“举报”——他就是泉州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苏稼夫。


照片上的医生 如今满头白发仍在施针

21年过去了,昨日记者在泉州中医院见到苏稼夫,63岁的他因获得“最美泉州人”候选资格,正利用工作间隙接受媒体采访。诊疗室内,除了苏稼夫的头发斑白之外,时光仿佛没有流逝:同照片一样,病人躺在同样款式的诊疗床上接受针灸治疗。

看到记者带来的照片打印纸样,苏医生仔细辨认后说,有三张正是在中医院拍的。“这是我在给病人治疗颈椎与腰椎疾病,这是我在给病人治疗肩周炎。另一张用艾条熏灸肚脐的照片,应是在医院的病房,这是医生交代病人家属用艾条熏灸治疗胃肠炎,此疗法是中医院独有的。”

看到东街的照片,苏稼夫说:“对!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东街,已经有高楼了。时间再往前,这儿没有高楼。”

21年前苏稼夫是中医院针灸科主任,21年后他依然是这个科室的主任,亦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

皱纹爬上了苏稼夫的脸,白发毫不客气地在他头上“攻城略地”,然而小时候就让他看过病的早报读者小蚊一眼认出他,昔日的实习生@小_蔓 还记得2004年在他的科室实习的光景。

“小时候让苏医生看病时,我一点也不害怕,他态度很好。过了很久,有一天找他看病,我猛地发现他头上有了白发,鼻子一酸,挺难过的。”小蚊说。


苏医生戴上眼镜,仔细地端详记者打印的老照片,尝试回忆当年的场景。

太多外国人拍照 记不得谁是谁

苏稼夫记得,1992年的中医院针灸科,地址不是在现在的药剂楼,而是在前面的病房楼8楼。可他已不记得是谁拍下了这组照片。

“我们科室曾经有40多个国家的学生前来长时间进修,很多外国学生都会拍照,没印象了。你看!站在我身后的两个白大褂,就是实习生。”当苏稼夫听记者说拍摄者是世界知名图片社的摄影大师时,他笑了:“照片还有没有留底?我也想要一份。”

1992年的某一天,法国人帕特里克·扎克曼来到针灸科,将镜头对准苏稼夫……

记者采访只持续几分钟,苏医生连声抱歉,和21年前的照片一样,一转身走到诊疗室为患者施针。“我当了22年科主任,已经够久,我希望退下来,让位给年轻人,我的梦想就是让针灸走向世界。”


声音

读者叹1992年相机还不普及

21年能改变很多人、事、物,21年不能磨灭记忆。在@东南早报 官方微博上,@BK_藤井树_ 留言说,那张空地上的习武少年彩照,很像工人文化宫内的健身房。“我把照片拿给奶奶看,她也说是。少年背后那堵玻璃窗墙令人印象深刻。”

读者许女士说,看了照片,她想起了自己的1992年:“(那时)我在中山路上班,这里有奎霞巷的拌面与煎包、肉燕,有悠深的长巷、古大厝;新门街应该还没有拆,街上摆卖木制家具,还有一地洋紫荆花瓣;还记得涂门街清净寺外的大凤凰树,花开时节很红火……那时相机不普及,唉,好可惜!”


在医院里,医师给患者拔火罐、做针灸。(经核实,这两张图中的医生皆为苏稼夫。)


在医生的指导下,病人家属为躺在床上的亲人熏灸。


在学校里,老师带领学生练习武术。


在学校里,老师带领学生练习武术。


1992年的东街,您还有印象吗?


昨日见报街景中的拆了一半的房子,引起读者怀旧。记者查找图库,发现还有一张正面图,瞧!壁画中还有东西塔的图案。

">

街道边被拆掉一半的楼房,露出装饰的壁画。

国际大师镜头里的泉州1992 组照引发网友追忆往昔岁月

□早报记者 蔡紫旻

1992年的泉州,这两天缘起两组微博组照,因为一个国际知名图片社与一位国际级大师,红了。

8月13日,诗人@萧沉 的微博上出现两组摄于1992年泉州的照片。@东南早报 官方微博以“泉州1992:那时你在哪儿”为关键词转发之后,截至昨日21时,其中一组照片被转发1300多次。

这是世界知名摄影经纪公司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拍摄的组照,21年后的今天,熟悉的街景、建筑与行当仍在,变化最多的却是人。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也勾起泉州网友们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有人说,旧时光就是有一种令人无法自拔的美;有人说,西街更加漂亮有序了;有人打趣道,1992年的她还没出生,2013年的她仍然没生……

照片分为黑白与彩色两组,彩色组照中有彩色的回忆:勤学苦练的武术少年,三轮车与自行车川流不息的东街、西街,学校里跟着老师练拳的学生,大红的麻将与鞭炮;黑白组照里有黑白的记忆:躺在诊疗床上接受针灸、理疗的市民,和着乐师歌唱的南音歌者,挤在邮局玻璃橱窗前取包裹的市民,还有发型、衣着时髦,排排坐等待着的年轻女子……图片拍摄者帕特里克·扎克曼,可说是玛格南图片社关注中国影像的第三代摄影师。从1986年到1997年,他花了10多年时间,完成一个关于“全球华人”的拍摄工作,收录在他的大型摄影集《在长鼻子眼中》,摄影集后来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经典图像集之一。

记者从玛格南图片社官网中发现,关于福建的照片集里,共有160多张图片,其中泉州的图片占很大一部分,不光有帕特里克·扎克曼拍摄的组照,还有不同时期很多摄影师在泉州市区及惠安、永春等县(市、区)拍摄的彩色、黑白照片。接下来,早报还将分期归类为您刊登。


南音表演

■链接

摄影师 帕特里克·扎克曼

照片拍摄者帕特里克·扎克曼是国际最知名图片社——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大师,他的摄影集后来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经典图像集之一。他1955年出生在法国,1996-1997年任玛格南副社长。他喜爱用黑白照片进行电影方式的摄影创作,近年来开始尝试彩色照片的拍摄,作品曾获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奖等。


一群穿着时髦、发型前卫的女性。

■网友声音

照片让人们乘坐时光机,从现实回到1992年的光影中。

@时间像把刀:泉州的魅力,就在于21年前的味道,如今仍在。只是照片中人,如今安在?

@泉州志愿者:每个人的回忆里都包含美丽与哀愁,任意一种,都令人动容。正是那些美丽与哀愁成就了泉州的古巷风情!

@林辉清Lam:(那一年)学会走路后在回家路上跌了头上第一个坑!光荣吧!

@周先生_1986:我6岁,上幼儿园,看《葫芦娃》。

@时光不染:1992年,我来到世界满一年。

(本版图片由帕特里克·扎克曼摄于1992年)


在西街开元寺路段,三轮车与自行车熙熙攘攘。


一群少年在认真练习武术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