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世界闽南文化节
地点:威远楼 时间:15日-19日每天19:30

本报讯 (记者 吴聪伟 曾广太)由泉州市文联主办,泉州市电影家协会、泉州影剧院、泉州威远楼承办的“闽南语电影展映周”,15日起在威远楼举行,受到市民的热捧。活动每天19:30开始,将持续到6月19日。

展映期间,放映的影片以融汇闽南文化、闽南语为主,有《我在泉州遇见你》、《润饼》、《海峡情》等十几部。

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茂盛表示,闽南话是传播闽南文化的媒介,几百年来闽南人不断向外移民迁徙,闽南文化也随着传播到世界各地。闽南语电影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充分地展示闽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在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展映闽南语电影,可以让市民充分欣赏原汁原味的本土电影,并通过电影了解泉州的文化与风土人情。

">

巾帼不让须眉

本报讯 (记者 吴聪伟 曾广太 陈小阳 文/图)激情六月,群贤汇聚,昨日下午2时,国际南少林传统武术邀请赛开幕式暨国际南少林武术大汇演在泉州侨乡体育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南少林武术拳友在南少林的故乡泉州聚首。

泉州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源远流长。1000多年来,南少林武术一脉相承、薪传不息,现广为流传的拳术有五祖拳、罗汉拳、白鹤拳等数十个拳种,构成了南少林博大精深的拳术体系,全市有8个县(市、区)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据介绍,本次邀请赛共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1支代表队、735名武术拳友参加,以南少林传统武术系列为比赛内容,包括拳术、器械以及对练等项目。


海外选手拳法忒地道 比招式巾帼不让须眉

外国选手的一招一式也很地道

本报讯 (记者吴聪伟 曾广太 陈小阳 文/图)在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现场,一个个精彩的武术表演节目让市民大饱眼福,拍手叫好。

参赛队伍中,德国高个小伙Rolf Rothe格外引人注目。他表演的是五祖双绥,有板有眼的拳法引得现场观众纷纷拿起相机拍照。紧接着,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选手们纷纷登台献演,展现南少林武术的独特魅力。此次邀请赛的总裁判长庄昔聪说,海外选手一招一式都很地道,丝毫不比大陆的选手逊色。“此次前来交流的海外拳友以年轻选手居多,女性选手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说明南少林武术在海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弘扬。”

“能够在自家门口观看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感到很高兴!”来自泉州市区的郑先生说。

“南少林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修身养性,是一项非常适合年轻人的体育运动。此次邀请赛将以武会友,进一步在海内外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泉州市武术协会主席伍少杰表示。


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上选手竞技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成立24周年

本报讯 (记者 吴聪伟 曾广太)昨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成立24周年庆典大会在五祖拳发祥地泉州举行,来自菲律宾、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代表共襄盛会。

大会选举菲律宾光汉国术总馆卢思明为新一届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接替前一届主席、澳大利亚的徐文成。大会同时成立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选举菲律宾王宏榜为会长,香港李刚和泉州市武术协会主席伍少杰当选秘书长。研究会会址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光汉国术总馆,主要研究、挖掘、整理全球视野下的五祖拳的发展史、交流史和传播史,开展五祖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在所有传统武术中,五祖拳传播地域最广,影响最深。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讨,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五祖拳的理论基础。”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会长王宏榜表示。

“今后我们将设立五祖拳国际性网站,联系全世界五祖拳爱好者。同时,发挥好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五祖拳。”卢思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空手道源于五祖拳,如今空手道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五祖拳也将朝这个方向发展,将来要传播到更多地方。

泉州南少林拳千百年来薪传不断,其中以五祖拳最具代表性。五祖拳包括太祖、达尊、罗汉、行者、白鹤五种拳,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优秀拳种。2008年,南少林五祖拳被文化部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发起于1989年,1990年在泉州正式成立,目前共有40多个会员国家和地区。

">

新奇又富有韵味的展映吸引了许多市民

本报讯 (记者 许雅玲 林劲峰 文/图)雾气升腾的湖面,激光四射,形成宽5米、长8米的水幕。此时,刺桐港口在水幕上舒缓展开,闽南红砖建筑、长长的古桥、轻唱的南音相继而来,声画交融,交相辉映,如梦如幻……作为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精彩活动之一,时长25分钟的激光水幕电影《文化泉州》在西湖公园展映两天来,已吸引了近4万人次前往观看。

昨日是展映第二天,傍晚6点多,就有不少市民三五成群结伴来到西湖公园水景喷泉广场,等待水幕电影上映。据西湖公园管理处副主任肖先生介绍,这两天到现场观影的人非常多,“我们统计了一下,每天约有2万人次进入公园,平时也就两三千人次。”肖副主任表示,《文化泉州》时长25分钟,以纪录片手法展示多元文化古韵泉州之美,从15日至21日每天19:30至21:00展映,市民们可前往西湖公园享受温馨浪漫的闽南文化节之旅。

晚上七点多,作为水幕电影的前奏,水景音乐喷泉首先播放,主喷泉最高可达100米,左右两翼会随着音乐节奏,变幻各种对称的花朵造型,背景色彩绚丽多变。在漆黑的广阔湖面上,动感十足、色彩绚丽多变的音乐喷泉充满了梦幻色彩,引来市民阵阵喝彩。东街的葛老先生和老伴带着小孙女前来观看,6岁的小孙女特别兴奋,跟着音乐手舞足蹈。

7点30分,水幕电影《文化泉州》准时展映。“《文化泉州》可谓是了解泉州的最佳捷径。”在解放军第180医院工作的蔡小姐告诉记者,她朋友刚好这两天来泉州玩,本来去哪都要费力介绍一番,有了这场电影倒省去了她不少口舌。“从报纸上知道最近西湖公园放映水幕电影就过来瞧瞧,真美啊!”蔡小姐的朋友站在一旁感叹,“来得正是时候。”


温馨提醒

游客在安全、文明观赏喷泉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请站在警戒线外观赏喷泉,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2.观赏时应注意看护好身边的小孩及老人,带孩子的家长,要远离拥挤的人群,一定要让孩子始终在家长的视线内。3.观赏时,不跟随人群盲目乱动,要冷静观察周围形势,注意观察识别现场指示、警示标志,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

交通线路

水幕电影放映期间,公园管理处将控制园外停车场停车数量,请市民游客尽量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前往,以缓解交通压力。

途经西湖公园的公交车线路有:6路、17路、21路、22路、26路、27路、33路、37路、39路。

延伸阅读

水幕电影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早期仅出现在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大城市。水幕电影是通过高压水泵和特制水幕发生器,将水自下而上,高速喷出,雾化后形成扇形“银幕”,由专用放映机将特制的录影带投射在“银幕”上。电影播放时,扇形水幕与自然夜空融为一体,当人物出入画面时,好似人物腾起飞向天空或自天而降,产生一种虚无缥缈和梦幻的感觉,令人神往。各种光盘或水幕专用影片均可在水幕上播放,影视效果奇特、新颖。

">

台北市狮头旺金狮阵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叶碧玉 谢向明 文/图)昨天,在泉州侨乡体育馆内有一场“狮阵”视觉大餐,有来自泉州鲤城、晋江、石狮、漳州及台湾、香港等地的13支狮阵队伍参加。

什么是狮阵?简单说,就是一群人斗狮,是民间仿照旧时官兵操行演练形成的一种抵御匪寇入侵的集体运动。这种糅合了武术与杂技的运动,是闽南和台湾地区一种传统的民俗艺阵,也成为庙会庆典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一般来说,每个狮阵有一头“雄狮”,它凶猛、敏捷。狮阵通过队员的单人演练、队员与队员之间的多人格斗演练,最后上升至人与狮斗,经过各种招式斩狮成功,达到演练高潮。

昨天,13支队伍轮流上阵,刀枪棍棒各种武艺悉数登场,有阳刚沉稳的五祖拳,有变化多端的七星八卦阵。

现场除了有年过九旬的老拳师外,还有鲤城实小“宋江阵”的表演者。该校一直有南拳教育的传统,“宋江阵”是他们的一个品牌。孩子们刚刚演完下场,一个个脸上都红扑扑的,挂着汗水。一名小男生说:“我们的‘宋江阵’演给外国人看,这样他们就能够帮我们带到全世界去。”

不论是出于武术的本意,还是一种表演,武术要发展,还在于相互切磋学习。13支队伍,代表着13种狮阵文化,这不仅是普通观众的一次视觉享受,也是一次江湖内的武林大会。


台北市狮头旺金狮阵表演,最后环节杠头立起金狮, 吐出“合家平安、岁岁光明”字幅报吉祥

石狮卢厝狮阵武术馆的表演队


巴西光汉国术馆的小选手Adam趴在地上学舞狮动作


相关报道>>>

两岸狮阵武术汇演 切磋百年传统艺术

【核心提示】

昨日,泉州侨乡体育馆内锣鼓喧天、旌旗招展,一场两岸狮阵武术大汇演正在进行,来自香港、台湾、漳州、泉州的13支代表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狮阵演练。

□记者李凯龙/文 陈晓东/图

最高迎客之道 独角麒麟出场

昨日下午2时30分,来自香港的代表队进行暖场表演。在强劲的鼓点和铿锵的铜锣声中,两头白底黑妆狮头、白毛覆身的醒狮,时而搔头摆尾,时而仰视低顾,碰了面还互相“打斗”一番,十分逗趣。而另一边,伴随着唢呐声出场的,是一头威猛尊贵的独角麒麟。其下巴留有长髯,身长约5米,全由青衣鳞片包裹,一出场便气势十足,吸引众人目光。据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徐清辉介绍,独角麒麟的出场是迎客的最高规格,寓意吉祥如意。

狮阵两边你来我往,现场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各支代表队的狮子似乎都不甘寂寞地在场边热起身来,而每队约60多人的阵势也已排列整齐,跃跃欲试。


狮阵中融入剧情,增加表演的可看性。

狮阵轮番表演 18般兵器登场

汇演开始,各支代表队按照顺序轮番上演狮阵表演。首先登场的是阵法演练。在龙虎旗、狮旗的引领下,表演者排出了青龙阵、蝴蝶阵、蜈蚣阵等独特阵法。随后的武术演练中,刀、枪、剑、戟等古兵器悉数登场,扁担、锄头、雨伞等农具也被信手拈来当做武器。对练形式同样多种多样,两两对打气势凌厉,三人打一险象环生。

最吸引人的还数弄狮盘打,这也是每个狮阵的重头表演节目。选手们以变幻莫测的阵形包围青狮大打出手。青狮则在刀光剑影中左逃右闪,回避攻击,跌扑滚翻,腾空跳跃。全场锣鼓喧天,震天动地,吼声阵阵,惊心动魄,其激烈程度就是一场绝佳的练武表演。

据现场总指挥、武术专家卢义荣介绍,闽南地方称舞狮为南狮,其表演形式主要是狮阵武术,源自宋明时期的军事阵法和武艺演练,明末清初又融入中国传统的舞狮,武术训练中加入武术与青狮的打斗盘练,俗称“刣狮”。因此,凡有青狮参加舞弄盘打的阵头,称为“狮阵武术”。


海峡两岸狮阵武术大汇演上的精彩瞬间

耄耋老人上阵 醉拳虎虎生风

在狮阵武术表演中,各支代表队的拳法演练也是看点之一。来自台北县大天后宫金狮阵的何国昭今年已90岁高龄,但是打起醉拳时虎虎生风、气势凌厉,赢得现场阵阵喝彩。特别是装作饮酒时的扑跌,更是以东倒西歪的姿势,变化出种种声东击西的拳法,引来满场喝彩,令后辈们着实学到了不少。

在台湾新竹县客家武狮文化协会的狮阵中,两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分别饰演西游记中的沙僧和孙行者,在一旁“斗嘴”。据台湾台东大学教授、民俗艺阵研究室主任吴腾达先生介绍,狮阵中融入剧情,整个表演才显得好看。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报道>>>

狮阵武术大汇演,精彩!

两岸狮阵同场切磋技艺

□早报记者 黄艺芬/文 王柏峰/图

金花带您看狮阵

【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之海峡两岸狮阵武术大汇演的“金花导游”黄艺芬。欢迎来到泉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看台湾、香港、泉州、漳州的狮阵同场切磋技艺。

“小时候,逢年过节去庙口,看舞狮、打拳头,锣鼓声响彻云霄,热热闹闹过年节。”台湾台东大学教授、民俗艺阵研究室主任吴腾达说,由泉州、漳州移民传入台湾的传统武术和宋江阵、狮阵,已经成为台湾非常独特的民俗艺阵,在庙会庆典中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阵头。

而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凡是庆典,也常见舞狮表演。

【现场播报】

舞狮也有剧情 沙僧悟空打架

一根长长的烟杆,当做悟空的金箍棒;一对菜篮,就是沙僧的担子。挑担的沙僧不小心撞到了悟空的烟杆,两个人吵起架来。两头狮子在他们身旁跳舞,看戏。

这是台湾新竹县客家舞狮文化协会带来的舞狮表演。71岁的张健铵是协会理事长,将近30分钟的表演,他一个人舞狮头,中途并不换人。他说,舞狮也要有故事,有趣味。你也可以理解成吵架的那两个人是阿公和阿嬷,阿公在抽烟,阿嬷挑菜撞了他。


台湾90岁的老拳师出场,成为焦点。

徒弟演宋江阵 90岁老者打醉拳

跌、扑、滚、翻,每个动作干净利落,90岁的何国昭一套醉拳,博得阵阵喝彩。昨天参演宋江阵的台南县大天后宫金狮阵四五十名队员,都是他的徒弟。

“练拳头来锻炼身体,经常动一动,才能健康长寿。”何老说,拳术是他爷爷传下来的,自己从13岁跟着父亲学拳,后来,自己又传给徒弟。你要问他有多少个徒弟,他说数不清。

小学生挑大梁 展拳头乡雄风

石狮市沙美狮阵武术馆、鲤城实小与山外山国术馆舞狮阵里,不容忽略的是小朋友的身影。

江西人张美英与丈夫、女儿站在观众席上,眼光追寻着儿子的一招一式。她儿子在鲤城实小上学,今年上六年级。张美英说,儿子是在泉州出生的,泉州武术风气很浓,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人们在练拳。如今,校园里也开展武术培训,他们夫妻俩都很喜欢儿子学武术,可以强身健体。


石狮卢厝狮阵队的表演赏心悦目

【专家点评】

一脉相承 却不尽相同

□台湾台东大学教授、

民俗艺阵研究室主任 吴腾达

早期由泉州、漳州移民传入的传统武术和宋江阵、狮阵,在台湾民间私相授受,或借民俗和宗教活动而传播演练。随郑成功入台的军人,落籍屯垦于南部地区,农闲时练拳健身保卫乡里,神诞庙会时出阵护神驱邪保安。

同是舞狮,各地的狮阵也有各自的特点。闽狮重仪式,重宗教功能,有祈福、驱邪等功能;广东醒狮更注重娱乐功能;台湾狮阵以阵式为主,武术为辅;闽南狮阵尤其是泉州狮阵则以武术为主。台湾狮阵的狮头都有后脑勺,闽南狮阵狮头比较扁;台湾狮阵保留仪式,闽南狮阵各种兵器都会上阵,以武术为主,阵容庞大。

【读者品评】

感觉就像

一场奥运会

南安洪濑的苏小明,上小学六年级,昨天跟着父母跑来观看狮阵汇演。“很热闹,有奥运会一样的感觉。”

大学生小刘暑假回家,和朋友相约来看热闹。这些天,他认真看了媒体关于闽南文化节的报道。他说,自己虽然是泉州人,但之前对闽南文化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一次,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下闽南文化的魅力。

来源:东南早报

">

台湾特色庙会人流如织

【导游词】

如果您问我,台湾特色庙会上有什么?那我得说,有吃有喝还有得看。深海巨无霸鱿鱼腿的长度令人咋舌,比我们平日里吃的鱿鱼还要长好几倍;台湾蚵仔煎里的海蛎不多,春菜和豆芽却不少;彰化肉圆炸熟以后,样子和安海的土笋冻很相似,只是土笋变成了笋干和香菇……共120多种泉台美食。

如果您以为来这里只能吃和喝的话,那您就错了。在这里,我不仅将带着大家吃美食,还会在不同的时段带大家看台湾金光布袋戏、电音三太子、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等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


电音三太子助兴庙会

【现场播报】

台湾小吃引来数万“饕客”

昨日上午11时30分,记者与报名参加活动的读者们一起来到了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虽然庙会刚开始半个小时,但小吃展位前已是人潮涌动。

台湾特色庙会开锣两天,锦绣庄已经引来了数万人潮。据记者观察,一些泉州市民通过台湾偶像剧和综艺节目熟知的台湾蚵仔煎、大肠包小肠等小吃特别受欢迎,摊位前顾客排起了长队。不少摊位上都挂着曾经上综艺节目、报纸以及明星推荐的宣传海报,引来不少“饕客”驻足品尝。

而深海帝王蟹、深海巨无霸鱿鱼腿等平日里市民少见的小吃生意也红火得不得了。泉州人吃海鲜习惯于吃个“鲜”字,常以清蒸、白灼等方式烹煮。可是,台湾小吃里、帝王蟹、深海鱿鱼等海鲜却被拿来炸和烤,螃蟹更是被裹上奶油用大火炸熟,加上香料,也能吃出另一番趣味。

买好食物,坐在公共用餐位上,市民还可以一边欣赏泉州提线木偶、台湾金光布袋戏和电音三太子的精彩演出。锦绣庄广场的舞台上,正午的阳光抵不住小朋友们观看提线木偶表演的热情;年轻人更喜欢和金光布袋戏的演员们互动;而电音三太子则是老少皆宜,与其合照的市民不断。

据了解,昨日晚上的食客更是比中午多上好几倍,庙会场地可谓是水泄不通。在此,记者提醒市民,每天早上11时到晚上10时是庙会开展的时间,千万不要太早或太晚到。


曾国恒介绍台湾特色小吃

【读者品评】

台湾夜市泉州逛 品尝明星推荐小吃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看台湾的综艺节目,比如《康熙来了》。有几期节目,台湾的明星推荐了台湾夜市里的平价美食,我看完后就一直很想吃。这一次到现场,看到一些摊位前有《康熙来了》推荐的海报,等会一定要每样都试一试。”读者郭小姐说。

跟着记者一起逛庙会的几位读者都表示,一直以来都很想到台湾的夜市逛逛,吃吃台湾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台湾的各个夜市名气都不小,很多人都知道夜市里的小吃连大牌明星都无法抗拒。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可以到台湾逛夜市,现在在泉州也能逛台湾夜市了。我先吃吃这里的小吃,看看自己喜欢哪一种,等到泉州人可以到台湾自由行了,我就可以直奔台湾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吃了。”读者陈先生说。

相比“70后”和“80后”,“60后”的李先生不认识台湾的明星,也不看台湾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此次报名,他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台湾文化。“台湾和泉州离这么近,饮食上是不是有差别呢?我想通过美食来认识台湾,看看台湾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


共享美味小吃

【专家点评】

不可错过泉州鲜有的美食

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总经理曾国恒带着记者和读者一起逛了台湾特色庙会,并为我们进行了解读。之前,锦绣庄也曾举办过同类活动,但规模都没有这一次的庙会大,小吃的品类也没有这一次多。

“来庙会吃小吃,一定不要错过那些泉州没有的味道。比如煎虱目鱼肚和彰化肉圆,泉州几乎吃不到虱目鱼,它虽然骨头多,但肉质非常嫩。彰化肉圆炸熟之后,看起来晶莹剔透,和安海的土笋冻外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里面可没有土笋,有的是笋丁和香菇。深海巨无霸鱿鱼腿也不能错过,我们这很少能够看到这么大的鱿鱼,很有趣味。说到喝的,爱玉冬瓜茶叶不能错过,也许喝第一口时,你会觉得不太习惯,有点怪,但真的很好喝。”曾国恒介绍了多款风味美食。

另外,曾国恒还重点提到了台湾的蚵仔煎。“不知道品尝过后,大家是更喜欢泉州的海蛎煎,还是爱上了台湾的蚵仔煎?泉州的海蛎煎里海蛎是主角,台湾的蚵仔煎里海蛎只有几个,却放了大量的春菜和豆芽,是另外一种口味,外形更像我们这的春卷,用煎蛋和芡粉将料包住。”

□早报记者李菁/文 石勇/图

">

市民拍摄罗汉留念

金山觉意尊者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黄谨 文/图)昨天下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瓷国明珠特展”——陈明金先生8年前捐赠的“瓷塑五百罗汉”,文化节期间向市民展出一百尊。陈明金特意赶回故乡,为特展揭幕。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翁祖根,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陈庆宗参与了揭幕仪式。
陈明金祖籍晋江,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第三届澳门特区政府行政会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仁爱功绩勋章。多年来,陈明金一直心系桑梓,热心两岸交流文化,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昨天的捐赠仪式缘起2005年。当时,陈明金听闻泉州筹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立即联系德化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希望定制瓷塑五百罗汉。前后历时两年,500尊神态各异、色彩鲜明的罗汉终于制成,并于2007年珍藏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五百罗汉通高约40~45cm。制作工艺繁复,需要1400多摄氏度的高温才能烧制而成。邱双炯大师目前仅制作了两套五百罗汉,除了珍藏在泉州的这套以外,另一套藏于广东千年古刹翁源东华寺。由于这套作品价值高昂,平时都存放在博物馆库房内,今年文化节期间才拿出一百尊,作为特展向市民开放。

相关报道>>>
陈明金先生无偿捐赠 “瓷塑五百罗汉”落户闽台缘

市民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欣赏精美的瓷塑罗汉 (戴涵琦 摄)

本报讯 (记者 黄雅珊 陈智勇)昨日,陈明金先生捐赠“瓷塑五百罗汉”的捐赠仪式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博物馆精选其中上百件最具代表性的精美瓷塑罗汉在二楼大厅特展。

陈明金先生祖籍泉州晋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2009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仁爱功绩勋章。陈明金先生多年来一直心系桑梓,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作出极大贡献。

2005年,陈明金先生听闻家乡泉州筹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即委派专人联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定制德化瓷塑五百罗汉,制作完成后无偿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该组彩色瓷塑五百罗汉,通高约40—45厘米,或席地盘腿、或正襟危坐、或憨态斜倚,神态各异,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因工艺繁复,需1400多摄氏度高温方能烧制成功,弥足珍贵。邱双炯仅制作两套,另一套现藏于广东千年古刹翁源东华寺。

来源:泉州晚报

">

梨园戏《花团锦簇梨园情》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张帆 谢向明 文/图)昨晚8点,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齐聚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体育馆,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宣布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开幕。开幕式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主持。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福建省委副书记于伟国,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雷元亮,福建省人大副主任张健,副省长李红,省委原副书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新聪等市领导以及其他海内外嘉宾。

闽南文化节

让两岸心贴得更近

黄少萍在开幕式上首先介绍了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整体情况。她说,泉州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为了全面彰显闽南文化的世界性、时代性和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闽南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海内外闽南人的正能量。

“闽南文化是维系世界闽南乡亲的精神纽带,闽南乡亲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省委副书记于伟国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泉州是经济大市、文化名市和著名侨乡,和大家一起庆祝文化节的开幕,他代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向与会领导、海内外侨商和闽南乡亲表示祝贺。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发言时说,自己祖籍漳州,但却是泉州人的女婿,回到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泉州倍感亲切。他列举了台湾文化与闽南文化以及中原古汉语的渊源,引起场内嘉宾的共鸣。

“闽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明珠!”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表示,文化是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应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为契机,增进友谊使海峡两岸心贴得更近、手拉得更紧。


社科院向泉州授牌

闽南文化研究基地

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向泉州授牌,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据介绍,这个机构将依托泉州师范学院开展更加深入的闽南文化学术研究。

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将在澳门举行。在开幕式接近尾声时,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第三届澳门特区政府行政会委员陈明金代表澳门方面,从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新聪手中接过会旗。他说,特首崔世安亲自过问,并决定拨款支持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澳门举办。

一场闽南文化盛宴

几度掀起全场高潮

当《盛世闽南迎四海》的盛大歌舞缓缓拉开《闽南风四海情》开幕式文艺晚会的序章时,一场闽南文化盛宴也随之上演。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们打扮成公式埔女等形象款款起舞,泉州拍胸舞协会的阿伯们赤膊跑入场中、火鼎公婆诙谐地从舞台两侧进场,看台上顿时一片欢腾,许多外来嘉宾都好奇地站起来。

当舞台响起管弦和鸣,这千年古音仿佛又带着大家穿梭时空隧道,回到千年以前。台上头顶睡莲、身着绿裙的妙龄女子如梦似幻,白雾中,不禁让人联想起东湖荷香,古乐瑟瑟;梨园戏曲的表演则高雅脱俗,几位中国戏曲“二度梅”、“梅花奖”获得者同台献艺,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泉州市木偶传承中心等木偶艺术家还带来了提线木偶等表演,让人看得应接不暇。

">

《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

【导游词】

南音生南国,曲曲动人心!

大家好,我是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及海内外弦友祭祀郎君仪式的“金花导游”。欢迎来到泉州南音艺苑,这座古色古香的闽南建筑,是专门表演南音的场所。昨天海内外弦友共聚一堂,同祭乐神郎君,同赏七首出自《明刊三种》的弦管古乐。

众所周知,泉州南音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海内外泉州人的乡音。2009年,泉州南音成功入选“非遗”。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说,因为南音,可以认为“汉唐音乐的根”就在泉州。

□早报记者 张素萍/文 吴嘉晓/图

【现场播报】

海内外弦友祭郎君

昨天上午8时30分,报名“早报金花带您逛文化节”的读者,随着“金花导游”在后台探营,演员们正忙着梳妆。

9时,海内外弦友祭祀郎君仪式开始。只见舞台中央,瓜果烛台陈列于八仙桌上,“御前清音”刺绣从桌面平整垂下,十余名弦友分列桌旁“执节者歌”。主祭官诵读祝文,海内外弦友在郎君像前行祭礼。

郎君,是指五代时期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曲,痴爱音乐,后世爱乐人将郎君誉为乐神,南音爱好者更是将郎君奉作先师。

据了解,祭祀郎君是弦管界古老的传统仪式,每年都举行春秋两祭。


祭祀郎君仪式

今人再现400年前南音古曲

昨上午9时40分,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推出《明刊三种》古曲专场。

表演前特地安排一场讲座,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郑国权讲解。据了解,今年是《明刊三种》在欧洲发现50周年,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特地挑选其中一部分曲目来演唱、演奏。

昨上午10时许,《明刊三种》古曲专场音乐会正式上演。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艺术家倾心演奏、演唱400年前的7首古曲。

只见一个个身着古装的演员走上台,有的端坐椅上弹奏,有的站立吟唱,一时间袅袅之音萦绕整座建筑。舞台上胜似古画中走出来的女子,轻吟低唱,传出如丝如缕的仙乐。

由于时间限制,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只从《明刊三种》中挑选7首来演唱、演奏,这七首曲是《只恐畏》、《心肝跋碎》、《你去多多》、《正更深》、《启公婆》、《金井梧桐》片段和《脱落绣弓鞋》(清唱及合唱)等。这些古曲均为明代作品,部分作品今人从未传唱过,而且有的原刊并无拍号,因此演唱的旋律是否与今人演绎的一样,还有待研究。


现场高朋满座

【读者品评】

南音清幽 如夏夜玉兰花香

昨日早报读者坐在泉州南音艺苑里,一边听着南音,一边听专家讲解。有读者告诉“金花导游”,静坐聆听实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夏夜的玉兰花香,沁人心脾。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对演员脚踩金狮、舞台上摆设的凉伞等很感兴趣。

据说,清康熙60岁大寿时,李光地邀请泉州5位乐师晋京表演。康熙将自己脚下的木制金狮子给他们垫脚,从此南音表演一直有“脚踩金狮”传统。

康熙想把这5位乐师留下,李光地给乐师们出主意:“康熙皇帝去御花园时,你们演奏一首思乡的曲子。”当康熙听了《百鸟归巢》,领会到乐师们想回家的意愿,遂恩准回乡,并赐宫灯和黄凉伞,上书“五少芳贤,御前清客”,所以现在只要有南音的地方,就有“五少芳贤,御前清客”等字样,还有宫灯、黄凉伞等。

【专家点评】

南音一尘不染 是全世界最慢的音乐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主任曾家阳

此前泉州南音凭借参赛曲目《走马》和《梅花操》,在全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中,首次以纯音乐形式参加国家级音乐赛事并获大奖,专家们对南音赞誉有加,称南音能让身处浮躁世界的人心境平和,甚至有专家称南音“一尘不染”,也有专家评价“南音是全世界最慢的音乐”。

南音是内敛的声乐,无论演唱还是演奏,如何“收”得巧妙体现表演的深度。


脚踩金狮

【考证】

《明刊三种》证明

南音古乐原叫弦管

《明刊三种》,是由三本刊载福建闽南戏曲和南音的珍贵史籍装订而成,明万历年间流传至欧洲,是至今发现流传最远、最早记录闽南戏曲、南音的读物。其中南音部分发现于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戏曲部分发现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发现者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先生,他发现《明刊三种》后,用了数十年时间,先后到中国台湾省、东南亚,随后到泉州作田野调查,潜心研究闽南的弦管与戏曲,并于1992年用英文写完长篇论文,且自费在台湾出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明刊三种》的弦管曲子共272首,龙彼得先生找出当中有86首还活在当今弦管界,并经常传唱,比如众所周知的名曲《月照芙蓉》、《一纸相思》、《金井梧桐》、《为君去时》、《正更深》、《尊前告》、《冬天寒》等。

郑国权介绍,《明刊三种》是真正的海外孤本,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它的重见天日,如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大面积发现。

最为关键的是,《明刊三种》证明南音古乐原来叫弦管。

“到了明代,刊刻的曲簿叫弦管。历经清代、民国,直至1949年以前,泉州人都称之为弦管,可见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郑国权考证认为,《明刊三种》可以从曲体本身证明泉州弦管确实是千年古乐。

事实上,《明刊三种》记载的不止是明代作品,还可追溯至晚唐、五代甚至更早。

古籍或古诗中多有提到弦管,如汉初刘邦戚夫人的宫女说宫中“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唐代李白诗“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杜牧诗“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泉州进士欧阳詹“弦管铙拍,出没花柳”。到了公元10世纪,应该是弦管音乐的黄金岁月。五代后蜀主孟昶(郎君)统治下的成都,是“弦管歌诵,盈于闾巷”。


相关报道>>>

第十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开幕 海内外弦友聚泉唱乡音

中外学生合奏薪传雅乐,展示南音艺术传承的新成果。 (陈智勇 摄)

本报讯 (记者 陈智勇)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昨日,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在泉州南音艺苑拉开序幕,来自海内外40多个南音社团齐聚一堂,共唱千年雅乐。

昨日上午,海内外各南音社团弦友代表齐聚泉州南音艺苑,举行隆重的“祀郎君”仪式,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吴少传任主祭。祭拜仪式在古朴的《三奠酒》曲调中进行,最后以南音经典曲目《梅花》的演奏结束。此次活动依传统拜祀规制和参照2008年3月3日在首都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祀郎君规制进行,规格高,以传统的形式向南音的始祖孟昶表达敬意,弘扬传统闽南文化。随后举行别开生面的《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演奏演唱四百年前的七首古曲。

昨日下午,中新南音薪传音乐会在泉州南音艺苑举行,泉州培元中学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学生携手演唱了12个曲目,展示中新两国南音艺术传承的新成果。整场演出由嗳仔合奏《风打梨》拉开序幕,随后《直入花园》、《感谢公主》、《望明月》等一首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谱经过学生精彩的演绎,令人陶醉,最后由两国学生合奏四大名谱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泉州培元中学是我市开展南音进校园的典范,2011年该校校长杨一彪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厅作了《南音生南国——泉州培元中学南音传承经验介绍》,受到全国专家的瞩目。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是新加坡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瑰宝——南音的艺术团体,他们把南音带进校园,同学校合作,让古老的南音得以发扬光大。

此次南音大会唱规模创历届之最,吸引了菲律宾南乐崇德社、新加坡传统南音社、台湾鹿港聚英社南乐团等前来交流。当日下午,他们分赴南音艺术研究院、泉州市南音协会、府文庙南音乐府、泉州师院南音学院、泉州艺术学校、泉州老年大学等处进行交流会唱。


《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举行

四百年前古曲 醉倒海内外弦友

四百年前的古曲被赋予了新的神韵,震惊四座。 (陈智勇 摄)

昨日上午,在泉州南音艺苑举行的《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是本届南音大会唱的一大亮点。泉州南音乐团献演了七首四百年前古曲,这是《明刊三种》古曲首次专场展示,醉倒了海内外弦友。

据悉,此次专场音乐会以纪念《明刊三种》在欧洲发现五十年为主题,主办方专门邀请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现场讲解,让海内外弦友边看演出,边了解这些古曲发现的重大价值。

□本报记者 陈智勇

《明刊三种》七曲目集中亮相

《明刊三种》是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集芳居主人精选新曲钰妍丽锦》和《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等三种闽南戏曲、弦管选集的合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发现了这三本藏书,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南音相关典集。

“为了纪念《明刊三种》在欧洲发现50周年,特别组织了此次活动。”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吴少传说,此次集结了全团骨干力量,精心排练这些古曲,让海内外宾客更好地感受原汁原味的南音雅乐。

《明刊三种》真正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它的272首曲目,至少有86首还“活”在当今弦管界。在这场音乐会中,共表演了嗳仔指《只恐畏》、清唱《心肝跋悴》、清唱《你去多多》、清唱《正更深》、清唱《启公婆》、清唱《绣成孤鸾》和《金井梧桐》片段、清唱及合唱《脱落》等曲目。


为南音申报人类“非遗”建功

据悉,《明刊三种》中除了保存大量古曲外,有16折戏归属梨园戏的9部传统戏《朱弁》、《郭华》、《高文举》、《吕蒙正》、《刘奎》、《朱文》等。“可惜这批古老的弦管与戏曲,不论在泉州,在闽南各地,以至全省全国,都已荡然无存,无人所知。反而静悄悄地流失到了万里之外的欧洲。”郑国权说,《明刊三种》是商人还是华侨带出去,或者是传教士带回去,至今是个谜。

郑国权回忆说,2002年6月,泉州启动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初,当时从北京找来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指南”,其中要求申报项目一定要有必要的史料来证明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拿什么来证明呢?当时泉州的旧曲簿和油印的曲本很多,但都是近几十年的,缺乏说服力,这时就想到了《明刊三种》。

“九枝十一雁”

印证纯熟记谱法

在此次演唱中,清唱《金井梧桐》片段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和弦友的极大兴趣。《金井梧桐》片段是中国古乐“字少腔多”的典型代表作,应是唐代慢曲的遗存。泉州南音乐团青年演唱家庄丽芬精彩的演绎,成功地将九种“枝”和十一种“雁”的唱拍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让四百年前的古曲有了新的神韵,令人惊奇。

“以前弦管界有一句老行话叫‘九枝十一雁’。”郑国权说,这句话至今已少有人提起。而后在《明刊三种》的《金井梧桐》曲词中,找到一个“雁”字,周围有十一个“拍”号,这说明“十一雁”早在四百年就存在。所谓“九枝”,则在《金井梧桐》指套的第二节《绣成孤鸾》的曲文中,有句“空枝”的“枝”字,正好是九拍。这说明早在明代,“九枝十一雁”就已经成为行话,证明弦管的记谱方法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

海外孤本见证

泉州悠久历史文化

“太令人震惊了,这是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活的见证,这么古老的文化珍宝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全世界都十分罕见,简直就是奇迹。”北美口头文学表达文学国际学会会长、美国凡萨大学教授都文伟完全沉醉在这场精彩的演出中。

《明刊三种》内容丰富,有弦管,有梨园戏,有泉州方言,还有大量的简体字,甚至包含多条傀儡戏难得的历史信息,是一部多学科的闽南文化历史文献。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专家表示,《明刊三种》的重见天日,正如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大面积发现。当今泉州可以引为自豪的动态性的历史文化,许多都保存在这部书中。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报道>>>

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昨开幕 数百弦友祭郎君

祭祀仪式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张帆 吕波 文/图)香火缭绕,花灯璀璨。昨天上午的泉州南音艺苑,因一场隆重的“祭郎君”仪式,更添几分庄严和神圣。来自泉漳厦以及菲律宾、新加坡、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音乐团齐聚一堂,数百人虔诚祭拜南音祖师孟昶。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说,在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举办祭祀仪式,让海内外弦友共同参与,意义非凡。

“祭郎君”仪式也拉开了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序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音团体将在文化节期间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

管弦和鸣祭

南音祖师爷

昨天上午9点,泉州南音艺苑内早已坐满宾客,一切就绪,全场肃静,主祭官——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吴少传,身披红色绶带,手持三炷香,跪拜在香案前。负责司仪、唱仪的是晋江东石南音社的社员,身穿传统服饰。还有负责演奏洞箫、二弦、三弦、琵琶和拍板的师傅。这时,管弦和鸣声渐起,两边东西厢唱礼,唱的内容是进花果、进茶品和三牲五位等,每一样祭品都由礼生递给主祭吴少传敬奉。仪式约半个小时,伴随两首南音乐曲——《三奠酒》和《梅花》,洞箫、二弦、三弦、琵琶和拍板合奏,管弦和鸣,庄重而神圣。仪式最后,弦友们全体起立,和主祭吴少传一起鞠躬。


四海同祭

促海内外交流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音乐能够像南音,有那么强的凝聚力。”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对海内外媒体记者说。他表示,正当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在南音发源地泉州举办海内外弦友“祭郎君”,是互相交流的良机。

据了解,参加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南音乐团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菲律宾来的乐团最多,有4支。此外,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港澳台地区的南音社团也参加了“祭郎君”仪式。成立只有几个月的广东省南音研究会也赶来参加。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丁宏海社长说,泉州举行的“祭郎君”让他大开眼界。“新加坡的‘祭郎君’仪式比较简单,不如泉州传统。”

□南音故事

1.郎君,是指五代时期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chǎng)公(公元919~965年),精晓音律,擅作词曲。据说,由于孟昶有不少“御制新曲”,随着战争蔓延和历史变迁,孟昶时代的音乐迁移到中原,后又几经迁移,一直迁到闽南,与泉州当地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泉州南音,泉州南音子弟便将“郎君大仙”奉为祖师爷。南音爱好者自称“郎君子弟”,将郎君奉作先师,是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八月十二,南音社团都要举行春、秋季“祭郎君”仪式,以此来纪念郎君爷诞辰和升天。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的南音社团仍然保持这个传统。

2.社团往来泉州南音馆阁有种很独特的习俗,称“拜馆”,当南音弦友到达另一南音馆阁时,需先行香礼,拜主方馆阁内奉祀的“郎君爷”,之后才整弦、演奏、联谊。


为纪念《明刊三种》在欧洲被发现50周年

南音乐团奏响400年前弦管古曲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张帆)今年是《明刊三种》在欧洲被发现的第50年。为纪念这件大事,昨天上午,在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南音乐团推出《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来自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南音演员们登台献艺,演奏了《正更深》《启公婆》《金井梧桐》和《脱落》等明刊曲目,让海内外的弦友们得以重温400年前的弦管古曲。

南音研究泰斗郑国权老师主持了昨天的音乐会。他介绍,《明刊三种》全称《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是明万历年间用木版刊刻印刷的古书,而且是用闽南方言编写,是真正的海外孤本、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明刊三种》内容丰富,有弦管、梨园戏、泉州方言等,它证明,南音这一古乐原来就叫弦管,且弦管在明代就已十分成熟,从曲体本身就能证明,泉州弦管确实是千年古乐。

□相关链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先后在英国、德国图书馆发现中国明代刊刻行世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集芳居主人精选新曲钰妍丽锦》《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等三种闽南戏曲、弦管选集,明确至少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泉州南音已经有了刊刻印行的曲本。

1992年,这三种明刊本,结集为《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简称《明刊三种》),在台湾南天书局出版;1995年,又以《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明刊三种》收录了272首弦管曲词和18出折戏,是弦管史上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曲目最为丰富的海外孤本,保留有晋唐以来的丰富的音乐历史信息。其中的弦管曲词和折戏,而今有一半以上仍然活跃在泉州弦管社团和梨园戏的舞台上。

2013年中新南音薪传音乐会

中新两国青少年唱响南音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庄奕烨)谁说南音只有中老年人喜欢?

昨天下午,在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培元中学南音艺术团和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共同举办了2013年中新南音薪传音乐会。表演者们基本以青少年为主,包括来自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30余人,和培元中学南音艺术团的50余人。他们共同演奏了《风打梨》《直入花园》《感谢公主》《望明月》等南音传统曲目。

主办方表示,在人们印象里,南音往往是中老年人喜欢的曲艺项目,而举办这次音乐会,一是为了向闽南文化节献礼,二是为了加强中新两地南音艺术的交流,三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少年欣赏和喜欢南音,让南音“薪火相传”。

培元中学杨一彪校长在音乐会上介绍,从2000年起,培元中学就把南音教育确定为学校的校本特色,在泉州教育局支持下,面向全市招收南音艺术特长生,建立“南音生源基地”,并开发出泉州第一本中学校本南音教材——《南音生南国》。

">

上一页 1 ... 6 7 8 9 10 ... 19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