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世界闽南文化节

土耳其民族舞蹈

东南网6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谢明飞 文/图)不一样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却在同一块舞台上,舞出同样的热情。昨晚8时,“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梅尔辛泉州之夜”戏曲精品剧目展演在泉州影剧院拉开序幕。

来自土耳其的国立民族舞蹈团,与泉州歌舞剧团团队同台切磋,为上千名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当晚,演出刚开始,泉州歌舞剧团的舞蹈队先为远道而来的土耳其客人送上舞蹈《金鸣辉煌》,在一片锣鼓鸣金中展现泉州人民的热情。

随后,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也献上了阿德亚曼民间舞蹈,生动地表现阿德亚曼当地男耕女织、相互扶持、共建家园的生活情景。

两个舞蹈团队你方舞罢我登场,双方都将各自特色文化,通过舞蹈展现出来。十来个节目下来,赢得现场掌声阵阵。最后,展演活动在富有泉州民俗文化特色的《刺桐风情》中告一段落。

这是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首次来泉献演。


泉州歌舞剧团上演【刺桐风情】

该舞蹈团作为土耳其民族舞蹈界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们演出的节目融合了土耳其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舞蹈。

迄今为止,该舞蹈团已在6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演出超过2000场。

但这并不是两个城市第一次通过艺术语言合作交流。2002年,土耳其梅尔辛伊尼赛市和中国泉州市正式成为“姐妹”城市,之后双方常来常往,不仅互相开展青少年1+1住家式交流活动,还互派艺术家代表团参加中国——土耳其互办的文化年活动。

此次带队的土耳其梅尔辛伊尼赛市副市长默罕默德·泽基·伊赛,还是泉州文化的“粉丝”呢。去年4月,泉州歌舞剧团应邀参加“中土文化年——泉州文化周”活动,把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盛宴带到当地,一度引起轰动,也让这位副市长感到震撼不已。去年11月,晋江市木偶剧团参加该市“国际柑橘节”,带来的木偶戏,也让当地民众对来自远东地区的艺术赞叹不已。

也正因为如此,听闻今年泉州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梅尔辛伊尼赛市特地请来了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希望能为泉州助阵,也希望今后两市在文化交融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土耳其双人舞蹈

今晚7时半,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还将在泉州市区万达广场专场演出。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去观赏。

异域风情舞出土耳其旋风“梅尔辛泉州之夜”昨晚上演;今晚7点半,泉州市区万达广场还有专场演出N本报记者陈丽娟谢明飞文/图本报讯不一样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却在同一块舞台上,舞出同样的热情。昨晚8时,“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梅尔辛泉州之夜”戏曲精品剧目展演在泉州影剧院拉开序幕。

来自土耳其的国立民族舞蹈团,与泉州歌舞剧团团队同台切磋,为上千名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相关报道>>>

梅尔辛泉州之夜精彩上演 两国艺术家载歌载舞叙友谊

来自土耳其的舞蹈演员为泉州市民献上精彩演出

本报讯 (记者 陈智勇 林劲峰 文/图)昨晚,“梅尔辛泉州之夜”在泉州影剧院隆重上演,泉州歌舞剧团与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的艺术家们携手演出,载歌载舞共叙两国人民的友谊。

阿德亚曼舞、锡利夫凯舞、塞比克舞……一个个别具风情的土耳其舞蹈节目轮番上演,让观众沉醉在土耳其舞蹈的盛宴中,充分感受了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作为土耳其民族舞蹈界杰出代表的魅力。泉州歌舞剧团作为东道主,表演了《刺桐风情》、《蓝蓝泉州湾》、《月亮啊你听我讲》等精彩的歌舞,全面展示泉州歌舞独特的魅力。

演出为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戏剧精品展演掀起高潮,此次活动也是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的活动之一。据悉,这是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首次访问泉州,今晚还将在泉州浦西万达广场举行专场演出。该团迄今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过2000多场,表演的节目融合了土耳其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广受好评。

来源:泉州晚报

">

东南网6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继学 叶碧玉 吕波 文/图)两岸同源,闽南人迁徙入台,不少人以家乡命名聚居之处,并繁衍壮大。小小的相同地名,记载的是祖籍福建的台湾乡亲筚路蓝缕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更印证了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这几天,台湾乡亲踏上寻根之旅,拜访同名村镇,也揭开了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今天开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讲述村镇同名两岸同根的故事。

台湾基隆大岞村,惠安崇武大岞村,两个同名的村子,跃过3小时船程的海峡,却走了20多年。

1949年前后,崇武大岞不少渔民去台湾当兵,慢慢聚集成村,回不来家,就用老家命名村子。慢慢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两岸破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的两个同名村,也随着渔工、劳务往来,联系越来越紧密。崇武大岞的人这才知道,海峡对岸还有这么一群乡亲,他们保持着惠安的习俗,建起了同样的妈祖庙,就连休闲时玩的牌子,也是一样的。

昨天,79岁的台湾基隆大岞村村长张细山带着30多人回来,激动地说:“我不会忘记祖先从大陆来,我是惠安人,是大岞人。”


壮丁组成的村子

1949年前后,大批惠安崇武大岞渔民被抓到台湾当兵,聚居一处,以家乡命名,于是有了基隆大岞村台湾媳妇眼里的惠安大岞

37年前,她从基隆大岞随夫前来,只看到破败的村落;现在,这里洋楼成片,遍地惠女风情,亲戚们也让她感觉很温暖惠安崇武大岞村基隆大岞村昨天,在惠安崇武大岞村,大家热烈欢迎台湾基隆大岞村的30多名乡亲。79岁的基隆大岞村村长张细山和乡亲们一起,走进张氏宗祠祭祖。

崇武大岞村是基隆大岞村的祖地,移居台湾的民众为铭记祖籍,才取下同名。基隆大岞村的村长张细山,祖上就是惠安大岞人。

“台湾基隆大岞村的人,都是惠安大岞村过去的,跟我们血脉相连。”76岁的张祝良是崇武大岞村老书记。他说,台湾基隆大岞村与村子有分不开的渊源。1949年前,崇武大岞村就有人在台湾经商,直到1949年前后,大批村民到台湾当兵。后来,这些人聚居在一块,慢慢形成村子,为了纪念祖籍地,大家取名“大岞村”。目前,村里有一两千人。


20多年的回家路

3小时船程,一度是彼岸大岞人跨不过的鸿沟。而今,两地的关系已经和一家人一样了

崇武大岞村所在的崇武半岛,离台湾只有约3小时的船程。但这短短的距离,却一度成了基隆大岞人无法回家的鸿沟。

张金奎老人的亲家张胡仔,就在基隆大岞村。1949年前后,张胡仔出海捕鱼,突然被抓到台湾去当兵。几十年都没有音讯,留在家中的妈妈以为他去世了,为了不让他断后,就让一个外孙过继到他名下。没想到,张胡仔就生活在台湾基隆的大岞村,还在台湾娶妻。

几十年后,张胡仔来到大陆,对那段往事感叹不已。

但随着两岸破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的两个同名村,联系也越趋紧密。

“最早始于1971年,祖籍崇武大岞村的张二磅(小名),开台湾渔船停靠在崇武港。”张祝良老人回忆,这是第一艘在崇武靠岸的台湾渔船,也是崇武大岞村人第一次在台湾船做渔工,两岸的渔民合作得很好,就像自家兄弟一样亲切。他说,当年,张二磅也生活在基隆大岞村。从那以后,两地的人就经常有来往,每年春节、清明,也时有人回乡探亲。

更频繁地往来,是从1988年开始的。那年,张细山与政府签约劳务合作,经常在崇武大岞村雇村民到台湾渔船上工作。这下,两个村不仅常来往,基隆大岞村民众还每年都到祖地进香,还有两户崇武大岞村人家的女儿,与台湾通婚。

两岸相近的风俗

两个大岞村都有妈祖庙,保留惠安习俗,老人们都喜欢玩同样的牌子

88岁的张万金说,她的女儿阿娇嫁到基隆。这两年去探亲,老张都会去台湾的大岞村走一走。他发现,基隆大岞村跟崇武大岞村很像,村民保存了许多惠安的习俗,村里还有一座跟祖地一样的妈祖庙,特地取名叫“大岞东宫”,这些让老人感到非常亲切。

昨天,回到祖地的张苏玉女,跟几个村民一同到妈祖庙上香。路上,她看到几位老人坐着打牌,很感兴趣,“台湾的老人也玩牌子,我看了觉得很亲切,就像在自家一样”。


台湾媳妇眼里的惠安大岞

37年前,她从基隆大岞随夫前来,只看到破败的村落;现在,这里洋楼成片,遍地惠女风情,亲戚们也让她感觉很温暖

基隆大岞的张苏玉女说,她的丈夫来自惠安崇武大岞。当年,丈夫到台湾时,30多岁。后来,两人相识结婚,一起住在基隆大岞村。

37年前,张苏玉女第一次随丈夫来到惠安崇武大岞,看着这个与他们在台湾居所有着相同名字的村落,既陌生又熟悉。

这里,是丈夫生长的地方,还住着丈夫的妹妹和其他亲戚。

那时候,张苏玉女眼里的惠安崇武大岞,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石头盖成的房子,乡亲们说冬暖夏凉,但她觉得低矮阴暗。这里也没有像样的洗手间,有的是几块石头垒起的茅厕,连门都没有,以至于她每次要方便,都得叫老公帮忙把风,迅速解决。现在,她还记得当时夜里像“做贼”一样的如厕情景。

而这次回来,张苏玉女特别带了两位姐妹伴过来。走在村子里,那些穿着惠女服装的村民,让姐妹伴们新奇不已,争先与其拍照。张苏玉女告诉她们,现在的大岞村,与37年前完全不同。小洋楼随处可见,每家每户都有装修漂亮的洗手间。屋前的空地,还被主人细心地整出来,种了长豆、丝瓜等。原来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道路,现在也都铺上了水泥。

行走间,村里的亲戚碰到她,连连招呼她到家里喝茶。她说,这感觉,就好像相处多年熟识已久的亲人,路上偶遇张口而出的问候,温润如水。

">

出席论坛的嘉宾围绕闽南文化畅所欲言 (庄丽祥/摄) 图片来源:东南早报

本报讯 (记者 游怡冰)17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重头戏之一——闽南文化论坛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健,省老领导何少川、王耀华,市领导陈庆宗、陈万里、陈铭福、李冀平、王瑞强、陈益等与130多名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闽南文化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闽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论坛作为世界各地专家学者交流闽南文化研究成果的盛会,此次在泉州召开,将进一步学习吸取海内外的研究成果,推动闽南文化的繁荣发展。

会上还同期举行了两项重要活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决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立研习交流基地;闽南文化图书首发、捐赠仪式也在此举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回望“泉州学”》等著作首发。同时,海内外学者专家积极捐赠闽南文化书籍,共捐赠150多种。金门县特地准备100种图书,赠予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馆藏。


直观的图版和实物,方便市民参观查阅。(戴涵琦 摄)

昨日上午,闽南文化论坛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幕,海内外专家学者就闽南文化各种议题发表专题演讲并分场讨论,内容涵盖闽南方言、宗教、戏曲、文教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对闽南文化进行探讨。作为闽南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的闽南红砖建筑美术摄影展、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泉州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及陈明金先生捐赠“瓷塑五百罗汉”特展也在这里举办,一字一画,一图一物,都在静静述说着海外侨亲以及群众对闽南家乡的深情厚谊。据了解,这些展览都将持续到27日。

□记者 吴志明

泉州百年侨批

“侨”与“乡”的亲情互动

“这些信件都好古老啊。”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三楼东侧展厅,泉州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吸引了不少人。小卢是一名90后大学生,他坦言对侨批并不是很了解,但看完展览后“感觉有些震撼”,“通过这些侨批我们了解了先人们之前的生活状况,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侨批展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为“侨批渊源”、“侨批运营”、“侨批价值”和“侨批开发”,展示了侨批原件300多对。同时展出的林建华先生的近百幅泉籍侨亲钢笔画像,则记录了部分泉州侨亲的风采,也饱含了家乡人民对所有侨亲的美好祝福。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以前海外华侨与家乡的联系都是通过书信,由于闽南语称信为“批”,所以海外华侨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就被称为“侨批”。通俗地说,“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特殊凭证,属于民间的特殊文献。2012年5月,侨批档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

该负责人表示,这些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侨批,就是“侨”与“乡”亲情互动、“绿叶对根的深情”的真实写照。


百余个闽台主要姓氏源流挂屏及3000多册族谱,记载了闽台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戴涵琦 摄)

瓷塑五百罗汉

旅外同胞的桑梓情怀

梵音天尊者、众首尊者、达摩真尊者……或慈祥端坐,或倚窗远眺,或庄严站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昨日上午,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陈明金先生捐赠的“瓷塑五百罗汉”特展同样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在台湾也有一样的五百罗汉,看着感觉很亲切。”来自台湾基隆的张木山先生今年82岁了,祖籍在惠安崇武大岞的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往来于大陆和台湾,最大的感受就是“家乡变化太大了,每一趟回来都能感觉到它的不同”。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陈明金先生祖籍泉州晋江,移居澳门后仍心系桑梓,多年来一直热心两地文化交流,关注和支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并将其定制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瓷塑五百罗汉”无偿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典藏。这次活动从陈明金先生捐赠的瓷塑五百罗汉中挑选出100多个精品进行展览。

据了解,五百罗汉通常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也指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闽南特有的红砖建筑风格,承载着海内外闽南儿女的集体记忆。 (张九强 摄)

闽台族谱姓氏

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请问您贵姓?”一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楼东苑厅,左边一块巨大的“问候语”就在提示你,这里正在举行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大门右手边的一串串大红灯笼上则写着“太原”、“渤海”、“蓝田”等姓氏的郡望堂号。来自永春的孙建斌老先生戴着眼镜,正在自己的姓氏挂屏前流连。

“今天来这里是想捐献自己收集的谱牒和自己编写的族谱。”71岁的孙老先生潜心研究孙氏族谱33年,编写了3本与族谱相关的书籍。孙老先生认为,族谱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民俗学、人类学、地方学等,可以补正史不足,与方志、国史构成民族史。

“吴姓源出姬姓……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堂号有至德、让德、种德等。”市民小吴正一字一字地读着“吴氏姓源”。他坦言,没想到自己的姓氏还有这么多的奥妙,不过以图版和实物结合的展览让他一览无余。

记者看到,展览由百余个闽台主要姓氏源流挂屏及3000多册族谱组成。姓氏源流挂屏内容由每个姓氏的源流、入闽过程及迁台历程等组成,显示了闽台姓氏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3000多册族谱则涵盖了闽台近百个姓氏,记载了炎黄子孙起源于中原,在历史长河中播迁繁衍闽粤,明清时期又大批渡海入台的历史事实。

闽南红砖建筑

四海儿女的集体记忆

“哇,这云彩拍得真漂亮!”“这小巷让人感觉很亲切。”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楼西斋厅,几个游客围着摄影作品《钟楼夕照》由衷地赞叹着。这里正在举行闽南红砖建筑美术摄影展,所有的作品都是以红砖为主题,红砖古大厝、红砖古民居、红砖古宗祠、红砖侨乡洋楼……

在参观的人群中,记者见到了来自泉州开元寺的净禅师傅,巧的是,他既是一位参观者,同时也是国画作品《崇武月色》的作者。净禅师傅告诉记者,他是重庆人,来泉州已经有十多年,对闽南文化情有独钟,并将它们体现在自己的画作里,“我走遍了全国,也画遍了全国,像泉州文化底蕴这么深厚的城市不多。”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红砖建筑,是闽南风土、人情、习俗的结晶,是闽南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承载着海内外闽南儿女的集体记忆。此次展出200余幅美术、摄影作品,或油画、漆画、水彩、水粉、中国画,或纪实摄影、系列组画,多角度多层次彰显了闽南红砖建筑的独特风格,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闽南红砖建筑的神韵。


相关报道>>>

闽南文化论坛昨启动 在这里,百花齐放

早报讯 (记者林福龙 赵鹏云)昨天上午,作为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主要活动之一的闽南文化论坛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闽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和弘扬展开学术交流。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闽南文化以其多姿多彩的形态、开放进取的精神、爱国爱乡的品格、走向世界的胸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系文化的魅力特色,是全世界闽南乡亲共有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闽南人以海为田,以海为生。地瘠人稠的环境,崇尚工商的习俗,隔洋渡险的历程,移民生存的意识,造就了闽南人“爱拼敢赢”、“输赢笑笑”、冒险犯难、重商务实、兼容开放的人文性格,也造就了闽南人独特的理财观、致富观、经商道德和创业精神。几个世纪以来,闽南人在世界各地演绎了一个个创业兴业、财富积累、乐善好施的动人故事。

闽南文化和谐开放。数百年来,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壮举,使台湾、东南亚成为闽南文化传播、留存、发展的重镇,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内外闽南人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闽南人忙碌的身影,都能欣赏到闽南文化的动人风采。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长期以来,泉州高度重视闽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在文化节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了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授牌仪式,这既标志着中国社科院在古城泉州正式设立了专门的闽南文化研究基地,也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闽南文化研究工作。

此次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是一次交流闽南文化研究成果的盛会,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共收到60多篇高质量的专题论文。论坛期间,部分与会的学者上台演讲,掀起一股闽南文化热潮。

昨天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台缘研习交流基地”授牌,以及金门县向泉州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赠送一百种图书等活动。

[相关新闻]

三本闽南专著昨首发

早报讯 (记者林福龙 赵鹏云)昨天的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闽南文化图书首发、捐赠仪式。

长期以来,广大专家学者积极研究闽南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版了一大批专著。这次世界闽南文化节前夕,出版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回望“泉州学”》等著作,于昨天举行首发式。其中由泉州学研究所主编的《回望“泉州学”》一书,汇编了该所正式启动以来在泉州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共分为泉州学的回望与前瞻、比较研究、丛书简介、年度概述(2004—2012)等四大章节。

昨天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还积极捐赠了一批闽南文化书籍,共计150多种。

来源:东南早报

">

闽南语成为传播闽南文化的介质 (资料图片)

□早报记者 林福龙 赵鹏云

希望这次论坛能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女士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核心提示

智慧只有不断碰撞才能升华——昨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主要活动之一闽南文化论坛在闽台缘博物馆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最新学术发现和精彩论文,截至昨晚已收到各类专题论文共62篇。早报记者从中选取若干精华篇目,采撷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专家观点,交流参考)

贸易

清代以前跨国贸易

闽南人没国界概念

作者:陈支平 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

题目:《闽南文化的国际性特征》

汉唐到清代后期日本人侵占我国台湾省之前,东南沿海的居民出海谋生、跨海贸易,很少考虑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国家界线”的概念。东南沿海商人跨海贸易,更多的是关注交通工具的可行性,而较少顾及出国与入境的障碍。只要航船可及,他们就可能前往贸易互通有无,甚至定居下来,成为当地新的居民。即使是定居下来,他们也始终认为自己是福建沿海某地人或闽南某地人,而不是东西洋的某地人。我们现在到东南亚各国考察当地的华人社会,其祠堂、寺庙里的先人牌位,无不是慎终追远写上诸如“大清国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第几都第几图某乡村人”,绝少有人在自家祖先的牌位上写着东南亚某国人的。这种状态,一直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才有了所谓“国别”的改变。


传承

传承闽南文化

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胡沧泽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题目:《闽南民系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与继承》

菲律宾的闽南文化来源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也主要来源于这一地区,有的甚至是整姓、整族、整村地移居菲律宾。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的人口流动、移民,如今在晋江、石狮、南安等地,外来人口众多,有时甚至超过原住民。他们带来了各地的语言、风俗,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但也给闽南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弱化了闽南文化,以至于在当今的闽南地区,不少小孩子会讲普通话,不会讲闽南话。他们如果移居菲律宾,带去的当然不可能是闽南文化。因此,闽南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娃娃抓起。

信仰

开台圣王信仰

是台湾共同信仰

作者:台湾学者高致华、吕松青

题目:《从开台圣王信仰窥闽南民系文化的外植现象》

从“开台圣王”这个称号来看,即可明白郑成功在台湾社会至高无上无可取代的地位。正如“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所揭示的道理一样,地理环境、政治因素、信仰文化,甚至是宗族与族群的主观见解,都是主导历史人物拥有不同评价,或者能否成神的重要因素。

在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的认知中,不同时代、不同地点所存在的“开台圣王信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与内涵。“开台圣王”在台湾的发展,由地域性原乡信仰扩展成为全台性的信仰习俗,已突破华人(汉人)民间信仰中深厚的地缘与血缘因素,成为我国台湾地区民众共同信奉的神明。


商帮

清初上海商帮中

泉漳商人势力大

作者:范金民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目:《清代前期福建商人的沿海北艚贸易》

清代康熙年间设立海关开海贸易后,沿海贸易迅速兴起,海道成为新的南北商品贸易大通道。

沿海运输商人中的福建商人,特别是泉州、漳州、福州和兴化四府商人尤为突出,他们不仅大力展开闽台地区对江南、山东、天津和关东的远距离北艚贸易,还以沿海都市上海、苏州、宁波、乍浦和天津等地为据点,以地域性商业会馆为纽带,将闽、广地区盛产的大宗商品蔗糖、果品、杂货,福建地区的大宗商品木材、纸张、靛青、茶叶,台湾地区的米粮等,源源不断地输向江南、华北和关东大地。

在上海的福建商人,从地域来说,以泉州、漳州商人最为突出,他们建有泉漳会馆。乾嘉《上洋竹枝词》描写:“圜寰居奇百货盈,遐方商旅满江城,洋行街上持筹者,多学泉漳鸠舌声。”可见泉漳商人在洋行业界的势力。泉州府的同安和漳州府的龙溪、海澄三县商人,于乾隆二十二年起始建会馆。同时置买北门外圩地,建造泉漳北馆。不久又置买会馆临近房屋田地,收取租息,作为会馆维持运营的经费。据说泉漳会馆,“其规模之宏远,气象之堂皇,横览各帮,洵无多让”。

多元

闽南文化是多元交会的“海口型”文化

作者:刘登翰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题目:《论闽南文化——关于性质、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

闽南地理环境的海口型,带来了闽南文化的“海口性”。所谓闽南文化的“海口性”,其涵义有二:一、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过渡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会。二、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看,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交会、碰撞、融合和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区。外来的异质文化,在近四百多年来,无论来自西方还是来自东洋,也无论是以和平的传播方式,还是以血腥的殖民方式,都是最先在祖国东南海疆的闽粤两省(闽南是其最敏感的前沿地带)发生,而后才逐渐北上进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


宗族

重乡尊宗敬祖是闽南家族文化核心

作者:林华东 泉州师院副院长

苏黎明 泉州师院图书馆馆长

题目:《祖宗神灵与闽南家族文化异地传承》

丰富多彩的闽南家族文化,伴随着历史上闽南人大批外迁而在异地广泛传承,尤其是我国的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这种文化现象,无疑与闽南人浓厚的家族观念密切相关。而追根溯源,乃与闽南人根深蒂固的祖宗神灵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源自闽南人浓厚的家族观念。闽南人“重乡崇祖”的思维主要体现在这种家族观念上,其核心正是“尊宗敬祖”。这种“尊宗敬祖观”的形成和不断传承,尽管有着多种要素在起作用,但是,就其底蕴而言,离不开对祖宗神灵的敬畏。

交流

建议海峡两岸共同举办郑成功文化节

作者:朱定波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

题目:《主导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深度交流的思路与对策》

彰显海峡两岸地域特色的郑成功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认同并拥有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台南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郑成功文化节,建议我们与台湾南部共同举办郑成功文化节,两岸共同构建郑成功文化的形象品牌。我们应发挥郑成功故乡的显著优势,注重主导整合海峡两岸的郑成功文化资源,共同编辑出版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古迹的书刊,共同组织开展郑成功文化古迹的摄影赛,共同拓展郑成功文化的旅游产业市场,共同构建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的品牌形象。


文化

闽南文化至少包含20个内涵

作者:陈耕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题目:《闽南文化的五个基本概念和三个基本问题》

闽南民系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就是闽南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经过1000多年的创造和积淀,闽南文化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内涵。闽南文化至少包含以下20个方面的内涵:方言、口传文学、生产技术、民间工艺、行旅交通、建筑、服饰、饮食、民俗、商贸、医药、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武术、游艺、大众传媒、民间教育、闽南名胜古迹、先贤及其学术思想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特征。这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消亡,成为文物,成为记忆,但它们依然是闽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播

闽南文化成为华人精神纽带

作者:何池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题目:浅谈闽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海外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与古闽越文化长期碰撞与交融的成果,它发端于隋唐,形成于宋元,发展并向海外传播于明清,继承并弘扬于当代。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是所有闽南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闽南文化在明清时期随着大批闽南籍垦民入台垦殖而全面传播我国台湾地区,成为今天台湾的主流文化。闽南文化又随着闽南人跨海越洋到世界各国而传播海外,成为维系祖国与海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艺术

民间艺术保护应多关注传承

作者:谢清果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题目:《闽南文化圈建构的基本原则》

对有(闽南文化)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团体、著名艺人加以保护,对传统剧目进一步搜集整理,以文字、影音形式对老艺人的绝技、口传心授的内容加以抢救,在省艺术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教授、传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切实的支持。在抢救与保护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必须做好“以人为本”,必须深刻地认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审视千百年来闽南人为传承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公共性背景的存在和意义,把闽南人作为传承主体,积极迎接千年来少有的区域文化的自我整合、发展、创造的时代机遇的到来。


城镇化

明代泉州城镇化最早始于“晋江半岛”

作者:徐晓望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题目:《论明清泉州海洋经济模式的形成与扩展(上)》

明代泉州较早出现城镇化趋势,为了保障日益增长人口的消费需要,泉州人发展商业性农业和工业、商业,并从海上运入各种消费品。明清之际,泉州的海洋型经济在中国东南沿海不断扩张,这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古称“晋江半岛”,指陆地伸入台湾海峡而形成诸多的港湾,在如今的晋江、惠安两地,有后渚港、肖厝港、崇武港、洛阳港、深沪港、福全港、金井港、围头港、东石港、安海港、蚶江港、祥芝港、永宁港、水头港、石井港等15座港口,而且每一个都是深水良港。该范围历来为福建人口最为密集区域,早在明代前期就有许多人移入城镇居住。因此,“晋江半岛”是中国最早出现城镇化的区域之一。

茶文化

闽南茶道功夫佳中华文化一奇葩

作者:纪谷芳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主任

题目:《历史上闽南茶文化的入台传播探讨》

闽南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这里的人们种茶、饮茶至少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闽南最早的产茶技术、饮茶习俗随中原地区移民南迁闽南而传入。历史上的闽南茶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其中闽南茶道最具特色。闽南茶道自古与儒、道、佛三教结缘,“禅茶”精神突出,文化积淀深厚。

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同源。闽南茶文化随闽南人的迁台而入台传播,对台湾同胞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极大且持久,以至于今天台湾人把不带酒精成分的饮料都泛称为“茶”,除茶汤外各式茶饮如:梅仔茶、麦仔茶、青草仔茶等,连生活中的白开水都称为“茶”,而把茶叶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主食的米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米”,而将茶汤特称为“茶米茶”。

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融合,两岸茶文化的交流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两岸人民也必将从中获取更大的实惠。祝愿闽南茶文化这朵美丽的文化奇葩在海峡两岸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

共聚一堂话乡音,其乐融融。

核心提示

同根同名,同心同行,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昨日,第五届海峡论坛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大岞恳亲会在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举行,泉台两地的200多名乡亲共聚一堂话乡音,共祭祖宗寻根源。

□本报记者 黄雅珊/文 蔡一峰/图

入台后难忘家乡 聚居地沿用家乡名

昨日,来自台湾新北、台南、彰化、嘉义、基隆、高雄、花莲、新竹、南投等13个市县,28个乡、镇、村、里的负责人及村代表62名乡亲组团赴大岞村开展恳亲联谊活动。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江尔雄在联谊活动中,对同名村的由来做了详细的介绍。

众所周知,台湾汉民族的祖先大多来自闽南地区。先民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唐山过台湾,在垦荒地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宗姓相连接的血缘聚落或聚居村落。为了怀念家乡,他们把祖籍地的府、县、乡、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庙名乃至山川名胜名称,甚至以开发建设台湾有功的历史人物、有影响的垦台名人、移民首领名字、家族姓氏作为新聚居地的乡镇村里街区的地名,甚至作为祖祠、庙宇名称。同时,他们沿用相同的堂号,沿用传世辈字序列,这些移民还把他们在大陆时信奉的各类神明奉入台湾。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形成了海峡两岸文化中特有的双向的、互渗的乡情延续,表现出典型的乡情文化的根源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特征,带着自己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同名乡镇的存在,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再次验证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省台联宣传信息中心郑副主任介绍,按摸底的情况看,历史上闽台两地有四五百个同名的乡镇,目前已查明落实的有50多个。


同名村“结对子” 闽台两地19对

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由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以闽台“同名村·心连心”主题为“经”,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纬”,16日在厦门开幕,包含闽台“同名村·心连心”书画展、闽台同名村结对子签约仪式等精彩活动。

记者了解到,在闽台同名村“结对子”签约仪式上,闽台两地共有19对同名村对接。其中,泉台两地的同名村就有13对,比如晋江安海(古称“安平”)对应的台南市安平区,晋江东石镇对应的嘉义县东石乡和崇武镇大岞村对应的基隆市窖子底镇大岞村等。

按照签署的友好交流合作意向,双方将定期或不定期互访,深化同名村落的文化传承,进而深化彼此情感,相互提供便利和服务,促进两地企业和民间合作。

共聚一堂话乡音 共祭祖宗寻根源

“这是我姑姑,这是我婶婶……从30年前两岸探亲开放后我第一次回家乡到现在,又过去30年了。”53岁的张淑芬女士出生在台湾。63年前,她的父亲因历史原因到台湾当兵。30年前,张淑芬第一次回家乡时还是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所以她这次回来,差点让她77岁的婶婶张秀美和71岁的姑姑张阿兰认不出来了。

“看到哥哥的骨肉回来家乡看看,我很开心。”张阿兰握着张淑芬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崇武镇大岞村村主任张玉鹏介绍说,很早以前,大岞村的渔民一直有在台湾海峡浅滩渔场、台湾以东的海面捕鱼,也有到台湾岛上谋生,迁居在台湾基隆市三沙湾的近千名原大岞村民,协力建起了新家园——基隆市大岞新村,保留着故乡大岞传统的风俗习惯。“这几年来,不少台湾大岞乡亲到家乡谒祖进香,畅谈同胞情谊。”

“在惠安大岞村,还有我的68位亲人,这几年来我经常回家来。”张细山今年79岁,是基隆市惠安同乡会新大岞乡亲会会长,1951年他被迫离开家乡到台湾,1988年因太想念家乡,他中转菲律宾等地回家乡探亲。他说,从惠安大岞村到台湾大岞村的现有84户超千余人了,但大家的根在惠安大岞村。

昨日,恳亲座谈会结束后,惠安大岞村清河张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张平海等人偕张细山一行人举行了祭祖仪式。


相关链接

泉台“结对子”的13对同名村

晋江安海——台南市安平区

晋江东石镇——嘉义县东石乡

南安码头镇枫树村——花莲县枫树村

晋江衙口镇粘厝埔村——彰化县福兴乡顶粘村

晋江罗山镇林口村——新北市林口乡林口村

南安市石井镇院里村——彰化县鹿港镇院里村

崇武镇大岞村——基隆市窖子底镇大岞村

南安石井镇溪东(双溪)村——嘉义县梅山乡双溪村、嘉义县朴子镇双溪里、台北县双溪乡双溪村、新竹县宝山乡双溪村、嘉义县溪口乡溪东里

石井镇和美村——新北市贡寮乡和美村、彰化县和美镇和美村

石井镇田东村田边自然村——高雄市田边村

南安石井镇杨山村东安和院前村东安——台中市东势镇东安里、嘉义县布袋镇东安村、台中市大安乡东安村、宜兰县壮围乡东安里、宜兰县罗东镇东安里、新竹县关西镇东安里

晋江市金井镇坑园村——台南坑园寮

晋江青阳镇许厝村——高雄市桥头乡仕隆村许厝埕


相关报道>>>

第五届海峡论坛“同名村心连心”大岞村恳亲活动昨举行

两岸同根 台湾也有个大岞村

台湾乡亲在祭祖

□早报记者 柯丽娟 胡彦明 文/图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无法阻隔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差异也不会湮没头上那一轮共同的明月。为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昨日第五届海峡论坛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大岞村恳亲活动在崇武镇大岞村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同名村的200多位乡亲相聚一起,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来自台湾基隆大岞村的台胞刚到达崇武镇大岞村,就受到热烈欢迎,一时间腰鼓齐响,大家满怀喜悦地迎接从台湾过来的乡亲。恳亲茶话会结束后,还组织这些台湾乡亲参观村落(怀旧巡礼)和举行祭祖仪式。

台湾大岞人说来到了家乡

惠安大岞人说见到了亲人

来自台湾基隆大岞村的张苏玉女和张惠美母女俩昨日一起来到崇武大岞村,看到如今的崇武大岞村乡亲与村貌,张苏玉女很是感慨。“我是台湾人,我的丈夫是崇武大岞村的。”张苏玉女说,她丈夫18岁到台湾当兵,后来跟她结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回来过。“后来两岸开始交流合作,就开始联系故乡亲人,大概在37年前才联系上。”张苏玉女说,两岸开始“三通”后,三年前,他们终于回到惠安崇武镇大岞村。由于丈夫已经年迈,这次就她跟女儿一起过来。“大家言语相通,来到这边觉得就像是来到故乡,遇到了老乡。”张苏玉女说。

“听说大陆也有大岞村,但以前没来过。”来自台湾的陈樱美女士说,虽然她第一次来到崇武镇大岞村,觉得这边的村民都很亲切,就像亲人一样,说话的方言都一样,就是两地的穿着不大一样。

79岁的台湾同名村代表、基隆市惠安同乡会、大岞会长张细川,自从16岁去台湾当兵至今,已经在台湾生活了63年。“当时家里就我一人去台湾,家乡这边还有68个亲戚。”张细川老人说,去台湾这么多年,他也是到1988年才能开始跟崇武镇大岞村的亲人联系。过了这些年,如今他台湾的家人已经有18人。张细川老人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从大陆到台湾大岞村的乡亲共有84户人家,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

昨天的恳亲活动,不仅台湾乡亲很开心,惠安崇武镇大岞村的村民也很高兴,说是遇到了亲人。“以前也有台湾的乡亲来我们这里,今天来的很多都是之前那些台湾乡亲的家属。”75岁的曾细秀老人说,这次看到这些台湾来的乡亲,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亲人,每个人都非常开心。

老人重回故里

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起同名乡镇来思念故乡

众所周知,台湾汉民族的祖先大多来自闽南地区,先民们筚路蓝缕,在台湾垦荒地形成以同地域、同宗教、同宗姓相联结的血缘聚落或聚居村落。

“为了纪念家乡,这些先民就把祖籍地的府、县、乡、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庙名,乃至山川名胜名称作为新聚居地的乡镇村里街区的地名,甚至作为祖祠、庙宇名称。”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江尔雄说,同时他们还会沿用相同的堂号,沿用传世辈字序列,还把他们在大陆时信奉的各类神明带到台湾,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海峡两岸文化中特有的双向、互渗的乡情延续,以独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些同名乡镇的存在,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再次验证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江尔雄说,自古以来,闽台两地的同宗族人对家族、血缘特别重视,大家通过诸如肇修族谱、编订世序、建立宗祠等各种方式,向宗亲族人传输宗法伦理观念,以增强宗族向心力。闽台同名村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根同名、同心同行,更是海峡两岸深度交流的时代大趋势。

两岸乡亲亲如一家

■相关新闻

闽台共有

19个“同名村”

“同名村”指台湾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记者从福建省台联了解到,福建省与台湾共有19个“同名村”,这些“同名村”虽然村名不尽相同,但台湾的这些村名都是台湾的先民们从福建这一闽南地区带过去的,这19个被省台联认定为“同名村”的分别是:

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基隆大岞村;

泉州晋江市安海镇——台南安平区;

晋江市罗山镇林口村——台湾新北林口村;

南安市石井镇院前村——彰化苑里村;

南安市石井镇溪东村——嘉义双溪里;

南安市石井镇和美村——新北和美村;

平和县大溪镇——台湾桃园大溪镇;

漳浦县深土乡南境村——基隆南靖村;

漳州龙文区朝阳镇登科内林街村——基隆内林街;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桥头村(原锦湖乡寮东社)——台南锦湖东;


惠安女迎接台湾乡

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彰化田中镇;

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六斗村)——嘉义六斗村;

厦门集美板桥——新北板桥区;

厦门集美彭厝——新北彭厝里;

厦门翔安蔡厝村——金门县蔡氏;

厦门集美仑上村——台湾屏东仑上村;

云霄县下河乡曲溪新田村——新北新田村;

晋江市衙口镇粘厝埔——彰华粘厝村;

泉州晋江市安海镇前埔村许厝——新北许厝。

来源:东南早报

">

博物馆中庭露天广场展览,以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生产生活用具等元素做室外展陈

东南网6月17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 实习生 陆胜成)世界闽南文化节16日晚在泉州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此次盛会的重头戏之一,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也于今日正式开幕。三大展区的2100多件闽南特色展品华丽呈现在观众面前。

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出席今日上午的开馆仪式并致辞:“在泉州设立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把长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闽南文化瑰宝集聚一堂、集中展示,对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展示中心是保护闽南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闽南文化世界性的重要窗口。”

黄少萍表示,“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充实内容、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成权威,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让跨越海峡、享誉世界的闽南文化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不断弘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广泛凝聚正能量。”


传统闽南红砖古厝

三大展区讲述闽南文化发展历史

据介绍,这个筹备了半年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就设在泉州市博物馆内,总面积达6500多平方米。展示中心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主体展区,后楼的“南建筑陈列馆”和“闽南音乐戏曲陈列馆”,以及前后楼间的庭院户外展区。其中主体展区的展示内容由5大部分组成: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渊源流长美在底蕴、宗族文化美在乡情、多元信仰美在和谐、文化遗产美在传承。

据了解,此次闽南文化节展出的文物多达2100多件,照片800多张,其中闽南地区照片500多张、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照片300多张。除了泉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外,还从泉州市各个博物馆借展一批文物,此外还从漳州、厦门、潮汕、台湾、海外等地征集300多件文物,更有部分捐赠文物。文物的年代跨度很大,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再到民国、现代,反映出闽南文化发展、传播的历史过程。


传统南音表演情景

运用高科技手段让人身临其境

展览采用声、光、电结合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文物、照片、视频、音频、三维动画等展示闽南地区辉煌灿烂的文化,并设置了一些具有闽南生活特色的场景,使展览更具生动活泼,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此外,展示中心的配套展览和陈列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博物馆中庭露天广场展览,以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生产生活用具等元素做室外展陈,有大船、蚝壳厝等,营造特色、真实的闽南文化氛围。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博物馆的特殊方式,呈现闽南文化独具特色又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以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同时也唤起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精神家园。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表示,泉州的闽南文化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南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因此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据悉,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将办成常态化展馆,永不落幕,同时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5点。


古代船模型

相关链接>>>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部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模型、表演及智能互动等多种形式,向观众介绍闽南方言的形成过程和语言特征,基于闽南方言所形成的文艺形式,如诗词、歌谣、俚语、故事、音乐、戏曲等,以及与闽南语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展区主要分为俗语民谣与文学、戏曲与音乐(南音)和闽南语广播电视等三个部分。文字及图片主要介绍闽南语的渊源、发展,与外来文化及相邻文化的关系,闽南语自身的特点等,南音的形成、发展及其传播图示,也摘录一些闽南童谣、俗语等。展区文物有闽南语字典、闽南语小说等文本,以及提线木偶、南音乐曲、表演服饰等实物,也布置了模仿泉州讲古、提线木偶表演的场景。现场并安排有南音演唱区。

闽南历史

闽南历史部分也同样以多种形式介绍闽南历史文化的形成(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闽南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和闽南文化的传播(明清以降)这三个部分。仍主要以图表及文字说明闽南历史发展过程,以远古器具、福船模型、古陶瓷器、宋元石碑等历史文物展现每个历史时期的闽南文化。

闽南宗族

闽南宗族部分主要展示闽南的郡望堂号、家族族谱、历史照片,采用多媒体投射方式重现谢谱祭祖场景。展区主要分为家族的郡望与堂号、祠堂与族谱、跨区域的闽南宗族三个部分。展区主要以遗存的门匾、族谱及历史照等实物,明证闽南的宗族文化及其在海内外的传播。

闽南宗教

主要分为宗教信仰的纽带作用、复杂多样的民间信仰、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闽南历经千年形成的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存的特点,闽南一带的多种民间信仰文化,以及闽南人在侨居地的宗教文化建筑及相关活动。

文化遗产

主要分为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特色鲜明的闽南建筑、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三个部分。传统手工技艺部分主要展示诸如闽南花灯、潮州木雕、陶瓷器、八宝印泥等展现闽南在制瓷、雕刻、制锦方面的技艺,以及妆糕人、贡糖、台湾古早味、茶艺等饮食文化。特色鲜明的闽南古建筑部分主要介绍古厝、土楼。、骑楼、洋楼等建筑类型。人文荟萃?英才辈出部分主要介绍闽南有史以来的著名文化思想家以及其代表作品,特别列有泉州有史以来的进士名录。


晋江五店市街区图

蜡像仿真提线木偶表演

明朝万历版《泉州府志》

漆篮

泉州花灯制作模拟场景

泉州蟳埔妈祖巡香

台湾古早味摊点模拟

提线木偶写字

再现古代闽南瓷庄

展示中心吸引了许多泉州市民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

木偶展柜前,一学生流连忘返

东南网6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林继学 吕波 谢向明 文/图)经过4个多月的筹建,昨天上午8时30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正式开门迎客,2100多件闽南文化瑰宝集中向世人展示。
文化部部长蔡武,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台盟中央副主席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雷元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健,副省长李红,原省委副书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知名侨领林树哲、蔡天宝,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市领导黄少萍、郑新聪、陈海基、杨俊峰为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推杆开馆。
集中闽南文化瑰宝 长期展出永不落幕
市长郑新聪主持开馆仪式。市委书记黄少萍在致辞中说,展示中心是保护闽南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闽南文化世界性的重要窗口。在泉州设立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把长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闽南文化瑰宝集聚一堂、集中展示,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黄少萍介绍,展示中心生动地讲述了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展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表达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据悉,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展厅面积6500多平方米,共有2100多件文物展出,除来自泉州本土外,其中有300多件来自港澳台、厦门、漳州、潮州、汕头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展出各类照片800多张。
展示中心由主题馆、音乐戏曲展览馆、传统建筑展览馆、传统建筑石构件展示区四个部分组成。主体展区则由“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渊源流长美在底蕴”、“宗族文化美在乡情”、“多元信仰美在和谐”、“文化遗产美在传承”五大部分组成。
另外,新建成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将长期开放永不落幕,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去瞧瞧,展示中心就位于泉州市博物馆。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门迎客
提线木偶写书法 一亮相技惊全场
昨天上午,开馆仪式结束后,宾客们步入展厅,在展厅入口处右侧,一名工作人员操纵着提线木偶,不一会儿,手中木偶流畅地书写出“花好月圆”四个字。如此精湛的表演,一下子吸引了众人关注,不少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表演者庄丽娥,学提线木偶有10多年了,爱好书法的她,将木偶和书法结合,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去年底,泉州木偶剧团特地为庄丽娥请了专业的老师,昨天是她首次亮相,就赢来叫好声一片。
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这是一种新的木偶特技,除了要求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外,对木偶的控制力要很强,能让手中木偶“听话”,表演者才能随心所欲。当然,这样的表演,还需要特制的木偶才行。目前,团里仅庄丽娥才会这门技艺。
王景贤介绍,书法艺术和木偶艺术都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两个品种的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传统文化就是要既传承又创新。他相信,这样代表了泉州文化符号的创新,能开发新的空间。今后,他们也计划逐步推广,未来还希望可以做到用木偶画画。

现场制作妆糕人
多媒体互动 亲密接触闽南文化
与常见的静态展示不同,展馆设置了多个多媒体互动环节。在“闽南红砖建筑营造”环节,点开二维游戏,只要一步步听从卡通形象建筑工人的指令,就能在电脑中搬砖垒石,搭梁砌墙,盖起一栋闽南红砖大厝。在“方言古韵美在乡音”展区,一面用黑色方块小木板组成的墙上写满了常见的闽南语词汇,用手拨一拨,背面就是相应词汇的普通话“翻译”。
住在展馆附近的大四学生董思超,昨天一早和妈妈一起来看展出。“著,就是筷子;鼎,就是锅。”学习外语的她,对语言有一种偏爱,董思超饶有兴趣地跟着互动板学起了闽南话。
“互动性很强,很有意思。将闽南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特别是楼上的妆糕人现场制作,回味了一把童年,值得一逛。”董思超说道。
“泉州讲古”版块,栏目主持人林赋赋现场坐镇,更是吸引了许多粉丝争先恐后和他拍照留念。精彩纷呈的内容,也吸引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蔡天宝到场观看。蔡会长说,展示中心就是一本泉州过往历史书,展示中心里展出的都是宝贝,展现了完整的泉州历史文化,很强的互动性让展馆不会太单调。

闽南语互动墙
多种形式展示 吸引更多市民驻足
展示中心,还吸引了许多人拖家带口来观看。才1岁多的周峻锋小朋友,一看到现场南音表演,就挪不动脚步了,听得津津有味的他,不时还跟着袅袅南音扭起了屁股,煞是好玩。小朋友的妈妈蒋女士说,儿子特别喜欢音乐,有空他们就带他到户外转一转。在报纸上看到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也想带儿子来感受一把。
住在市区的市民朱先生,昨天也带孙女来参观。
朱先生说,闽南文化博大精深,他也想让孙女从小耳濡目染,对泉州民俗文化有个透彻的了解。
泉州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此次展览采用了声、光、电结合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文物、照片、视频、音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古老的戏曲艺术、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的闽南建筑等辉煌灿烂的闽南文化。

相关报道>>>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 游客畅游感受闽南文化“五美”

几名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在一个惠安女介绍牌前合影留念 (陈晓东 摄)

核心提示

“我7时左右就到这等着了,开展仪式一结束,我就赶紧进来,今天要泡一上午好好看看。”昨日,设立于泉州市博物馆内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75岁的颜孔目一大早就从南安丰州坐车来观看。

作为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总面积6500平方米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共展出了2100多件文物、800余张照片,尽显闽南文化风味。记者了解到,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作为长久展示中心,不仅在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开放,在以后的日子里,市民也可在市博物馆开放时间9时至17时前来参观。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海内外征集文物 闽南文化大展示

从厦门征集的闽南语字典手抄本《十五音俱无字》,从新加坡征集的历史小说《平闽十八洞》,从台湾地区征集的“陈三五娘”木板画床堵、《瀛海蔡氏西石埕份家谱》、旧石器时代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贴金透雕花鸟雀替……今年3月份以来,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派出文物征集组,从漳州、厦门、潮汕、台湾地区及海外累计征集和接受捐赠的文物达428件,涉及瓷器、木、石、纸、布、锡、铜等,涵盖了宋、元、明、清等朝代及民国时期,昨日,这些文物在各个展示区里静静地述说着闽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历史进程。

移步有景,这是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给游客最深刻的印象,走上几步,就有新的展示内容扑面而来。对外展示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包括设于市博物馆二楼、三楼的主题馆、“南建筑陈列馆”和“闽南音乐戏曲陈列馆”及庭院户外展区,以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为主,还从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艺术馆、晋江市博物馆借展一批文物。


游客在展品前留影  (张九强 摄)

声色电齐发 真人上阵互动

移步馆中,总是在不经意间与各种各样的美撞个满怀。按以往,博物馆的常用布展方式一般以时间排序,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可就不一样了,主题馆提炼出五种闽南文化之美,串成五个篇章:“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渊源,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

以前参观博物馆,总觉得周围一片寂静。与这种静态展示不同,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布展综合采用了现代技术、文物史料、美术设计、影视音乐等多种方式,可谓声色电齐发,增加游客的好奇心。

比如,走进“方言古韵 美在乡音”部分,在一张泉州地图下方安装了泉州各地的地名按钮,摁一摁,就会发出当地口音的闽南语发音:“我是泉州人(或‘我是晋江人’等),你吃了没?”多摁几遍,即使您是外地人,也能区分这几个地方的闽南语发音的细微差别。

参观中,经常能碰到真人上阵与游客互动的场景。还没进馆里,精彩的提线木偶表演就已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木偶举手投足间,写好“花好月圆”四字送游客,博得游客掌声连连。在“泉州讲古”处,出名的泉州讲古人林斌斌亲自上阵,若不着急,停下脚步,听听讲古也是一桩美事……


真人上阵与游客互动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张九强 摄)

畅游主题馆 海外游客有好评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当讲解人员说起关于惠女服饰的门道时,新加坡福建会馆馆长、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天宝先生听得津津有味。

蔡天宝先生祖籍泉州晋江,虽说他出生在新加坡,可是却说着一口地道的闽南话。因工作关系,他并不经常回家乡,这次专程回来参加世界闽南文化节,他说家乡举办这么重大的文化节,作为海外游子,要趁机回来走走看看。在主题馆里,他观看得非常仔细,不时向身边的讲解人员提问。去年底,“蓝海福建”文物展在新加坡福建会馆举办,蔡天宝先生说举办那样的展览是为了让年青一代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产生自豪感,而这次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开展同样具有这样的效果,是一次很不错的展览。


妈祖巡街与闽南传统建筑微缩模型 (陈晓东 摄)

一尊铜玄天上帝的展品夺人眼球 来源:东南早报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报道>>>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昨揭牌开馆 在这里,读懂闽南

展示中心惠安女卡通导游

“守护”古桥

闽南文化盛宴开席,喜迎八方来客细品。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昨日上午,“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在泉州市博物馆揭牌并正式开馆。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民系文化,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核心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外围区涵盖了闽西、闽北、闽东、浙南、广东、海南、台湾、港澳的部分区域,辐射区波及东南亚等海外移民聚居的国家和地区。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是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也是文化部正式批准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泉州设立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把长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闽南文化瑰宝集聚一堂、集中展示,对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展示中心是保护闽南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闽南文化世界性的重要窗口。

展厅面积6500多平方米,主要展品除来自泉州本土外,还有300多件来自厦门、漳州、潮州、汕头、台湾等地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

展示中心由主题馆、音乐戏曲展览馆、传统建筑展览馆、传统建筑石构件展示区四个部分组成,以声、光、电、屏等多媒体形式,生动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充分展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以此激发全世界闽南儿女对祖地文化的珍视,进一步保护建设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后,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将充实内容,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成权威。以此为契机,泉州还将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让跨越海峡、享誉世界的闽南文化,在时代进步大潮中,不断弘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广泛凝聚正能量。


妈祖巡香场景

【展示中心·揭秘】

建世界闽南人精神家园

透过方言、历史、宗族、宗教以及文化遗产五个部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主题馆主要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同时也唤起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精神家园。

方言古韵,美在乡音。世界上,如今约有6000多万人讲闽南方言。在“闽南方言”部分,除了介绍闽南方言的形成和特征外,还讲述了以闽南语为载体发展出来的方言文学和文艺形式,如诗词、歌谣、俚语、故事、音乐、戏曲等。展品中,有民国新加坡永成书庄发行的历史小说《平闽十八洞》、民国丹桂书屋重订的《十五音》闽南语字典,以及古厝说书、提线木偶戏场景等。

文化渊源,美在底蕴。闽南文化融合了中原、闽越、海洋文化精髓,经先秦至唐五代的形成、宋元的发展、明清的传播,成为影响广袤的世界性闽南民系文化。展品中,有福船船模、南朝五联罐、南朝天监十一年立莲观音纹墓砖、元尖拱形飞天景教石刻等。

慎终追远,美在亲缘。闽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该部分展示闽南宗族郡望堂号、大量族谱、历史照片,并透过多媒体投射等方式重现祭祖场景等,向观众呈现绵延不息的宗族文化。展品中,有民国《云峰张氏族谱》等。

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闽南历史上多元的族群构成,曾孕育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也渗入闽南文化。展品中,有马来西亚漆线雕贴金番仔脸妈祖木坐像、清康熙五十二年的祭孔礼器“青铜尊”等。

遗产绚烂,美在传承。从精致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到闽南建筑多样化的介绍,和闽南地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说明,该部分向观众展现了绚烂无比的闽南文化遗产。展品中,有清漳州平和窑红绿彩花鸟纹开光大盘、木雕构建及传统店铺一条街场景等。


黄奕缺的木偶头作品展示

【展示中心·专访】

展品

将永久性留存

早报记者专访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

闽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何集中在一起对外宣传和推介,至关重要。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后,将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昨日,早报记者专访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请他解答市民们关心的一些问题。

早报记者:观众参观一圈下来,普遍反映感觉很生动,收获不少,跟参观普遍博物馆的感觉不一样,展示中心是怎么做到的?

陈建中:闽南文化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展示中心打破了博物馆通常使用的通史展览的模式,用多种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示闽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现代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闽南文化,学术性和欣赏性并存,可谓雅俗共赏。展示中心建成后,不但能让普通观众觉得“闽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也能让专家学者看到闽南文化的厚重、博大。

早报记者:市民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在世界闽南文化节后,这些展品能不能留下来继续展出?

陈建中:本届世界闽南文化节举办前,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文物,遍及闽南、台湾以及国内其他地区,还有东南亚等地,在全球闽南人的大力支持下,收集到了很多珍贵的展品。即使在文化节结束后,这些展品将继续留在这里展示。所以说,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建成,将给闽南文化留下一笔永久性的遗产。

早报记者:将来还会有新的展品吗?

陈建中:在本届世界闽南文化节结束后,我们还会继续征集文物,但范围将扩大到全球。不过,这需要的财力物力都较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本版文/图:早报记者 赵鹏云 林福龙 王柏峰


惟妙惟肖的“泉州讲古”蜡像人“说书”正酣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里,在复原的古街尽头,台湾古早味摊点“阵阵飘香”。

来源:东南早报

">

东西塔沙画(视频截图)

昨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各台好戏轮番上阵,为了让更多的网友感受咱厝的闽南味,早报官方微博@东南早报 联手 @新浪泉州 发起“微观文化节”活动,邀请热情的博友通过微博记录、分享在文化节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另外,“有图大家看”还推出了赛图会——图说您眼中的“闽南味”(早报15日A03版),不少网友发来图片,让我们一同感受精彩一幕。

□早报记者 颜雅婷

微博播报

闽南文化节

“我在锦绣庄逛庙会”“我在海峡体育中心等待开幕式晚会”“我在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现场”……昨日,“微观文化节”活动刚在微博线上发起,即引发网友围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自己所处的文化节现场,化身“微博记者”,现场播报特色活动和亮点节目。

这不,在锦绣庄逛庙会的网友“琪宝宝”被古早的糖画所吸引,童年的记忆闸门瞬间打开,“过去乡村中常可见到”。

在闽南文化节,除了总能偶遇童年的记忆外,也许还能遇见明星。网友“riemy”就有这样的运气,昨日下午,在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现场,他见到了曾出演周星驰电影《功夫》里裁缝一角的国际洪拳大师赵志凌,激动的“riemy”忙与大师合影,并微博播放,与网友共享。

网友“赵小波”说: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意义重大。泉州的宽厚包容、重乡崇祖、爱拼敢赢的城市品质,也是闽南文化的显著特征。闽南人,加油!


老君岩沙画(视频截图)

网友制作

公交线路出行表

网友们除了现场播放文化节盛况,分享亮点,昨日细心的网友“泉州柒巴士sev”还特意整合公交线路,制成文化节出行参考,供大伙儿参考。具体活动内容、地点、时间,如何搭乘巴士,文化节的每一个活动,“泉州柒巴士sev”都事无巨细地列出来,还贴心地考虑到夜班出行如何乘车。

昨日,@泉州高速交警支队 也发微博提醒驾驶人提前规划行程,文明驾驶,谨慎驾驶。

绘沙画

宣传“闽南味”

一把细细的沙子撒在沙盘上,在沙画师陈益谦的指尖下,东西塔建起来了,燕尾脊翘起来了,扬起风帆的古船起航了……昨日,网友“@厝内网”通过微博分享@陈益谦 的《沙画里的世界闽南文化节》沙画创作视频,引发网友围观、转发。

“闽南文化节在泉州盛大开幕,让我们在陈益谦的带领下,从薄薄的金沙中,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韵味。”视频中,一双有形的手时隐时现,有如魔术般,将沙盘上的沙子变幻出各种独具闽南特色的造型,飞天乐伎、老君岩、清净寺、郑成功雕像……短短五分钟的沙画表演,将咱厝的闽南味展现无遗,让网友们在沙画中阅尽闽南风情。


乐伎沙画(视频截图)

今晚围观闽南文化

微博之夜

由新浪泉州等单位举办的“泉州微博之夜·闽南文化专场”今晚将在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进行,将有200名微博达人参与现场活动。

届时,一场充满浓浓闽南风情与文化的微博达人盛宴将上演,包括惠安女舞蹈、南音、提线木偶戏《小沙弥下山》、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金光布袋戏集锦、提线木偶戏《驯猴》、拍胸舞、火鼎公婆表演等,现场还有互动抽奖。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共有近1600名微博达人报名,但现场提供的座位有限,最终只有部分达人获得坐票;不过,没有获得坐票的网友也可以前往“围观”,一起分享、传播闽南文化。


提线木偶 (13959797××× )


闽南包龟粿(李祖耀 )


古厝南音(李祖耀 )


戏园(15260826×××)


蟳埔(15260826×××)


茶馆(15260826×××)


摩尼光佛(李祖耀 )

 

">

上一页 1 ... 4 5 6 7 8 ... 19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