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世界闽南文化节

游客正在参观工艺大师作品

核心提示

“运九州鬼斧,开八闽神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副会长许青松的评语,或许最能概括此次泉州当代工艺大师作品邀请展的盛况。而在泉州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盛誉,更是一种方向——泉州工艺美术不懈奋斗的方向。 □庄建平/文 陈小阳 桂晓芳/图

现场:精品令人回味

在泉州市区真武庙颇具闽南风格的建筑环绕下,广场上几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翩翩起舞,旁边是传承千年的纸织画工艺展示——仅有2毫米宽的纸条,在工艺师精巧的双手下,渐次编织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昨日,在首届泉州当代工艺大师作品邀请展开幕式现场的这一场景,无疑是泉州闽南文化最经典的画面之一。待到走进展厅,百余位大师的精品力作,以不同材质、不同姿态、不同思想展现在你面前:德化白瓷观音衣袂飘飘,面容祥和,在射灯照射下给人温暖、宁静的感觉;非洲黑檀木雕刻而成的“自在笑佛”弥勒佛,形体起伏转折间圆润自然,让观者心胸开阔、达观坦然;木雕关公在斧劈刀凿之下呈现出的刚硬线条,充满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十二生肖幻化而成的人物,呈现在木偶头上,惟妙惟肖,更令人称奇的是那能够活动的嘴巴、耳朵,这样一套珍品,让人想将之收藏传世;颠覆了传统丝绸画的概念,通过丝绸的语言将画卷的神韵、文学的精妙、织锦的华美一一呈现,这样一幅在材质上颇有民族风、在技法上极具现代感、在艺术上更加国际化的布雕作品,难怪能打动挑剔的欧洲收藏者的心……


产业:大师群体“领跑”

116位大师、140余件精品,如此集中展示全市工艺美术产业的成果,这在泉州尚属首次。

据悉,工艺美术产业作为泉州市的五大传统产业之一,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至2012年,全市拥有工艺制品企业3000多家,实现年产值4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涌现出4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6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97名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站在新起点,此次荟萃大师作品的展会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既有利于不同种类间的切磋交流,也能促进技艺与创意的融合。

未来:融合创新增活力

传统的根雕(木雕)和陶瓷创作,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而在一件名为《生机无限》的参展作品中,这两者得到了有机融合——腐朽而有造型的树根上,一朵朵大小不一、洁白无瑕的瓷花悄然绽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这样的创新,得到了不少观者和大师的肯定。

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本土闽南文化与国际艺术语言、大师创作与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关系?这是不少从业者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闽南文化与泉州传统工艺美术”主题艺术家沙龙上,多位大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坚教授认为,传统与创新是一对矛盾,翻开美术史,最后沉淀下来的作品都是有创新的东西,而且归根到底是基于文化的创新。在他看来,工艺美术要融入大美术范畴中进行探索,和其他艺术种类进行互动,与当代社会意识、本土文化传统进行碰撞,才能有真正的创新。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张南章认为,泉州工艺美术要走向世界,必然要深刻打上闽南文化的烙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看来,真正的大师作品有着极具私人化的创新体验,一般是难以复制的,“材料、创作心情、周边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你的作品,一件得到多方认可的精品,一定是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的”。

工艺美术作品如何赢得收藏市场认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副会长许青松认为,工艺界与收藏界要加强互动,多办展览、论坛,收藏界才能知道工艺美术的发展趋势,工艺界才能清楚收藏市场的审美取向。

">
红装素裹 2013-06-18

1.曾经的古城墙,现今的北门街

东南网6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张帆 田米 黄谨 谢向明 文/图)

闽南建筑,有一抹胭脂红,总是令人难忘。

你到泉州、厦门或漳州的街上或乡村走走,就会发现,那儿的民居、宗祠、寺庙,或者是洋楼、新宅,都喜欢用红砖。

在泉州市区西街看东西塔相望,到闽南建筑大观园官桥蔡氏古民居感受闽南大家族的气派,或是崇武月色、永春百丈岩、南安灵应寺、德化上涌古街、泉港涂岭樟脚、安溪清水岩……走到哪,都能与那抹胭脂红不期而遇。

昨天,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的闽南红砖建筑美术摄影展上,200余幅美术、摄影作品,或油画、漆画、水彩、水粉、中国画,或纪实摄影、系列组照,无不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为闽南红砖建筑留下精彩的定格。

红砖之外还有青砖,为何闽南偏爱红色呢?据说,是“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红砖文化。有人认为泉州红砖的尺码与古罗马、古波斯传统建筑上的红砖规格十分相似;有人认为红砖从古印度传入泉州的可能性更大;也有人认为,是闽南人偏爱代表吉利的红色的长期选择结果。

几多猜测,众说纷纭,但其糅合中原、闽南和海外的风情,却让一代代闽南人铭记于心。即使远走天涯,这抹胭脂红,总在心里。


2.泉州少林寺


3.南安眉山观山村的八卦楼


4.蔡氏古民居


林文质故居,墙体上的红砖拼花纹路

">

陈益源: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长

东南网6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冷冷 谢向明 文/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未来的刺桐古城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在传承古韵浓浓的闽南味的同时,找到现代化大潮中的一席立足之地?

有没有可能,未来某一天,在某一个古城庙宇,你会看见Q版的观音菩萨,慈祥又很萌的感觉?想起庙会时,闽南人家的小朋友纷纷被大人送上妆阁,打扮成传说中的各路神仙,在欢闹嬉戏中,传统的闽南文化自然地传承了下去……

昨日,闽南文化论坛开幕,专家们齐聚一堂,给我们带来一个未来的“视界”,在那里,刺桐古城在传统与现代的城市气质中,拥有微妙的平衡。

融入闽南文化,来场个性化的设计潮流

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文化创意是很好的方式。此前我所在的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系和华侨大学工业研究所,曾经共同举办闽南文化产品设计营。海峡两岸的大学生在这个设计营中,了解到了惠安女、闽南传统建筑、庙会等风土人情。在了解这些闽南文化过后,学生们拿出了很多工业设计图纸,甚至成品。

比如,他们用惠安女图案做成了别具风情的化妆包,把闽南的飞檐走壁做成了很有个性的或大或小的钥匙扣,还有些同学利用“抓周”习俗做成了一个“抓周”用具箱,箱里有闽南人抓周用的算盘、毛笔等。这些东西都很好,都可以直接生产成品,相信不少人会买。

我想泉州可以和台湾更紧密地合作,让学文史的学生和学工业设计的学生经常在一起脑力激荡。在闽南文化方面,我们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闽南元素,然后把这些闽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化产品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多文创类的产品。

我们还应该让年轻一代了解闽南文化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的传播,让他们了解闽南文化如何在异国他乡生根、创新、在地化、国际化。了解这些后,年轻一代也许更能把握闽南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环境中更好地与时俱进。


刘登瀚: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最生活最有趣的文化,才能吸引年轻一代

闽南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民俗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说最有魅力的南音并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百源清池边、乡间草堂上。现在,泉州已经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被很生活化地保存下来,比如一些祭典活动中,老百姓会欢快地跳跳拍胸舞,传统中草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不过,一些传统民俗生活正在慢慢淡化,传承、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就是要保护闽南世俗文化,甚至主动营造各种古老的世俗文化,让它变得更好玩、更有趣、更吸引人、更具体验性。比如,在金门的城隍庙会,孩子们会被打扮成各种传说、神话中的人物,被爸妈抬上轿子,走“蜈蚣阵”,让年轻一代回到各种古老的神话中。这种形式会和日常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年轻一代觉得好玩有趣,不自觉地去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万冬青: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泉州分会会长

寻找认同感,开发闽南元素的生活用品

如何让传统文化发挥作用,创造更多实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个很好的课题。比如说,我们可以从现存的侨批中挖掘一些现代成功人士的家族史,让他们有更多的文化认同感,更愿意回到老家来投资置业。还有更实际的,我们最近在考虑整理一些老照片,用这些老照片做扑克牌,让人们在现代化的娱乐中还可以感受传统的闽南文化。

我想,泉州是个手工艺之乡,有石雕、木雕、漆线雕、陶瓷雕等各种手工艺。但是用这些传统手工艺打造出来的富有闽南文化内涵的日常生活品、旅游纪念品却并不多。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东西塔、老君岩、五里桥、刺桐花等鲜明的闽南文化元素,做成高档酒的酒瓶子、茶罐、杯子等,还可以批量化生产,成为闽南人日常的生活用品,游客可以带走的纪念品。

">

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胡彦明/摄)

早报讯 (记者柯丽娟)千年古乐唱乡音,盛世闽南迎四海。六月的泉州,花红柳绿,群贤毕至!昨日,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召开,这是泉州海外交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盛事。

成立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是泉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海内外乡贤的建议,为进一步联络与增进乡情乡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展壮大海外对我友好力量,促进侨乡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而有力促成的。16日下午,首届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大会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并聘请有关领导和知名人士、杰出乡贤担任顾问、名誉顾问。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广大乡亲倾力回馈桑梓,为家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支持,为泉州经济的起步、腾飞、跨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2年,泉州GDP达4727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达572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泉州能够把握机遇、率先发展,取得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靠的是侨的资源、侨的优势,靠的是海内外乡亲的鼎力支持。

“千年刺桐城,万里故园情”,泉州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千百年来,广大乡亲漂洋过海、艰辛创业,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仍然是乡音不改、乡情依旧。这种“根、祖、脉”意识能够连绵不断,是一代又一代乡亲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结果,也与海外泉籍社团的努力密不可分。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泉籍海外社团由少到多、逐步壮大,目前分布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泉籍社团有8000多家。这其中,有些以共同民间信仰为主题,有些以故里家园为纪念,有些以交流往来为纽带,尽管名称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泉州”。这些遍布全球五大洲的社团,如同一座座桥梁,紧紧团结联系着2500多万海内外泉籍乡亲,靠着热忱的服务、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广泛尊重和赞誉。

近年来,泉州与海内外泉籍社团、乡亲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入,相继打造了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泉籍精英故乡行等一系列活动品牌。这次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的成立,更为广大乡亲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共赢,搭建了重要平台。


相关报道>>>

会馆搭起侨亲与故土往来桥梁

昨日,在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上,七位乡贤被聘为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顾问,他们从左到右分别是:蔡友铁、陈祖昌、林树哲、陈永栽、蔡天宝、雷学金、吕振膑。(陈起拓 谢亨 摄影报道)

本报讯 (记者吕斯达 林艳腾)“会馆为新加坡和世界福建同乡们的合作与联系,搭建了强有力的桥梁。”在昨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上,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蔡天宝表示,通过持续自我更新、不断提升,会馆从一个实行庙宇管理的宗乡组织,发展成为了新加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民间社团。

百年会馆是乡情的落脚点

据蔡天宝介绍,自1819年新加坡开埠以来,福建人是最早移民新加坡的华人族群,目前占新加坡华人人口的41%,当中以泉州人居多。相关研究也显示,新加坡在开拓之前已有泉州人在新加坡驻足谋生。早期移居新加坡的福建移民在抵达后都会寻求同乡们的协助和支持,因而促成不同籍贯的会馆应运而生,当中就包括成立于1840年的新加坡福建会馆。蔡天宝表示,福建会馆始终是新加坡华社最重要的宗亲社团之一,它为新加坡和世界福建同乡们的合作与联系,搭建了强有力的桥梁。


传播闽南文化义不容辞

新加坡的福建侨亲会定期举办大型的福建文化节、出版系列书籍,同时也通过福建基金,肩负起推动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使命,并定期资助各项文化活动。蔡天宝表示,福建会馆通过各种活动促进5000多名会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且也与海外社团进行互访和交流,尤其与泉州市的团体,往来更为频密。至今,会馆已经成为海内外同乡在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进行互动的有效平台。

据悉,新加坡的福建侨领先贤,除了照顾海内外乡亲的福利、筹款赈济家乡之外,也有贡献教育的优良传统。闽商陈金声先生开办了新加坡最早的华族学校;陈嘉庚先生尽其一生,积极推动改革与教育,倾家办学;而陈六使先生则领导华社兴建南洋大学,是海外华人自力兴学、重视文化教育的一大壮举。蔡天宝透露,今年,福建会馆又将进行一项重大的文化事业投资,就是创办一所正式规模的福建会馆文化学院,肩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与播种工程。

来源:泉州晚报

">

张玉春老人就展览中的侨批向刘伯孳咨询

□早报记者 蔡紫旻 庄丽祥 文/图

【导游词】

泉州是著名侨乡,早些年泉州人为了养家糊口“下南洋”,经过一番打拼而有所成就的华侨心系家乡,反哺家乡,为泉州乃至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如果你想了解侨乡泉州,除了听老人们讲那一段段纵横捭阖的华侨奋斗史,还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看一看位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三楼东侧主展厅的泉州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在这里,300多封侨批实物以及满墙的展板,可让您近距离地接触各个时期华侨的奋斗史与心路历程;在这里,福建钢笔画家林建华先生的96幅钢笔画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侨乡泉州及泉州人的英姿。

展览将持续至本月27日,在每天的开馆时间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三楼泉州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与您不见不散。

现场综述

透过展馆 综观侨乡百年发展史

在展厅的展板上,条分缕析地为参观者讲述华侨在海外打拼的历史,以及侨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很多珍贵的黑白照片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街巷和旧洋楼都让参观者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橱窗中,300多封侨批实物以集邮册的形式布局,每一页“邮册”中,既有侨批实物,又有内容简介,泛黄的侨批透着历史的沧桑,而白纸黑字的简介将观者拉回现实,时空交错中,海外华侨发展史一目了然。

侨批是什么?此次展览中,展馆的前言用“两地书 家乡情”来概括侨批。其实,早些时候海外华侨与家乡的联系,常用书信往来的形式。由于闽南语称信为“批”,海外华侨附有汇款的书信就称作“侨批”。通俗地说,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者简单附言的汇款特殊凭证,属于民间的特殊文献。从唐代开始,泉州人沿着海路外出谋生,现在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90%在东南亚各国。而根据现有史料记载,侨批最迟出现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归口银行管理,历时150余年。


每一封侨批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观展回味历史 侨乡故事说不完

一封日期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的侨批尤其引人注目,这是福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侨批;而侨批中的书信部分,便用笺抬头的企业名称与联系方式,透露着当年东南亚与福建的企业经营痕迹。如果追根溯源,“土著”泉州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远亲近邻在海外打拼。

这不,前来参观展览的不少泉州人纷纷告诉记者,他们家里还有几十年前的侨批、侨信。老泉州人都感念这些海外打拼的亲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海外华侨们不仅为国家出钱出力,也通过寄钱、寄物品的形式,支持家乡亲人渡过生活难关。钢笔画展同样吸引眼球,小小一支笔,竟能绘出世间百态,不少外地游客驻足良久,仔细琢磨画中奥妙。

读者观感

珍贵材料 唤起咱厝人的侨乡记忆

读者张玉春先生退休前在学校任教,昨日上午,他早早来到展馆,带着笔记本和笔,不时低头记录。“我下午就要赶到马来西亚了,担心回来的时候展览结束,所以早上一定要过来。”张玉春说,他最近正在写一篇关于爱国华侨刘玉水的文章,来观展正是为了积累素材。张玉春看得认真,遇到不解的地方,他还向早报请来的专家刘伯孳咨询。读者陈炳辉带着4岁的小孙子龙龙一起观展。“展馆里的东西太珍贵了,让我的小孙子也来见识一下。”陈炳辉说,他有亲戚在菲律宾,亲戚寄回来的书信与衣物、食品,几十年来都让他难忘。


专家点评

侨批反映

民俗风情生活常态

□刘伯孳

泉州华侨历史协会副秘书长

遍及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对故乡的情感,对祖国的经济支持,都能通过侨批反映出来,而侨批里附带的家书还透露那个时代泉州的风俗民情与生活常态。典型的侨批,封面应该有“外附大银×××”几个字,内有家书,封底有信局印章。没有“外附大银”字样的则是侨信,即单纯的家书。收到侨批的国内家属,会给海外亲人寄“回批”,与正批对应,回批里会谈到收到了多少钱。早期的侨批由跑单帮的水客携带,水客们不仅带来银钱,还能寄物品,后来发展成规模经营的信局,侨批内容主要为汇银钱及附带的书信。

侨批讲述

华侨爱国爱乡行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侨批越来越简单,最后简化为一张汇款单,就是这样简单的汇款单,却透露出海外华侨对国家、家乡经济上的支持。比如1929年一封信纸上印着“总理(孙中山)遗嘱”全文的侨批,信纸印着“航空救国”字样,这里面就隐藏着华侨爱国的行为之一——航空救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海外华侨对国内局势十分关注,积极出钱为祖国购买飞机,并出资送人去国外接受飞行训练,给国家培养飞行员。一封1931年的侨批上,印着信局的抗日宣传标语:“抵制仇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华侨的爱国行动还包括支援国家建设,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等方方面面,这些内容,都有小小的侨批为您诉说。

">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会长王宏榜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24周年庆典大会日前在泉举行,会上成立了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菲律宾华裔王宏榜担任会长。本次会上,共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五祖拳高手进行交流。

□早报记者 李菁/文 胡彦明/图

五祖拳流传百年 今朝成立研究会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会址选在菲律宾马尼拉光汉国术馆,由菲律宾华裔王宏榜担任会长,香港的李刚担任副会长及秘书长,泉州武术协会会长伍少杰担任秘书长。另外,研究会的联络处将设在泉州。

“现在设立五祖拳研究会正当其时。五祖拳在闽南一带流传已超过百年,但师父教授学生时,一直没有全套的理论体系,只能依靠身体动作示范。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使五祖拳得到更好的传承。目前,五祖拳是发展最快、在全世界遍布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最深的传统拳,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它很重要。”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会长王宏榜说。

早前,国务院将五祖拳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祖拳)代表性传承人周焜民编著的《五祖拳谱》,为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的成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王宏榜表示,今后,研究会每年的年会将在泉州举办。“泉州是五祖拳的发源地,是世界各地五祖拳馆的母体。在海外的五祖拳传人们,虽然一直致力于五祖拳的传播,但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五祖拳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会丧失,必须常常回泉州学习交流。”


建立理论体系 设网站全球推广

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个国家的五祖拳高手加入了研究会。接下来,研究会将集结各地专家,收集历史材料,梳理渊源,整理现有成果,建立五祖拳的理论体系。

“五祖拳不同于太极,练习者大多是普通民众。有了理论体系后,继承和发扬将比现在更容易。学武,学的不仅仅是武技,还要学武德,通过学武结义。现在,世界各地五祖拳人的感情都很深厚,像一个大家庭。也许,学拳的人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只要同时出拳,动作一定是一致的,这就是软性文化的力量。”王宏榜说。

王宏榜表示,除了将着手建立五祖拳的理论体系之外,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成立之后,从明年起每年将推出一个五祖拳推广主题,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五祖拳的传播当中。

在国际南少林传统武术邀请赛暨南少林武术比赛的赛场上,记者见到了新一届的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卢思明。“我将着手做五祖拳的推广网站,让更多人认识五祖拳,学习五祖拳,让五祖拳更好地传承下去。现在,有很多外国武术爱好者通过武馆的网站认识和学习五祖拳。”

■相关新闻

五祖拳遍世界 多国选手来比赛

五祖拳遍布世界各地,这一点,从本届的国际南少林传统武术邀请赛上就能体现出来。这次以五祖拳参加武术比赛的选手中,有来自巴西、印度、加拿大、菲律宾等多国选手,五祖拳在国际上的名声越来越响。

比赛现场,一位6岁的巴西小男孩的五祖拳表演很抢眼球,这次他们一家三口都来参加比赛。而帅气的印度小伙子TAJINDER已经第二次来泉比赛。菲律宾的黄先生一边在石狮兼职教五祖拳,一边学习泉州企业的管理模式。今年,已经是他第五次参加比赛了。

">
早报讯 (记者 柯丽娟)作为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侨商投资项目招商推介会昨日在泉州影剧院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泉州市2013年度重点招商项目185个,总投资2022亿元。

推介会上,泉州市发改委、外经贸局等部门向侨商们介绍了泉州经济发展、发展规划与投资导向及相关投资政策情况等,并特别介绍了泉州获批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和福建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由此将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政策利好。不少泉籍侨商均表示,此次推出的项目特色鲜明、投资价值高,为今后回归投资创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大家将继续响应号召,积极回归创业,为家乡出力。

据了解,泉州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24位(比2011年提升2位),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6.5亿元、增长12.3%;公共财政总收入572.4亿元、增长1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75.3亿元、增长2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6.7亿元、增长28%;全市外贸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所有县(市、区)全部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和安溪5个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一直是投资创业的热土,涌现出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民营企业,创造出闻名全国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目前,泉州拥有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出口加工区、泉州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产业园区;晋江、南安、惠安经济开发区和泉港、泉惠石化园区等10个省级产业园区和泉州总部经济区、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6个特色产业园区。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泉州重点招商项目185个,总投资2022亿元。包括基础设施项目10个、城市建设项目22个、园区平台项目33个、工业项目63个、服务业项目53个、农业项目4个。此次除市县两级重点招商项目外,还推出44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等。


相关报道>>>

全球侨商分享泉州机遇

本报讯 (记者吕斯达 林艳腾)昨日,海内外乡亲在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上共叙乡情,并参加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侨商投资项目招商推介会,与我市经济界人士共谋发展。

推介会上,我市各县(市、区)纷纷推出各自的招商项目,面向海内外泉籍乡贤寻求合作者。市发改委吕刚主任向客人们介绍了泉州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显的产业优势、优良的投资环境,欢迎客商分享泉州新一轮发展的商机。

家乡投资机会多

乡亲相聚,同抒恳亲情谊,共叙乡音乡情,参加大会的每一位海内外代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故土的依恋。“我们的心始终与故土相连,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论离开家乡多久,我们始终念念不忘家乡古厝的‘摇篮血迹’。”俄罗斯中国闽南商会会长李振奋说。对家乡的情义,书写在泉商精神的文化基因里,通过恳亲大会的平台,让在外的泉商接上故土的“地气”,以后在商海中运筹帷幄将更有“底气”。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梓桑。”坦桑尼亚福建同乡会会长蔡清票告诉记者,闽南人都有浓重的归乡情结,很多漂洋过海出外打拼的泉州人,现在都很想回来,而恳亲大会则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据其介绍,老一辈离乡的泉州人,习惯赚到钱后回家建祖厝;而现代社会,海外泉商更热衷于回归创业。在恳亲大会期间,他行程紧密,已经考察了几个投资项目,未来新的投资项目可能就会在家乡落地生根。

“人跟树一样,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家乡。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哪里,说话口音变了,生活习惯改了,可是这个根却永远无法改变。”美国福建海外联谊会会长杨文田表示,树高千尺不离根,人行千里要回家,要通过恳亲大会这个联谊平台,抓住机遇,以乡情为纽带,开展企业互动、商贸互动、资金互动,把泉州带到世界,把世界带给泉州,最后实现各方共赢,促进海西经济发展。


现代服务业成新亮点

项目年加工处理各类再生资源1030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同时,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投资回报。

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这只是昨日推介会中我市2013年重点招商项目之一,而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写出效益分析。“不仅有掌声鲜花,更有利润前景。”我市招商模式已经悄然改变。

了解到泉州近年来的成绩,海内外泉籍乡贤无不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无不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未来投资方向可以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吕刚分析,泉州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当前政、企齐心媒划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成长型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自然蕴藏无限商机。他特别强调,近年来泉州市十分重视培育发展第三产业,产业规模、结构、质量都有较大提升,但总体仍显滞后。因此,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泉州未来最具吸引力的新亮点。

泉州城市发展也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吕刚称,城市发展中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资金需求量大,也是投资热点,城镇化建设中,如同城化、环湾向湾、县乡建设,甚至美丽农村等,都有投资机会。

来源:泉州晚报

">

《蟳埔女挽脸》 (陈敬聪 摄)

泉州古称刺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有历代延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承不断的民间习俗。作为摄影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此次,领SHOW天地杯闽南风情摄影展共展出作品60多幅,这些是从近千张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它只是浩如烟海的表现闽南文化的杰出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这次展出,旨在深入挖掘、记录本土的民俗文化现象,为泉州留下宝贵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和民俗研究的图像依据。图片均为我们泉州晚报摄影记者和新成立的东南图片社签约摄影师的优秀代表作。

影展将从6月15日持续至6月22日,并将在市区部分中小学、博物馆以及领袖天地进行巡回展览。让图片带领你穿越时空,融入闽南民俗节庆之中,去寻找本土文化的根源与力量。 (陈英杰)


《盛世龙腾》 (陈志鹏 摄)


《海上泼水节》 (张梓昌 摄)


《英都拔拔灯》 (洪宗洲 摄)


《永春漆篮亮新艳》 (刘宝生 摄)


《惠女抢丁》 (章庆煌 摄)


《出嫁之前》 (张剑雄 摄)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