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世界闽南文化节

高明潭(左)与杨诗传正叙旧

闽南文化节期间,海内外宾朋齐聚泉州,短短几天之内,泉州之美,以各种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每个人撷取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部分,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

闽南文化光耀四海,闽南语、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德化瓷、安溪茶、美食、美景……不论是其悠久的历史,还是令人惊艳的自然、人文景观,都纷纷坠落凡间,击中嘉宾、游客的心。

今天的“话闽南”,就让我们来听听大家都从闽南文化中收获了什么,为何流连忘返。

闽南盛会 结交忘年好朋友

文化交流 精神情谊双丰收

□高明潭 原中国民族学会

汉民族分会理事

“老高好久不见了,近年可好?”“是啊!一晃已经五六个年头了。”家住泉州市区的高明潭老先生,与来自金门的杨诗传曾有过一面之缘,没想到时隔六年,两人在闽南文化论坛上再次会面,激动万分。两人利用论坛休息间隙叙叙旧,相约来年再会。

世界闽南文化节作为一场特殊的文化盛宴,不仅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同时也让不少新朋老友在此相识再会。

2007年,晋江有一场两岸族谱研讨会,我与杨诗传先生同住一间房。很多东西,我们一讲就通,真是遇上知音了!当晚我们卧铺长谈,直到天明,结成忘年之交。之后数年,我们再没机会碰面,没想到通过这次盛会,我们竟然有缘再聚。

闽南文化论坛,是思想上的交流,智慧上的碰撞。我们在这里不仅有精神上的收获,情谊更是得到加深。

(福龙 丽祥)


深陷闽南语的世界

她的美无法形容

□蔡金安 台湾财团法人

安平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原先做过高中教师,后来开出版社的蔡金安,自从了解到闽南语能用文字表达,并且有大量闽南语文学作品存在后,就一头栽进了闽南语的世界——他致力于推广闽南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精髓,闽南语就是他推广闽南文化的核心事业。

我很想住在泉州,在民间喝茶、听南音是最大的享受,文化在民间传播,才能流传与延续。

泉州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前来泉州时,我就住在老城区百源路上,晚上出门散步,文庙、文化宫等地方,都有南音表演,这是我大学时代就特别喜爱的音乐,它太优雅了。

泉州人的精神生活中,有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因此推广闽南文化,泉州有优势。

闽南文化最大的亮点是语言,不论是南音还是南戏,都要通过闽南语来表达。闽南语作为古汉语“活化石”,能够将古典诗词的押韵之美传递出来。

多年前,当我知道闽南语和粤语一样,可以用文字表达时,我便一头栽了进去。闽南语歌曲、诗歌、小说、戏剧、影视作品,都美得无法形容。我记得早些年,当台湾播放闽南语布袋戏时,万人空巷,可见闽南语有多大的吸引力。 (紫旻 丽祥)


于闽南文化中获得安定的力量

□朱统平 台湾财团法人

阳明海运文化基金会执行长

这是朱统平第三次来泉州。跟以往不同,这一次他带着“诗情画意访古船”展览的参展船模来到泉州。而泉州的知名书法家们用书法作品,为此次古船展赋予了新元素。

站在洛阳桥上时,我充满着敬佩之情:一千多年前,泉州人就有这样的想法,在波涛汹涌的两地之间,筑起一道长虹。古往今来,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是有这种执行力的人并不多。

我反复在想着,蔡襄和古代泉州人建桥时,需要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在海水中筑起这座牢固的桥梁的场景,还有建桥时需要应对的各种质疑与困难。桥经受住了千百年的考验,泉州人的创意与执行力也经受住了考验。

每次来泉州,我都会去庙宇里面走一走,我的心灵总能在那儿得到抚慰,获得宁静。看着虔诚祭拜的泉州人,我感慨宗庙维系着一个个家族繁衍的生生不息。虽然我无法体会庙宇里叩拜的人的心境,但是观察他们的表情与动作,我能看到世间百态——这又是闽南文化给予我的另一种馈赠,这是一种安定的、伟大的力量。 (紫旻 嘉晓)


■寻根在闽南

异地闽南人

家乡在心中

□刘笑敢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道学研究中心主任

来泉州前,我早已跟这座城市结缘,这里的宗教遗址与老君岩雕像,都曾让我和其他同行们心向往之。

我曾听多伦多大学的一个教授说过,泉州有很多宗教遗址。我长期研究道教、老子,在所有的老子雕像中,最喜欢的是一尊大型老子石雕,石雕的细节处理得相当好。后来我才知道,那尊石雕就是清源山的老君岩。

看了本次闽南文化节的开幕式,我感慨良多:闽南人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但人人都在寻根,大家散落各地,家乡常在心中。 (紫旻)

前几年来寻族谱

如今在闽南投资

□张邻锦 台湾水产技术专家

因工作关系,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但这是我第六次来泉州,前几次都是为了寻根。

几年前,为了寻找张氏族谱,我第一次来泉州,人民很友好。寻找族谱之余,我也把开元寺、状元街、郑成功雕像等风景名胜都看了个遍。现在,我已经在闽南进行水产投资。 (紫旻)

">
最忆是闽南 2013-06-19
最动听

余音绕梁——南音大会唱,千年雅乐迷醉万千听众。

八方宾朋,

共襄盛举。

闽南之名,

咸聚一方。

共同推动闽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仿佛就与时光打了个侧面,这四天的精彩历历在目。2013年仲夏,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州举行,全球的闽南文化在此集中绽放异彩,也为这座历史名城留下无尽的美好回忆。

让我们把节日的盛况,拆分成记忆的点滴——难忘台湾特色庙会小吃的齿颊遗香,国际南音大会唱的余音绕梁;难忘戏剧精品展演的引人入胜,开幕式盛典的活色生香;难忘南少林武术表演的行云流水,德化瓷艺美轮美奂;难忘同乡恳亲大会的悠悠乡情,闽南文化论坛的宾主尽欢……

欢聚虽短,回味绵长。今日早报特撷取其中精彩瞬间,呈上一份视觉盛宴与读者共飨。

(颜鹏)

□本版图片:石勇 潘登 柏峰 彦明 嘉晓


最威武

敬请赐教——海峡两岸狮阵武术大赛,石狮和台湾选手切磋武术。


最惊诧

我是传奇——南少林武术邀请赛,九旬老武师演绎醉拳,身手矫健不逊少年郎。


最好吃

唇齿留香——油炸冰淇淋、深海帝王蟹……台湾美食,最爱特色小吃。


最惊艳

长袖善舞——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上,花团锦簇梨园春。


提线赋灵——提线木偶书写毛笔字,宛若真人。


最热情

试比高低——近距离观看狮阵表演,现场观众或站或坐,热情高涨。


最温馨

“筷”乐分享——两双筷子一个碗,共同享用台湾特色美食。


最兴奋

姓氏密码——一名“蟳埔女”在姓氏源流展上找到自己姓氏的族谱后高兴翻看。


最痴迷

为你蹲下——德化陶瓷博物馆,观者或蹲或站,痴迷地欣赏瓷雕精品。


最连心

饮茶思源——台湾大岞村乡亲来到崇武大岞村祭奠祖先。

 

">
早报讯 (记者 林福龙)昨日上午,“郑成功与闽南文化”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海内外四十多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

郑成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开发宝岛、捍卫国家主权,创造了“开辟荆臻逐荷蛮夷”的丰功伟绩。而泉州是郑成功的故乡,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实践和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郑成功的英雄史迹是海峡两岸人民共有的珍贵文化记忆,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家园精神,已成为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

近年来,关于郑成功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展,海峡两岸学术界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发掘出中外众多新的史料。此次研讨会,受到海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征集到30多篇颇具分量的专题论文。

■相关新闻

《郑成功研究》

昨日公开发行

早报讯 (记者林福龙)昨天的研讨会还举行了《郑成功研究》杂志公开发行发布会。据悉,这是国内唯一专门刊发郑成功研究学术论文交流的重要学术园地。

">

嘉宾在泉州市博物馆参观展品

早报讯 (记者 柯丽娟 文/图)为了让海内外嘉宾领略泉州独特的闽南文化生态及其保护情况,昨日海内外嘉宾分四大线路考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园区。

考察组分成四路,赴泉州市区、惠安、南安和德化考察。考察中,嘉宾们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赞叹连连。

在泉州市区考察的嘉宾一走进泉州市博物馆,就被珍藏品所吸引。在“泉州贡糖”展示处,嘉宾们按屏幕提示投入硬币买贡糖,一颗颗贡糖从屏幕下方的出口出来时,嘉宾们连称“神奇”、“有趣”,这样的民俗、文化展示很新颖。

“来泉州很多次了,但还是第一次来到泉州市博物馆,看到这些珍藏的展品,觉得很有乡土情怀。”来自菲律宾、祖籍晋江的嘉宾吴荣德说,1962年他小学毕业后就离开家乡,记得离开家乡那时,泉州只有一座桥,如今变化很大,多了很多桥。吴荣德笑着说,这次来到泉州,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不仅祖籍泉州的嘉宾对泉州有感情,其他嘉宾对泉州也很有感觉。祖籍广州、现居台湾的嘉宾钟祥铭说,泉州办闽南文化节是一件大好事,让文化可以不断传承下去,这次再来到泉州,听到熟悉的闽南语,感觉很亲切。


■相关新闻

泉州有20个省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园区(点)

早报讯 (记者柯丽娟)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面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之一,也有很多项目被列为省级示范园区。

昨日,记者从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泉州入选第一批省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园区的有3个,入选第二批省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园区的有2个,目前,泉州共有5个省级示范园区,15个省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详见右表)。

“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园区都属于非遗保护范围,是要靠人来传承的。”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工作人员说, 各个相关单位和部门根据这些示范点(示范园区)的特征给予相应的保护。

5个省级示范园区

泉州古城区闽南文化保护示范园区

安溪县茶文化保护示范园区

德化县瓷文化保护示范园区

清源山及其周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园区

惠安县惠东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园区


15个省级示范点

南音保护示范点 梨园戏保护示范点

提线木偶保护示范点 晋江布袋木偶保护示范点

高甲戏保护示范点 虫寻埔女习俗保护示范点

泉州北管保护示范点 闽南民间音乐舞蹈保护示范点

端午习俗保护示范点 蚶江对渡文化保护示范点

泉州花灯保护示范点 泉州闹元宵习俗保护示范点

高甲戏(柯派)保护示范点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保护示范点

泉州(李尧宝)刻纸保护示范点

">

恩勒特教授:汉学家、德国莱法州州长国际关系事务代表

东南网6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冷冷 吴月芳 谢向明 谢杨 文/图)这几天的刺桐古城,又是一派“市井十洲人”的盛况,来自世界各地的异国嘉宾,让此次闽南文化节国际范儿十足。从“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海丝文化,到丰富多元的世界宗教文化大观,这里从来不缺国际范儿的气场。

世界闽南文化节,如何凸显古城的国际范儿,找到文化的世界元素,从而吸引更广泛关注,提升泉州城市文化品牌,本报今日邀请3名国内外专家、嘉宾,他们的点子,也许都有点石成金的力度。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经济也会止步不前,发掘城市文化,要把古老的建筑留存下来

中国历史悠久,泉州因为古代时期港口贸易,在当时世界一体化当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据我所知,“番茄酱”、“茶”、“丝绸”、“帆船”这四个词的外语音译,就是从泉州方言走向世界的。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经济也会止步不前。我认为德国在二三十年前也出现过类似的状况:各城市寻求发展,彼此竞争,最后少有城市成为赢家。对于泉州今后重回世界视野,我建议泉州应该关注自身的优势,也就是文化。可以发展挖掘城市文化,使古老的建筑留存下来,让行人有更多空间,使更多的人步行出门。还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因为教育是大人给孩子唯一一辈子能带走的礼物,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此外,在我看来,纵观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很多都是宗教冲突引起的,古代的泉州是一座很开放的城市,许多宗教能在同一空间共同生存,没有发生过战争,我认为这方面泉州是世界典范。


林少川: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

泉州海丝文化颇具国际知名度,可以携手台湾,输出地域特色文艺创作

泉州不缺国际知名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特别看重泉州,自1991年以来,到泉州考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达4次之多,还提出设立泉州学专门学科,就像研究中国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项目。

在当代,如何挖掘泉州古城的国际化元素,我认为是大有可为的。其实,这种尝试已经有了先例。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就是泉州人,他利用传统的火药进行爆破画的艺术创造而享誉世界,这是闽南文化嫁接现代艺术方式的成功尝试。泉州人可以在闽南文化中深挖宝藏,在文学艺术方面深度整合资源,比如美国大片里有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和熊猫,为什么不可以有泉州的陈三五娘、泉州的南音呢?泉州的南音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华侨群体中是有很大认同感的。在文化艺术方面,泉州可以多和台湾合作,因为台湾在这方面较有经验,做得也较好,两地可以合作更多富含闽南地方特色的歌曲、戏曲、电影、动漫等,最终吸引好莱坞、更多国际友人来泉州挖宝。


刘名峰:金门大学国际暨两岸事务中心主任、闽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泉州是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融的世界范本,打响品牌,不能做成简单的观光

泉州有很多独有的文化,戏曲、木偶、剪纸等等,可以通过展示,突出城市的吸引力,但越是做文化的东西,越是不能急于讲究经济效益,越是需要跳脱出一些理性的计算,更多地讲究一些社会效益,否则文化的灵性就会不见了。

泉州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见。除了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你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像泉州这样的地方,这里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关帝信俗等这么多元的宗教文化,还可以这么和谐地在同一座古城生存绵延,要知道,现在不少西方国家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发生冲突、战争,泉州的文化兼容性简直是太伟大了。因此,泉州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世界范本。

如何把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品牌打响,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些跟得上时代的思维,不能做成简单的观光。举个例子,像巴黎等很多城市是很讲究幽默、戏谑的,泉州可不可以把多种宗教文化、多方神明摆在一块,互相对比,让参观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反差,更有意味。抱着这种心态去策划相应的文化交流、庙会等活动,相信会更好玩,更吸引人。

 

">

郭定河

东南网6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叶碧玉 林继学 吴佳弘 田米 文/图)闽南文化,因它的丰富与陈韵,让世人瞩目。

而它的各种好,也正如微博网友所言,南音缠绵深沉,梨园戏唯美动人,拍胸舞粗犷奔放,高甲戏幽默逗趣,如此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值得我们一次次地告诉世界,泉州真好!

回望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无疑是一场关于闽南文化的饕餮盛宴。就在家门口的这场盛会,上演亮点,奉送惊喜,各路草根逛展忙。无需犹豫,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眼中的闽南文化节。

草根人物1

郭定河,66岁

幸得一张门票,老戏友割爱让给老伴

“里面声音很大,一会儿欢呼,一会儿尖叫的,听得我心里都痒痒的,很激动啊!”

这几天,家住云谷小区的郭定河老先生特别开心,因为闽南文化节,平时爱看梨园戏、高甲戏的他,可以有机会多看好几场戏。

郭定河退休后,最大的娱乐就是看戏,一些老朋友经常会送些戏票给他。每次看完,他还要跟老伴讨论一下剧情,哪个演得好等等。

闽南文化节开幕那天,老同事给了老郭一张票。他和老伴都很想看,又不能学小孩子“锤子剪刀布”,后来,老郭充分发扬了“绅士”的礼让精神,把票让给了老伴,还特意送老伴到门口。而他在场外等了足足两个小时。

老郭说,进场前他特别交代老伴,一定要认真看,认真记,出来后要详详细细地描述给他听。

虽然没赶上开幕式,但按照活动安排,这几天还有好几场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演出。老郭事先就交代儿子,要赶紧帮他在网上订票,以免错过机会。


草根人物2

李国庆,63岁

惦念南音文物,嗳仔制作人来了又来

“这些文物都很珍贵,能够完好保留下来,真的很不容易。”

昨天下午,在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方言古韵美在乡音”展示区,一幅嗳(āi)仔图前,李国庆凝视良久。这几天,他连续来了三次展厅,每次都觉得看不完。

李国庆,生在南音乐器嗳仔制作世家,他明白,保存这些是要花心思的。

泉州中山路旁奎霞巷,是李国庆的出生地,那里也是他爷爷和父亲制嗳仔的地方。

在泉州,玩南音的人,都懂得李国庆他们家制的嗳仔的名气。小时候,经常有一群南音乐友,聚到他们家玩南音。

看到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收藏这么多文物,他很震撼。昨天,他看到场馆关门时,还没看够。临走前,他说,还会来。

草根声音

抒情派

“钟情提线木偶,唤起10年前的观演场景”

刘永结,35岁,洛江区奕聪中学语文教师

我是洛江区河市人,从小就很喜欢闽南文化,这次闽南文化节泉州办得很漂亮,有很多值得看的东西。

在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里,我最喜欢七中提线木偶的展示部分,特别是那里还有木偶大师黄奕缺《驯猴》的塑像,让我想起1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大师表演的情景。记得当年我在泉州七中上学,有幸看到黄奕缺的表演,从此对木偶的喜爱就一发不可收。


建言派

“进一步树立泉州的文化自信”

倪俊峰,80后,泉州文艺青年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举办,的确有助于提升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树立泉州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民间的重视,泉州作为闽南文化之源的地位正在不断恢复和巩固。但是,闽南文化涉及面之广、领域之多,是需要泉州和闽南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去努力挖掘和弘扬的,做到让闽南人能认知自己的文化之根,让外地人易于领略闽南文化的魅力。

反思派

“闽南文化的根在民间,如何保住值得思考”

吴灿双,泉州市闽南民俗文化笋江艺术团

闽南文化是民间的,它的根在民间,要想传承好闽南文化,要靠基层的老百姓。如今,一批批民间老艺人先后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慢慢流失,怎样保住这些,值得政府思考。

不妨把这个活动作为契机,更深入地开展民间文化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把闽南文化的根扎到老百姓中去。

">

日本泉州会的演出成员手拿着“尺八”乐器

东南网6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叶碧玉 林良标 谢向明 文/图)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她始于晋代,迄今一千多年。而泉州,是她的发源地。

昨天,在泉州南音艺苑,举行了一场国际南音大会唱,汇集了来自日本、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海外南音社团。

日本泉州会的表演,服饰和道具很吸引人眼球。他们头戴竹藤编制的“头盔”、身穿日本传统服饰、手持乐器“尺八”,还有一名身着日本武士装扮的演唱者。

这个日本社团的名称原为“精竹会”,后寻根溯源,才改为现在的“泉州会”。他们手持的“尺八”,与泉州南音中的洞箫极为相似,因一尺八寸(0.6米)而得名,最早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的传统木管乐器。

他们的竹藤头盔装扮,一般是在当地重大庆典活动中使用,源于日本古代割据战乱纷飞时期,人们都不想露脸的传统习俗。

泉州南音的表演也有很多讲究。旧时弦管的演唱和弹奏者皆为男性,一定要着长袍马褂上台,端坐太师椅,行为举止皆遵古风。

表演时也有固定的位置。一般,歌者执拍板居中,歌者左边上首为洞箫,下首为二弦;右边上首为琵琶,下首为三弦。其他的配器如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分立后面两旁。

学习南音,不仅要掌握技巧,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新加坡传统南音社总务吴清波说,没有20年的功底,对外只能是学习而不能说交流。在观众看来,你会二三十首曲子,好像已经很厉害了,可是在南音大世界,那只是沧海一粟。


中国唯一一座南音博物馆开馆在泉州

由海内外社团一起联唱的《幸逢太平年》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成员,更注重表演的形式与新曲目的开发

泉州南音,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首发仪式上,陈庆宗(右)走上前与《走近泉州》德国籍作者握手

东南网6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谢杨 文/图)以海外视角审视介绍古代泉州的著作——《走近泉州》中文版,昨天上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首发,该书将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和泉州市图书馆同时收为馆藏图书。

该书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作序。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陈庆宗,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和《走近泉州》作者——德国莱法州州长国际关系事务代表恩勒特教授等出席首发式,首发式由泉州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泉州广播电视台主办。

恩勒特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来到泉州,便喜欢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95年,泉州与德国莱法州的诺伊施塔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在诸多领域开展了交流合作。2012年,恩勒特又带着二三十位不同国家的学生到中国游学,其中重要的一站就是泉州,当年,《走近泉州》在德国出版发行。

为了这本书,在出版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恩勒特教授在欧美国家许多著名的图书馆内查找大量关于泉州的史料文献,其中包括此前未被国内发现的珍贵记载。据介绍,700多年前,威尼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不吝笔墨盛赞泉州古港;又过了五十年,北非旅行者伊本·白图泰访问了泉州。他们都用外国人的眼光审视泉州,并使泉州声名远播,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恩勒特表示,他写这本书本意不是为泉州人,而是希望将自己对泉州的了解介绍给与泉州结为友好城市的诺伊施塔特市的居民们,希望当地人对友城泉州有更多的了解。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恩勒特写作时,将泉州放在世界历史的场景中来叙述,让读者了解到泉州和世界其他地方,在相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作者有意地避开“欧洲中心论”的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采用两条并行的叙述脉络,构成了本书非常重要的特点。


相关报道>>>

开放的泉州为世界典范

《走进泉州》

早报讯 (记者蔡紫旻 庄丽祥 文/图)昨日上午,《走近泉州》中文版首发式在泉州海交馆举行。该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与泉州晚报社图书编辑出版中心联合出版,由德国莱法州州长国际关系事务代表恩勒特教授所著,德文版于去年发行。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以及泉州图书馆都将收藏本书。

上世纪80年代末,汉学家恩勒特教授首次来泉州时,便喜欢上了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他的推动下,1995年,泉州与德国莱法州诺伊施塔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一个城镇的文化意义既不取决于它的面积,也不取决于它的人口,而仅仅取决于其人民如何对待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如何认识与呵护它,或者反之。”在《走近泉州》中文版的前言中,恩勒特这样写道。

首发式现场,恩勒特对记者说,泉州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在历史上各个宗教和谐共处,成为世界典范,而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城市难以企及和竞争的。恩勒特说,他做的只是将关于泉州的历史记载整理成书,集结出版。

据了解,为了让诺伊施塔特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友城泉州,恩勒特花了近两年时间,奔走于欧洲与美国各大著名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一个相对宏大而又合理的叙事框架,将泉州放在世界历史的场景中叙述,让读者了解泉州和世界其他地方,在相同历史时期内发生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恩勒特有意避开“欧洲中心论”的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采用两条并行的叙述脉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引用的很多文献,是中国史学界此前未曾接触到的。

来源:东南早报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