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世界闽南文化节

在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参观者欣赏闽南音乐。(陈晓东 摄)

于泉州,2013年是个特殊的文化年轮。

6月,欧洲华文电视台、泰国东盟卫视、马来西亚ASTRO中文台、《印尼国际日报》、《英中时报》、《菲律宾华商纵横》等外埠媒体上,“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盛大开幕”、“泉州”的字样,与当地的各类新闻报道融为一体。“泉州好声音”让泉州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可看成绵延悠长的闽南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

在世界的横轴上,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找到了更震撼的影响力——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记者,记录了她的盛大规模、丰厚内涵、浓郁特色,呈现了闽南文化魅力的波澜壮阔。

在历史的纵轴上,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赢得更深远的传播力——六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嘉宾,见证了她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情牵两岸,感知了闽南文化张力的无与伦比。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见证这场文化盛宴的嘉宾纷纷留下感言。正如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所言,闽南文化,享誉世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将搭起闽南文化交流桥梁,充分展现闽南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部部长蔡武之评价:相聚在泉州,与海内外宾朋共商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可谓意义深远。“中国心,家乡情。”香港著名歌星、泉籍乡贤张明敏回乡参加《闽南风 四海情》文艺晚会,他说,闽南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一份家乡情,不管走到哪儿都将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牢记心底。

余音未了,回味无穷。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从更长远的视野看,给泉州留下了什么?答案蕴藏在每一个嘉宾、每一个泉州人的感悟里,交织成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台湾特色庙会让市民、游客品尝到泉台美食 (张九强 摄)

洋洋大观 全民狂欢

“弘扬闽南文化,增进交流合作”。2013年6月的泉州,将千年闽南文化,用70多场次的活动,浓缩成活色生香的闽南文化大观园。

行走在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地图上,步步都是惊叹:最原始的“祭祀郎君”仪式!最原汁原味的闽南红砖建筑美术摄影展!最闪耀闽南文化精华的《闽南风 四海情》文艺晚会!体验最闽南醉世界,则要走入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展厅,它将散落在世界各地记录闽南文化传承传播的文物瑰宝集聚一堂,打造闽南文化的世界性窗口;从漳州、厦门、潮汕、台湾地区及海外征集的428件文物,涵盖了宋、元、明、清等朝代及民国时期,成为闽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历史印记。

地图从市区铺陈到各个县(市区)。梨园戏《陈三五娘》、提线木偶《赵氏孤儿》、高甲戏《连升三级》,一系列经典戏曲展演敲打耳膜,活化于晋江、惠安、安溪的舞台。石狮的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融入海洋特色,数百年来规模逐渐升级。德化的“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再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211件绝世之作,那是全国陶瓷艺术的至高境界。

血缘的纽带,紧密地把侨台资源和文化节捆绑在一起。“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佳音传来,加重了泉州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的分量,300多封侨批实物、96幅钢笔画作品,见证的是海外华侨对家乡的笔底深情。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1000多册族谱几乎全部涉台;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泉台两地的同名村就有13对,台湾基隆大岞村30多人前往惠安崇武同名的大岞村恳亲,揭开两地隔海相连的动人历史。“洪志雄风狮爷百印展”,再现了闽台共有的文化传承。

从台湾到泉州,从泉州到澳门,文化节会旗的交接意味着,闽南文化于世界的传扬,从昔日的“各自为阵”走向“大家来斗阵”,国际化的闽南文化圈正在形成。德国学者恩勒特教授所著的《走近泉州》中文版在泉州首发,让中国的读者了解从外国人的角度上看世界眼里的泉州。南少林武术比赛赛场上,英国的帅气小伙、马来西亚的武林泰斗、台湾的90岁老人,以及第十届泉州南音国际大会唱上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印尼、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弦友,从另一个侧面折射闽南文化的世界性。

资本也盛放在文化节。创意伴手礼的开发,侨商投资项目的推介,均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泉州文化资源正驶入向文化资本转换的快速路,携手合作已有诸多案例:台湾台南与泉州拟深度拓展旅游市场;法国埃罗省拟将“茶酒对话”合作推向更深层面;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上,新加坡侨亲蔡天宝带来“今年福建会馆将创办一所正式规模的福建会馆文化学院”这一利好消息。

台湾特色庙会登陆泉州,120多种泉台小吃让成千上万的民众品尝了“舌尖上的闽南文化”。深海章鱼脚、大肠包小肠、羊排烧、彰化肉丸……“吃货”们饱足之余,踏入锦绣庄,观看提线木偶、台湾金光布袋戏、电音三太子,围观妆糕人、糖画、金苍绣等传统工艺,临走时,再带上涂门贡糖等特色伴手礼——视觉、听觉、味觉的全方位享受就此完成。泉州对文化节热情参与,还体现在社会各界组织活动的自发行为。闽南语电影周、惠女风情精品展、泉州风情精品展、闽南画派精品展、首届泉州当代工艺大师作品邀请展、闽南文化书法展、诗情画意访古船展、500罗汉特展、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展等,均是优中选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闽南文化的风采。

这一系列活动观赏性、互动性、参与性强,吸引了广大市民。“精彩的土耳其之夜,三个小时歌舞不间断,全场high到爆!”“一改本性地坐在剧院里听戏,倒也难得”“这才像我们自己的节日”……人们关于闽南文化节的交流此起彼伏——泉州上演了一场全民共欢的文化盛会。


传播旋风 席卷全城

以闽南文化之名,泉州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中,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记者在主流媒体上传递正能量,把闽南文化变成报纸上的文图和屏幕上的镜像。这一刻,泉州在和全世界约会。

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无所不在,而记者对传播能量的使用极为准确。恰如19世纪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塔尔德所言:“要动员2万名雅典市民也许需要30位演说家,而不超过10位的新闻记者就能唤醒4000万法国人。”

那么,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里,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350多名记者,以集群式、立体式的阵容亮相泉州,通过编码与解码,又为闽南文化带来怎样的裂变效应?

我们看到,传媒资源的立体式联动、文化资源的传播力转换,形成了泉州助推活动顺利进行、不断做大做强的整体合力。尤其是利用人文资源撬动全球华人的眼球,使得文化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让世界各地人们第一时间了解闽南文化节。欧洲华文电视台、泰国东盟卫视、《澳门日报》、印尼ESATV、马来西亚ASTRO中文台、《印尼国际日报》、《英中时报》、《菲律宾华商纵横》、《台湾导报》等媒体,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同一个理念——闽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凤凰网,分别以5分钟和3分钟的新闻时长,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文化节。《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的专版,《台湾中时集团旺报》的系列报道,都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泉州。

目光转向国内。《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华文化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旅游报》十多家中央级媒体,从各自角度出发,对闽南文化给出了不同诠释,尔后形成了密集的报道,迅速掀起宣传热潮。加之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腾讯、网易、泉州网等重量级网站纷纷转载或开设专题,“闽南文化”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尤值一提的是CCTV4对闽南文化的青睐,见诸于数个专题片,给了闽南文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这样的厚爱还在延续,6月底7月初,CCTV3、CCTV4还将抵泉,把新一轮的闽南文化之旅带到亿万观众面前。

为海内外媒体报道奠定基础的,是省、市媒体浓墨重彩的渲染。《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等省级媒体,以重要版位、时段,彰显闽南文化的地位。《泉州晚报》从3月开始拉开闽南文化节大型、连续报道的序幕,至6月20日共推出闽南文化节特刊11期、专版60个、栏目4个、报道300多篇。其中,6月15日集纳成60个版的特刊,印刷了3500份,一时间洛阳纸贵,成为海内外嘉宾争相索取的资料。

泉籍台湾著名作家、画家龚书绵在参加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后,赋诗曰:闽南文化千山越,首自温陵境外行,海角天涯闻远近,邦人伙集聚江城。

可以说,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利用传媒运作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元素对接起来。有关文化节视觉、听觉上的惊叹,在“世界华文媒体闽南文化行”、“全国晚报聚焦文化节”等各类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中不绝于途,最终化成记者们的笔下华章,形成风云际会、风情激荡的文化碰撞,产生资源与传播的放大效应,强化并刷新了泉州的地域形象。


原乡情结 自觉自信

闽南文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6000多万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节通过对闽南文化元素、泉州文化形象的锻造与传播,增强了这一归属感,也强化了泉州闽南文化“原乡”的地位。它站上了国际视野,它激发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就是闽南文化的力量。

闽南文化论坛的盛况,再次见证闽南文化的独一无二:与会学者130多人,旁听者200多人,论文69篇,35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和点评。数字的背后,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的创新和突破,是更多非闽南区域专家学者的兴趣与关注,是闽南文化解读更多元的视角。 主论坛向外延伸的“郑成功与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戏曲系列讲座”“闽南文化引领泉州品牌发展”研讨会,同样是新意无穷、硕果累累。

“闽南是众多世界体系中一个杰出的个案。”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铭铭返乡了,“闽南文化的研究应该是世界学术史当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对现存的世界学术的重要成就中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内容加以翻译和理解,特别是涉及泉州的研究,如Clark的《共同体、贸易与网络》、荷兰Schottenhammer的《世界货仓》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苏基朗教授写的关于泉州的一本书。”在他的牵线中,一位美国的人类学家即将对泉州进行造船、陶瓷和石雕的研究。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研讨会,则为郑成功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郑成功是台湾闽南文化的开拓者。”台南市政府文献委员郑道聪如是说。

闽南文化的重新评估、重新解读,还源起学术反思。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闽南文化,这样的研究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而本次论坛涉及闽南文化国际性的论题,恰恰已经引发了本地学者的学术反思。

坐而论道,继之起而行之。论坛上的思想交锋,催生了省外、域外、境外学者会后实地考察的一幕幕。韩国学者元廷植教授,台湾知名的人类学家林美容教授,以及郑卜五、杨济襄等教授,都特意在泉州多逗留,以期在泉州街巷与历史撞个满怀。论坛上的思想交锋,还催生了跨区域学术交流的热络,本地学者与外地学者、闽南学者与域外学者、境内学者与境外学者频频互动,加强了厦漳泉之间、闽台之间的合作意向,学术平台的构建正走向进一步的多元化、常态化。台湾铭传大学林琼柔博士和中国国民党前金门县党部书记许金龙先生已经对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伸出橄榄枝,邀请赴台参加闽南文化的相关活动。

如果从学术高度来看待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毫无疑问,闽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得到进一步阐释和认可,作为闽南文化原乡的泉州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如果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看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洋溢的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行走在中山路,两旁的闽南画派街展让市民朱静停下脚步,画作上,古老的小巷、独具一格的闽南红砖厝,与这条世界公认的魅力古街交映成辉,让她流连。“泉州集体性格里这么热爱闽南文化,将其提升到战略地位去思考,这是泉州的优势。”——泉州人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加强了。

看过那艘从后渚发掘出的宋代古沉船,金门县观光特产协会执行秘书、记者杨诗传难以忘怀:“泉州让我着迷。”站在泉州夜市,《台湾导报》社长林文雄恍然感觉还在台湾,有一种“我回来”的感觉:“两岸本就同根生,借用闽南文化节作串联,共同将闽南文化做精、做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下去。”——两岸民众对闽南文化的认同加强了。

“它的吸引力绝对是世界级的。”美国SCOLA卫星电视台中文台副台长满秀彦的眼里,闽南文化有着十分完整的体系,它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想象。全英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周报《英中时报》高级记者叶叶将把见到的、听到的与闽南文化有关的东西带回英伦三岛去。《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菲华商联总会理事李天荣有个小小心愿:闽南文化能不能走出国门?——世界对闽南文化的认可深化了。

回头听中国晚报协会秘书长梁秀伟“闽南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值得代代传承与发展”的赞叹,以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着力提升闽南文化研究层次和水平的承诺,一切都显得如此水到渠成。


文化引领 历久弥新

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选择。2013年以后,文化节给泉州留下什么?它能否成为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滋养我们的梦想?

现在,澳门的志愿者会向每一个嘉宾介绍:欢迎您来参加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这亲切的声音,必将反复唤起人们对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记忆。

事实上,届时泉州仍可与之隔空对话,实地翻阅闽南文化这本书:

文化节成果带给市民新的文化享受。西湖公园的激光水幕电影《文化泉州》,以纪录片手法展示多元文化古韵泉州之美,上映一周吸引了近十万人次观看。今后,水幕电影将陆续推出闽南文化题材,每逢周三、五、六播放,给市民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选择。

陈明金先生8年前捐赠的“瓷塑五百罗汉”,存放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库房,成为弥足珍贵的国家级收藏,只待重大节日特展。

族谱展准备设立电子查询系统,使之形成常态性的展览,成为服务海内外乡亲寻根的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泉州,依托泉州师范学院,研究工作已经启动,确立了组织架构,建设和完善各类闽南文化研究数据库和实验室工程计划已摆上议事日程。

位于泉州市博物馆内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综合采用现代技术、文物史料、美术设计、影视音乐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闽南文化的“五美”——“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渊源,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长期开放,永不落幕。海内外征集来的文物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不绝如缕叙述这片闽南人“原乡”故事。

看得见的东西足够见证闽南文化“来自中原,航向四方”,却也只是沧海一粟。关于闽南文化的深挖,还开启了许多新的大门:22家华文媒体联合成立泉州市对外新闻媒体协作网,意味着泉州市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探出了更多的触角。泉州晚报社设立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上海文化出版社泉州分社、泉州晚报社书画研究院、东南图片社四个文化机构,多方探索弘扬闽南文化的新模式。

有形的文化论坛落幕,积极的成果效应正在产生、发酵、转化,有平台、有磁性、有张力,泉州将进一步吸引研究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汇集到这片闽南文化的原乡,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高地。本地学者与外地学者、闽南学者与域外学者、境内学者与境外学者,思想交融碰撞,学术成果在交流中深化提升,文化认同在实践中互动增进。

文化节不仅限于文化节,它还是源源不断的精神留存。把这个世界级的文化活动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政者的决策力、党政部门的执行力、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泉州的城市形象、市民的文明素质经受住了检验,留给世界美好的心灵感受,留下一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未来,像空气一样,闽南文化还将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泉州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引领城市发展。(本报记者 杨杰 黄小玲 叶舒雯)

">

《闽南风 四海情》文艺晚会现场 (陈起拓 摄)

编者按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圆满落下帷幕。作为重头戏的文艺晚会获得各方赞誉,其文学台本吸收了领导、专家和文艺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几经讨论,数易其稿,精心创作,终于得以在舞台上精彩呈现。兹予刊登,以飨读者。

文学台本创作组

文本主笔 蔡湘江 主持词主笔 陈瑞统 歌词 蔡湘江 谢万智 魏德泮

古塔映刺桐,火树不夜天。三维光影特技幻化出晚会主题。

序:闽南风,四海情

一、歌舞《盛世闽南迎四海》

高亢热烈的大吹朝天响起。多层次立体舞台,雄健的男子大金镲与摇曳多姿的泉州“三女”——风采惠安女、蟳埔花灯女、闽南车鼓女四支舞队,此起彼伏、交错纵横,铿锵舞蹈,组成色彩绚丽的闽南风情画卷。火红的刺桐花女勾勒出画卷美丽的花边。

色彩浓烈的闽南“迎宾舞”如火如荼,热烈而隆重。大金镲与手提三色花灯的惠安女、蟳埔女、车鼓女动静相偕,展示闽南文化的热情、深邃和无限魅力。

来自央视二套的闽籍当家花旦主持谢颖颖、福建省当红男主持林徐源,以及来自台湾的著名主持人潘慧如从远处走来。朗诵:

女1:浩瀚的大海,张开

无限宽广的臂膀,拥抱世界。

女2:长风破浪,鼓起

刺桐的风帆,鸥鹭的翅膀,九龙的波浪,

汇入大海,奏响世界华美乐章。

男:古往今来,闽南,

中华大地一方神奇的璞玉,

穿越历史,穿越海洋,

闪烁人类智慧永恒的光芒。

女1:地球上哪里有闽南人,

哪里就有闽南文化在传播。

勇于拼搏开拓的闽南人,

把闽南文化撒向寰宇四面八方。

女2:今天,当世界闽南文化节拉开帷幕,

五洲宾朋欢聚名城泉州,

男:良辰美景、乡音乡情,

携手放飞世界闽南人的共同梦想,

合:盛世闽南迎四海。

舞蹈展开,舞队如行云流水般流动。主舞段热烈欢快,多姿多彩。

来自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泉籍青年女歌唱家岳璐携本市著名女歌手四人靓丽登场,激情高歌:

刺桐花把红地毯轻轻铺开,

刺桐城把红灯笼高高挂起来。

山欢水舞喜迎八方宾客,

五洲四海共抒闽南情怀。

主舞台前地面演区,国家级非遗项目、闽越文化遗响鲤城拍胸舞、火鼎舞呼喊上场,加入舞蹈。

最后,“泉州欢迎你!”如山呼海啸般响起,节目推向最高潮。


三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歌仔戏演员苏燕蓉、梨园戏演员曾静萍、高甲戏演员陈娟娟在晚会上同台亮相。 (戴涵琦 摄)

上篇:千古艺,存世遗

三维动画衬托“上篇”等文字,缓缓流动出来。

泉州讲古人林赋赋主持,古琴、洞箫伴奏:

(闽南话)佳节盛会拍锣拍鼓,大家围来听我讲古。歹势歹势,只惊有的人客(勿+会)晓听咱厝话,还是用普通话说恰好势!

(普通话)话说一千二百多年前,泉州东湖迎来八闽破天荒首名进士欧阳詹。但见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欧阳詹“弦管撩拍,出没花荫”,执节而歌南音。如今南音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闽南人魂牵梦绕的乡情,乡音。列位请欣赏。

二、南音舞蹈《千年古乐唱乡音》

三维光影营造出静谧的月夜,泉州东湖莲叶接天,荷花盛开。

潺缓、清雅的《荷莲舞》,在雾霭弥漫(人造水雾效果)、满池荷花的泉州东湖,如水墨画缥缈展开。

唐代八闽第一进士欧阳詹乘着莲叶飘来,游宴东湖,一行文友“弦管撩拍”出没荷莲中。

南音《望明月》箫声起,欧阳詹执节而歌:“望明月,如镜团圆……”荷花女流入主舞台南音乐舞伴舞。

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泉州南音名家李白燕踏着歌声走来,与欧阳詹古今对话,彰显千年古乐南音的无穷魅力。

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厦门、漳州及海内外40多个南音团体的代表身披绶带,一起加入合唱。古乐南音,世界闽南人心中的瑰宝,蓬蓬勃勃,生生不息。

南音《望明月》余音袅袅。古厝前,二女主持:

女2:(闽南话)“望明月,如镜团圆。坐对熏风,莫把此双眼望穿。”(普通话)千年古乐南音,缠绵委婉,一唱三叹,扣人心弦。

女1: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南音流传海内外,已成为联结海内外闽南乡亲的精神纽带。

女2:神奇的闽南,“世界奇葩木偶戏”同样越洋过海,为五洲所珍爱、所景仰。

女1:听,那不是木偶戏“四将开台”的锣鼓邦已经响起,小小木偶,将再次掀起世界闽南的旋风。


三、偶舞:《世界奇葩木偶情》

LED、彩幕背景粉彩偶头特写,色彩浓烈、民俗。

高亢音乐声中,主舞台正中小高台将泉州提线木偶“四将开台”高高托起表演。60名卡通儿童围绕提线木偶坐地伴舞。泉州木偶剧团、晋江掌中木偶剧团、惠安掌中木偶剧团尽展绝活,同时上两侧高台表演。

木偶“钟锣邦”继续热烈进行,泉州木偶团6头大小狮子呐喊上场,晋江、惠安掌中木偶“掌中狮”一起上场起舞。60名卡通儿童将衣领翻成卡通狮子头套,围绕偶狮看、学、舞、闹,快乐加入舞蹈。

偶狮引出世界冠军石狮市金凯圣舞狮团铿锵上场,六张高高叠起的方桌上,雄狮腾挪跳跃,技艺惊险,令人叫绝。全台大场面一片红火、热烈。

四、戏曲歌舞《花团锦簇梨园春》

山水如画,润雨飞花。

女声画外朗诵:

山海怀抱的闽南大地,

是花团锦簇的戏曲大观园,

木偶戏妙趣横生,

梨园戏典雅清丽,

高甲戏亦庄亦谐,

歌仔戏动人心弦,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花引来百花妍,

笑看春满园。

高台一角,梨园压脚鼓高低细密,变化奏响。高台演区,双人梅花舞高格而清艳。

主舞台,“二度梅”得主曾静萍款款上场。一阕《放落珠帘》,曾静萍蝶步莺声,举手投足,细入肌理,令人屏息。素雅梨园科群舞为之伴舞。

高髻披风的泉州高甲“梅花奖”得主陈娟娟从高台铿锵亮相。罡风吹起,风雪中,王昭君面对大漠风沙,慷慨而歌,抒发胸臆。24名汉家兵士策马穿行伴舞。

双人梅花舞以间离手法舞台一角伴舞。

欢快诙谐的高甲音乐引出安溪高甲“群丑闹春”,名扬海内外的高甲丑行“傀儡丑”、“公子丑”、“家丁丑”、“家婆丑”竞相献技,妙趣横生。

厦门歌仔戏“梅花奖”得主苏燕蓉舒开长袖,翩翩起舞。省歌舞剧院24长袖舞翻飞伴舞,舞台上彩练当空,美轮美奂。

歌声中,众梅花争奇斗艳,戏曲舞台百花盛开。


下篇:闽南情,闽南人

清源山,层峦叠翠。

讲古人林赋赋主持:

(普通话)列位乡亲,闽南古称“佛国”、“海滨邹鲁”,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民俗节庆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闽南话)上元闹花灯、清明祭祖茔;端午采莲天、中元请普祀;中秋博月饼,重阳爬山岭;十月食补冬,年兜畅煞人……(普通话)今次世界闽南文化节,恰逢古城端午,石狮蚶江举行“海上泼水节”,两岸乡亲泼水同欢,乡情浓浓,其乐融融。(闽南话)众人紧看来!

五、民俗舞蹈《海上泼水节》

浩瀚的大海,帆樯无数。近处两根高高竖起的桅杆上分别悬挂着泉州“蚶江”和台湾“鹿港”两面红旗,彰显300多年“泉台对渡”的历史渊源。

古老的“海祭”舞蹈。一阵螺号和海锣声,16名壮汉抬着巨大的龙王头一步步走上场。一老者手捧盛水的银钵,虔诚地泼水向海、向天、向人,祈愿天海人和、幸福安康。

闽台龙舟的对舞。海面上,来自台湾鹿港和蚶江本地的两条龙舟,摇旗呐喊,飞舟竞渡,互不相让,一派热气腾腾。

“海上泼水舞”。热烈、祥和、充满渔乡率真情趣的海上泼水场面热烈。一群女子手握银瓢,加入泼水的船队,宽阔的海面上一时舟来船往,水花飞溅,喊声震天。

歌声:

嗦啰嗹,嗦啰嗹,

海上泼水卜丰年。

两岸共庆端午节,

龙的传人万万年。

相互泼水表示洗去污秽、带来吉祥和祝福。舞蹈推向高潮。

主舞台前地面,一张张高高扬起的风帆缓缓驶向远方。海峡一片祥和景象。

男声画外朗诵:

海上泼水节,祥和热烈,

携两岸同胞舀起深情的大海,

共祝盛世太平;

千年南少林,刚健雄奇,

看“白鹤”展翅,“五祖”长啸,“俞家棍”威猛,

“拳头、烧酒、曲”深深融入闽南人生命的骨髓。

泉南处处少林风。


六、武术传奇《泉南处处少林风》

青山如黛、绿竹成林。

一白衣女子于高山之上,挥拳展臂、跳跃腾挪,练习古老神秘的“白鹤拳”。

200名体育健儿手持红扇上场,铿锵舞蹈,为飘逸的白鹤拳女子铺展开一片红红火火的精、气、神。

闽南“五祖拳”武术队呐喊上场,气势昂扬;只见刀棍横飞,锄镰对斗,山摇地动,威武雄健。

少林寺方丈带领众武僧上场。方丈大师演练的“太祖拳“与“蒙面对打”、“一指禅”等少林绝技一一亮相表演,展示南少林高超武艺。

28面来自五大洲的旗帜,代表来泉参加世界五祖拳联谊会的28个海内外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团体呼啸跑出,翻滚舞动;

高潮处,海内外武术团代表一齐上场表演精彩的泉州南少林“三战”拳套路,一时拳风呼啸,喊声震天。泉州南少林远播四海,盖世无双。

男女主持人上场:

女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闽南热土孕育了闽南人的精神,

男:“站着象东西塔,躺下象洛阳桥”,

伟岸的性格在闽南大地深深扎下根。

女1:多元文化,海纳百川,

开放包容,展现闽南人海一样的胸襟。

男:心系华夏,情牵桑梓,

急公尚义,爱拼敢赢,

合:“我是闽南人”

“我的中国心”。


七、歌舞《我是闽南人·我的中国心》

古老而现代的泉州,生机勃发,一片辉煌。

舞台上40人时尚炫舞。

来自五大洲的闽南人争相上场献舞,“印尼烛盘舞”、“台湾鼓舞电音三太子”等此起彼伏、争奇斗艳,尽显风采。

全体rap时尚舞蹈。中间快速念板插入体现闽南人性格、精神相关内容。场面热气腾腾,充满时代感。

歌声:

我们是爱拼敢赢的勇猛精灵

在蓝天下尽情地搏击风浪

闽南有梦闽南人敢于做梦

涨海声中刺桐舟再度启航

RUAPU念板:

一缕缕穿越时空的唐宋阳光

在双塔下轻轻地绽放翅膀

凭借千年积蓄的文化能量

向着万顷蔚蓝的海天翱翔

途中百次千次深情回眸

眷恋东方大港蔽日风樯

有梦想才有新思维

重开的海路因为梦更加通达顺畅

我的闽南我的故土

千里万里走不出你的怀抱

这里的涨潮都回荡熟悉乡音

飞扬的号子隐含先辈拼搏的吼叫

你的崛起回慰祖先的祷告

你的富强留赠子孙的荣耀

你的今天是我收藏的画卷

你的未来是我打拼的目标

歌声:

对话朗朗星空今夜无眠

集合乡音乡情世界分享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我们的故乡因为梦更加灿烂辉煌

香港著名歌星、泉籍乡贤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表达了旅居世界各地闽南人爱国、爱乡永远不变的中国心。节目推向高潮。


尾声:闽南文化,源远流长

刺桐花辉煌灿烂。

三个主持人上场:

女1:也许可以说,中华民族泱泱大国,

五千年中华文明,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光;

女2:也许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

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闽南文化在传扬。

男:闽南文化是山,包容并蓄,草木葳蕤;

闽南文化是海,大气开放,波澜激荡。

女1:大山屹立,至于永恒,

女2:潮汐有信,四海归宗。

男:闽南文化,

合:源远流长。

八、合唱歌舞:《闽南文化,源远流长》

80个盛装女演绎一曲波澜壮阔的刺桐花舞。“刺桐红似海”象征艳丽、壮美的闽南文化。

200人合唱队雄浑壮观,气势磅礴的歌声《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回荡四方。

歌声:

浩浩荡荡闽南风,

风风火火闯大瀛,

拳拳赤赤游子心,

浓浓郁郁中华情。

千年南音传古韵,

万国商贾逐潮声。

大舶扬帆五洲近,

刺桐花开百业兴。

闽南风,追梦的风,

复兴之路长风劲!

闽南风,多彩的风,

千年回荡万年情!

宏伟壮丽的《刺桐花礼赞》歌舞将晚会推向高潮。

结束谢幕

主持人结束语:

女1:今晚闽南文化节欢乐的歌声,掌声,

已镌刻成每个人心中深深的印记。

男:闽南文化是追梦的风,

复兴之路长风劲,

闽南文化是多彩的梦,

千年回荡万年青。

女2:闽南文化属于我们,属于世界,

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

需要大气磅礴的华彩乐章。

女1:朋友们、同志们、乡亲们,

难忘今宵,让我们同唱“闽南风,四海情”,世界闽南心连心;

男:展望未来,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同谱写闽南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

女2:为实现中国梦,为世界的和平发展,

合:奋斗不已,爱拼一定赢。

《爱拼才会赢》音乐起。全体演员上场谢幕。

全场演出结束

">

(插图:蔡永辉 上色:唐秀媚)

东南网6月22日讯(石狮日报记者 占婷/文 蔡永辉/插图)戏曲联展让戏迷们一饱耳福、台湾庙会让吃货们一饱口福、海上泼水节闽台群众海上“激战”、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让闽南文化离我们更近……

世界闽南文化节于日前落下帷幕,但人们对这场文化盛宴的热情却迟迟未曾散去。

世界闽南文化节,不仅仅是将闽南文化推向世界的契机,更是对闽南文化的一次科普,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市民在游玩中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发现,闽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文化互动乐趣多

6月12日,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海上泼水节正式开幕,老天爷似乎一时起了玩心,也想参与泼水节,下起了大雨,完胜全场。有了老天爷的参与,泼水节更加热闹,“反正本来就淋湿了,我更放得开了。”渔船上,来自蚶江村的村民林先生正拿着水桶拼命地打水、泼水,一甩头,水珠纷飞,映衬着他开心的笑容。年年都来参加泼水节的小蔡则告诉记者,海上泼水节本就是鹿港与蚶江民间的一项活动,所以民众才是海上泼水节的主角,而有了民众的参与,海上泼水节才能延续下去。

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但现在许多闽南人却并不十分了解闽南文化,或者对闽南文化不太感兴趣。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采用了现代技术、文物史料、美术设计、影视音乐等多种互动方式,可谓声色电齐发,让游客享受与闽南文化互动的乐趣。

比如,走进“方言古韵 美在乡音”部分,记者在“闽南方言发音互动”多媒体机上看到,一幅地图标示着泉州、厦门、漳州、潮汕、台湾等闽南区域,游客只要轻轻按下某个闽南区域地名按钮,就可以听到不同地方不同的闽南语发音,该展区中还滚动播放着与闽南语有关的视频资料,其中在本报《闽南文化》版连载的《惠女阿芳》系列漫画也被收录其中,将为前往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游客们带去有趣的闽南小故事。参观中,经常能碰到真人上阵与游客互动的场景。还没进馆里,精彩的提线木偶表演就已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木偶举手投足间,写好“花好月圆”四字送游客,博得游客掌声连连。在“泉州讲古”处,泉州讲古人林斌斌亲自上阵,若不着急,停下脚步,听听讲古也是一桩美事……


闽南文化在身边

“我从没发现泉州的文化氛围这么浓厚。”6月16日下午,市民张小姐带着孩子在闽台缘博物馆里参观,她告诉记者,原本是想带孩子去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参观的,不料由于第二天正是开展,当天闭馆清场,所以就转到隔壁的闽台缘博物馆,刚好碰上了“瓷塑五百罗汉”展,令她大开眼界。“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真是到哪都能感受到闽南文化。”

泉州中山路,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汇集着泉州地区最为传统的闽南文化,在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它还承担起举办泉州首次“闽南画派街展”的任务。当一幅幅泉州本土艺术家创作的画作挂上街头骑楼的立柱,当画笔与颜料描绘出一幅幅家乡的美景,当闽南文化以最直接、零距离的方式展现在你我面前,我们怎么有理由去拒绝?行人们在立柱前驻足观赏,并用手机和相机拍下自己喜爱的画作,发上微博或论坛,告诉其他人,他们在世界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就在他们面前。

“你去看画展了吗?”“明天去,今天去吃小吃了。”人气爆棚的台湾庙会,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戏曲精品剧目展演,世界闽南文化节让每个闽南人过足了“古早味”的瘾,还有“泉州微博之夜·闽南文化专场”等将传统的闽南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互动活动。这场闽南文化的盛会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悠久的红砖古厝是闽南文化,而我们每天都吃的面线糊也是闽南文化;精美的德化陶瓷是闽南文化,而我们家里的棉床也是闽南文化;宋代的造船技术是闽南文化,而现在渔村里的生活点滴也是闽南文化。

">

新加坡的小朋友们到晋江东石向蔡东仰老师学南音。

东南网6月20日讯(晋江经济报记者 庄诗莹 阙杨娜 陈巧玲 文/图)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中,晋江南音艺术团的一曲《暗想薄情郎》清唱,悠扬、温婉、哀怨,让听众如痴如醉。在晋江,这样的南音社共有48个,其中9个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南音,素有“音乐活化石”之称,是闽南特有的文化艺术,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让其名扬全球。

款款丝竹,袅袅乡音,牵动游子的万缕乡情。在海内外游子心中,南音就是乡音,因此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在晋江,民间南音社团遍布城乡,处处可闻管弦之声。此外,南音还远播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在外乡亲

一曲南音稍解乡愁

一曲缠绵深沉、如怨如诉、如丝如缕的南音,是4万多迁居澳门的晋江籍乡亲寄托乡思的最好载体。澳门南音社也是众多在外南音社团中最活跃的一支。澳门南音社社长陈明白还担任首届世界南音联谊会会长。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闽南语系乡亲移居澳门,不少南音爱好者将南音带到这里。陈明白也带着自己的理想来到澳门。从艰难打工到事业有成,总有一种声音让他难以忘怀,每每听到南音就泛起浓浓的乡愁,他说,家乡的声音让自己在异地奋斗的信念更加坚定。

“对我们这些游子来说,乡音是最难忘怀的。”陈明白说,每当思念家乡时,听听南音总能稍解乡愁,南音已经成为在澳乡亲们的乡愁“解渴”佳品,成为海内外乡亲联谊的一条重要纽带。1987年,在澳南音弦友们就聚集在一起自发组成了南音小组,2002年澳门南音社正式注册成立。而在这之前,南音早已在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流传。

澳门南音社的成立,是南音在海外传播的一个历史里程碑,同时也说明了十万移居澳门的福建乡亲把家乡文化也带来了,因此很快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注。陈明白说,澳门南音社现有近50位成员,大多祖籍晋江。在澳门特区的很多重大活动中,都能听到南音悠远的曲声,澳门南音社已是当地一朵奇葩。


以曲会友

南音推动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南音何以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传承人、晋江南音协会主席苏统谋认为,南音音色优美,音律圆滑而源远流长,且演唱、演奏都很方便,或者一支洞箫,或者一支琵琶,都能唱起南音,再加上“闽南人走到哪儿就把南音带到哪儿”,自然就在世界各地形成一种南音文化艺术。

这种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菲律宾是南音在海外最流行的国家之一,其“长和郎君社”在成立之初便提出以发展南音事业、团结华侨创业、推动华侨发展进步为宗旨,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而之所以取名“长和”,就是希望弦友间“长期共存、和睦发展”。

事实上,菲律宾的南音社团中,既有事业成功的巨商、大亨,也有生活较为贫苦的工匠和游民,虽然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却能凭借“以曲会友”的南音,不分贫富贵贱地走在一起。一支支悲哀缠绵、愁思切切的乐曲,把闽南籍华人华侨联结起来,使得这些孤居海外的游子,充分感受到了乡音乡情的温暖。演唱之余,大家相互交流创业心得、奋斗经验,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推动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

同时,这些海外南音社团也致力于提高会员们的南音演唱与演奏技术。成立于1983年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不但聘用国内外教师指导,而且组团到国内外访问相关的团体,加强交流。

“南音在传乡音、解乡愁的同时,也联络了海外闽籍华侨的乡谊和亲情,促进了华侨与故土文化、居住地社会的融合。”苏统谋说,正是由于南音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得这种地方音乐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和品味不断提高,逐步为海外政府文化部门和大中学校所推崇。

闽南文化丰富多元、博大精深,不仅仅南音,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活灵活现的木偶戏、刚柔并济的五祖拳等充满浓浓“古早味”的闽南文化艺术,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

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闽南文化论坛,畅谈闽南文化。(林劲峰 摄)

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吸引各界人士的关注。 (张九强 摄)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重头戏之一——闽南文化论坛17日起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畅谈闽南文化,建言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方精心筹备共同努力,闽南文化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论坛共有130多名学者参加(其中台湾学者22人),收到论文69篇,35位专家在会上作了报告或主持点评。此次论坛议题广泛,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并吸引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兴趣,更多非闽南区域的学者,从更多元的角度解读闽南文化,进行更广泛的比较性研究。论坛还吸引了热心海内外闽南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200多名。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外地的专家学者们与我市学者还自发举行了“闽台女性漫谈”座谈会、中青年学者座谈会等活动,大家认为,今后要通过经常性的活动,不断推动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弘扬。


闽南是众多世界体系中

一个杰出的个案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我是一个泉州的老乡,在北京工作。这次来参加家乡的文化盛会,我既可以回家看看,又可以跟与会的各位老师讨教。我的论文题目可能太大,但我想借此谈几点感受。

首先,经过这二十几年的学习和研究,我认识到闽南文化不仅是我们闽南地方学者,以及闽南在台湾和东南亚的乡亲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也引起了国内和国外的很多大学者的关注。国内的比如说专攻中西交通史的张星烺教授,专攻民俗学和上古史的顾颉刚教授等,不少学者都曾经对福建地区、闽南地区做过重要研究。在国外,闽南文化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次,我认为闽南不是个孤立的地区,而是一个世界体系。过去学界以为世界体系只有以近代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但我认为世界体系是多元的,闽南是众多世界体系中一个很杰出的个案,尤其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圈、中间圈和外圈,我们应该加强对它们的研究。

第三点,我要重申的是,闽南文化的研究应该是世界学术史当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对现存的世界学术的重要成就中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内容加以翻译和理解,其中特别涉及泉州的研究,我想列举三本:第一本是clark的《共同体、贸易与网络》,书中有对我们闽南区域体系形成的研究,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是荷兰Schottenhammer的《世界货仓》,这是针对五代以后的泉州的经济史来做的;第三本是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苏基朗教授写的关于泉州的另外一本书,书中试图把闽南的制度经济学和文化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我认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除了我们老家的乡贤们的重要著作之外,这些著作也很重要。

与会的不少专家还与泉州中青年学者进行交流,就如何继续与拓展此次闽南文化论坛的成果、进一步优化泉州的学术文化生态达成共识,建议开设一个常规性的学术论坛,加强与外地以至外国的学术交流,同时多请一些外面的人文学者到泉州来讲学、讨论。 (吴芸)


泉台携手推动郑成功研究

郑道聪(台湾台南市政府文献委员)

要加强对郑成功时代台湾文教的发展的研究工作,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郑成功于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率军入台,驱逐荷兰人,在台湾置承天府、设行政官制、颁布开垦章程、分兵屯田、建立庄社。儒学在此时传入台湾,最初以台南一带为中心,后随着移垦开发向南北发展。例如,宗社、通俗信仰等与儒学相关而表现于人伦日用之间的社会生活、儒学教育与科名观念、精致文学与书画创作,则在明郑之后在台湾广泛流行。

我认为,加强对郑成功时代促进台湾文教发展的研究,可以从郑成功时代来台儒生在教育上之贡献和郑成功时代所建庙宇的教化功能等方面入手。明郑在台历史乃南明史之一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二年,但开发台湾成为后来闽粤移民的沃土,推动文教使台湾奠定了文治社会的基础。若以文教方面的成就而论,从陈永华建圣庙设学校至郑克塽降清,期间仅十七年(公元1666—1683年),但教化成果卓著。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上任的第一任台厦道周昌在甫上任之时即上奏朝廷请求开科考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永华子陈梦球,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以籍贯正白旗,隶属台湾县的出身,还高中甲戌年进士。泉州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充足,今后泉台两地可以携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智勇)

建立一个以闽南文化为主体的世界观

杨 渡(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

2012世界闽南文化节在台湾举办的时候,当时的盛况至今还历历在目。此次能代表中华文化总会来泉州参加这次文化盛会,并看到主办方细致、周到的安排与精心、全面的策划,我们深受感动,今年的世界闽南文化节终于来到了闽南文化的原乡。

这几天我们都在看表演,我听到了古典优雅的南音,还有现代街舞的电音三太子,既呈现原汁原味的闽南文化,又展现了闽南文化的创造力。

我们举办“闽南文化论坛”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要重建一个以闽南文化为主体、以闽南人为主体的世界观,以中国人为主体的世界观和以亚洲人为主体的世界观。因为自从17世纪以来,中国积弱不振两百年间,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世界观,我们用西方人的历史和眼光来看待东方、中国的历史。所以我们都以为自大航海时代,17世纪麦哲伦、哥伦布航行到世界各地后,世界历史才开始,但是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前,泉州已经是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所以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以闽南历史和中国历史为中心的世界观,并且用这种世界观来看待世界。 (吴芸)


总结五大特征 弘扬闽南文化

刘登翰(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文化特征是文化发展中受地理、社会和人文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独特色彩与个性的表征。理清楚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对进一步了解、研究和弘扬闽南文化意义深远。

我认为,闽南社会本质上的移民性质,在它同时实现的中原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进程中,给闽南文化打下深刻烙印。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在考察闽南文化特征时,无论海洋性、边缘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都常会发现这些特征都存在着悖论式的两重性。这些体现着闽南文化内在矛盾的两重性,恰正是闽南文化既源之于中原又植根于闽南社会的重要表征。解读闽南文化特征这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深入认识闽南文化的关键。

从文化性格和社会心理方面讲,闽南文化的特征主要有“远儒”与“崇儒”的文化辩证、“安土重迁”与“走向大海”的精神状态、拼搏开拓与冒险犯难的拓植性格、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的商儒之道、文化守成与开放多元的兼容统一等几个方面,理清这些主要特征,就可以触及闽南文化的内核。 (叶逸文)

闽南文化的研究视野从区域走向国际

陈支平(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这次闽南文化论坛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题目广泛,题材多有创新,有很好的思路,内容多样,既有宏观的概况,也有细节的考察。

此次论文研究方法多样,既有文献的考订,也有田野调查的个案。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美容教授的文章就很好,她虽然年龄很大,但还是一次次不辞辛苦来福建做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的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这次闽南文化节贡献了一篇既严谨又新颖的论文。

与会学者的发言,让大家对闽南文化的认识有很大提升。区域文化研究往往容易变成窝里斗,但是这次多位与会学者提出了闽南文化国际性的论题,如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说,他之所以想来泉州参与此次的文化节,就是因为知道泉州在中外交通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国际视野来看闽南文化,对于闽南文化的研究是一种突破,一种新的视野,这样的闽南文化研究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此次很高兴看到论坛吸引了各路嘉宾,这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但是闽南文化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也不能完全流于细枝末节的考究,而应该更多一些宏观和理论的思考及方法论的进一步探讨。(叶逸文)


在民间信仰中寻找闽南文化的核心

陈 耕(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闽南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这非常值得我们骄傲。但仅有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这个文化还不能算值得骄傲。一个文化要值得我们骄傲最重要的是要有永恒的价值。文化不是小零碎,而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

如今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立足于对人性的思考,建立和推崇一种全世界普遍适用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简单地说,是我们民族和区域文化的核心精神。闽南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在于敬天法祖、悲悯宽容以及开放创新,这其中就体现了人本、平等、尊重和多元的价值观念。

我认为,任何文化的核心精神都在信仰里面,比如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要到基督教的教义里面去找,伊斯兰文化的核心精神要到古兰经里面去找。同样的,闽南文化的核心也应该到闽南民间信仰里面去寻找。闽南人民千百年的信仰不能用简单的一句封建迷信来概括,它包含有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闽南民间信仰固然有封建迷信,但更有对天地自然的感恩和敬畏,这是我们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祖先,懂得感恩天地。 (陈智勇)

打响闽南文化品牌意义重大

武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闽南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彰显开放、进取、和谐、包容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泉台两地隔海相望,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五缘关系”密切。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闽南文化,希望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2007年6月,我国在闽南地区建立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扩大两岸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闽南文化品牌,对于密切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运用拓展各种平台渠道,整合多方资源,团结海内外专家学者,弘扬中华文化,聚焦闽南文化,着力提升闽南文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立足泉州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新设立的闽南文化研究基地作用,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深入研究闽南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深入探索闽南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发展途径和方向,着力促进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 (黄帆/整理)


文化研究,泉州全国领先

王耀华(原省政协副主席、福师大副校长)

泉州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很丰富,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誉,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得以开展,硕果累累,成绩非凡,在文化研究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泉州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的领先地位。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比较大的疑难问题也开始出现,比如关于南音的历史研究,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本人虽然对于南音学习、钻研多年,但是至今连一篇直接触及南音历史问题的文章也不敢写。南音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文化门类如戏曲、文学、方言、民俗,以及泉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等是密切相关的,仅从一方面论证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有孤证之嫌。我们提倡多学科、全方位的泉州南音研究,期待以历史学、人类学、文学、戏曲学、方言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协同攻关。同样,泉州学、泉州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应当如此。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协同攻关,必然迎来一个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的泉州学研究的新局面。 (黄帆/整理)

">

交响诗剧《乡愁》演出情景 (张九强 摄)

本报讯(记者陈智勇)“……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昨晚,交响诗剧《乡愁》在泉州影剧院成功上演,该剧不仅将著名诗人余光中名诗进行完美演绎,还将其四十余年后的继篇进行很好的展示,触动了前来参加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海内外游子心弦,受到热烈欢迎。

整部诗剧以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为背景,结合朗诵、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将经典作品活化于舞台,对中华游子的爱国爱乡情怀进行艺术诠释,展现中华民族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和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美好愿望。该剧以主人公“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为架构,以诗人与故乡、故人的不解之缘为主线贯穿全剧,着重刻画诗人与母亲、腊妹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悲欢离合。

交响诗剧《乡愁》由泉州歌舞剧团和永春县文化馆携手打造,该剧去年参加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届全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优秀节目展演,获综合演出二等奖和13个单项奖。


南派布袋戏表演获好评

17日晚,作为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晋江市木偶剧团南派布袋戏折子戏专场《老戏新姿》在晋江戏剧中心精彩上演,演出吸引了众多戏迷前来观看。在近两个小时里,该团共表演了《四将踏棚》、《逼父归家》、《公子游》等剧目,受到观众的好评。

当晚,在惠安县城中新花园广场也上演掌中木偶戏《惠安女》。

(记者陈智勇 通讯员巧玲 摄)

梅花奖得主陈娟娟等名角上阵

《连升三级》再现高甲戏独特魅力

本报讯 (记者陈智勇)昨晚,高甲戏名剧《连升三级》在泉州大众戏园再度上演,受到新老戏迷喜爱。

这场演出作为本次世界闽南文化节戏剧精品剧目展演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瞩目。梅花奖得主陈娟娟等名角携手上阵,精彩的演出让海内外戏迷充分感受到高甲戏独特的艺术魅力。“把丑角演绝了,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广大戏迷共同的感受,该剧的表演艺术集中挖掘、继承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特色,除了两个旦角外,其余几乎全是丑角。该剧以传统表演艺术烘托感情,刻画性格,突出高甲戏丑角表演特色和深厚的地方戏色彩,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封建社会“百丑图”。

《连升三级》由剧作家王冬青创作于1958年夏,不久后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排演该剧,曾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上世纪60年代,该剧多次晋京献演,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为之题诗撰文,盛赞高甲戏丑角表演水平达到“登峰造极”,誉称《连升三级》是一颗“南海明珠”。

">

七旬福州老人正在抄族谱

本报讯 (记者黄雅珊 文/图)戴一副老花镜,先是仔细翻看族谱,再逐字抄写至家谱里,昨日,一位七旬福州老人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厅做“功课”。

老人叫王文进,今年74岁。5年前,他到泉州与在泉经商的儿子住在一起。世界闽南文化节开幕以来的这几天里,他不是到在市博物馆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参观,就是泡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里看各类展览。17日,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开展后,他索性向工作人员借了一把椅子,仔细地研究起他们的王氏族谱。

记者看到,他正在翻看的是《安溪招卿王氏族谱卷》,他一边看一边将一些内容抄至他自己制作的一本家谱里。他说,他家在福州永泰县长庆镇,他那一支王氏后人是王审知入闽后传衍开来的。王审知有一个儿子叫王延政,后来迁至南京,到第60代时又迁至江西,第65代时有一位叫王胪的迁至永泰。如果以王胪为他们那支王氏后人的先祖,传到他这一代算是第18代了。

据悉,近20年来,他一直在做他们家的家谱,并追本溯源至最终的源头黄帝。

“这次展出的族谱非常详尽,我要把它充实至我的家谱里。”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所做的家谱都是自己找资料做成的,不太详细,所以他准备在展厅里多待几天,把王氏族谱的内容充实至自己的家谱里。

">

1980年,18岁的陈明金在东石侨声中学毕业后开始闯荡澳门,赤手拼搏、历尽艰辛。30多年后,他成了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在外拼搏的日子里,他实现了从普通建筑工人到企业家的人生嬗变,但一直没有改变的是“闽南心”。他说,闽南文化是海内外闽南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闽南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

闽南文化是连接海内外闽南人的桥梁

经常往返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陈明金发现,闽南话的传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地区界限。在今天,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祖国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地区以外,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讲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人,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人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他说,华侨、华人先辈不仅带去闽南方言,而且也把闽南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传播到居住国闽南人社区,并一代代传承、演变和发展。如今,闽南文化已经跨越国界,成为连接海内外闽南人的桥梁,是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泉州更有职责弘扬闽南文化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在家乡泉州举办。陈明金在百忙之中回乡参加活动,在他看来,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闽南风格文艺晚会、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论坛……陈明金说,这次世界闽南文化节的13个主要活动“很闽南”,可以作为辐射海峡论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活动。

这几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参加闽南文化推广活动。他说,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是国家确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他认为,泉州作为“发祥地”更有职责弘扬闽南文化。推广闽南文化,需要各界一起努力。他很高兴地看到,泉州闽南文化保护硕果累累: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1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1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

促进家乡文化教育不遗余力

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陈明金先生捐赠的《瓷塑五百罗汉》特展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出。这是从其捐赠的瓷塑五百罗汉中挑选出100多个精品,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述说着海外乡亲对闽南家乡的深情厚谊。

陈明金虽然只读过高中,但对教育十分关注。在福建,不管是沿海地区,还是山区,都有陈明金捐资助学的项目。到目前为止,他已先后在福建、广东、江西、陕西和江苏等5个省市的偏远山区捐建30多所明金希望小学,为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捐建校舍、设立陈明金奖励基金。

今年5月19日,黎明职业大学董事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董事就职典礼上,陈明金任第四届董事长,继续为家乡人民的进步与幸福献计出力。

□本报记者 张沼婢/文 金龙/供图

">

1 2 3 ...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