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有望吸引更多四方来客(魏文枢 摄)
□本报记者 孙灿芬
从前几个月开始,蔡氏古民居所在的南安官桥樟里村村民发现,村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时而围着古民居评评点点,时而拿着测绘工具绕村画线,一派忙碌的景象。这群陌生人是深圳笔克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出现,或将改变蔡氏古民居的发展走向。
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蔡氏古民居,由旅菲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开始兴建,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建成,前后历时整整半世纪。精美的木雕、泥塑、砖雕、石雕以及书画点缀,于雕梁画栋、镌花刻鸟之间,集中表现了成熟的闽南雕塑艺术,也反映了受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影响的独特风情,因此被冠上“闽南建筑大观园”、“闽南小故宫”等殊荣。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代表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宝库,长期以来因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没有理顺,面临着较严重的生存危机,部分建筑甚至难以逃脱倒塌损毁的命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蔡氏古民居还是一个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南安市旅游局局长李长青介绍,说到修缮,首当其冲存在“不能随便修”和“没有钱来修”两大尴尬。更遑论,拥有16座宅第的蔡氏古民居,有时几天等不到一拨游客,一年下来,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管理。
2005年,南安曾对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了详细的保护利用规划,提出“争取用三五年时间,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区”。而这一目标,需要1.6亿元的概算投资来支撑,正因缺少招商资金的支持,至今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
“经过多年的物色比较,今年‘9·8’投洽会上,我们与深圳笔克签订了开发蔡氏古民居的框架协议。”据李长青介绍,该企业集旅游投资开发与管理、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国际连锁假日酒店三大产业于一体,对开发旅游景区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早前已将湖南益阳茶马古道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区,在内蒙等地也有不少成功案例,相信会对蔡氏古民居的转变提升有助益。
按照双方协议,与周边温泉资源等一道,开发企业将通过整治周边环境、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加大宣传造势等措施,推动蔡氏古民居由“藏在深巷无人知”的文物瑰宝,向门罗四海五洲客的高端旅游景点转变,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东南网-石狮日报9月10日讯(记者 占婷 通讯员 蔡婷婷)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窗棱镌花刻鸟。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有着“闽南建筑大观园”的美誉,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闻名于世。
据当地的导游介绍,蔡氏古民居的创建者是旅菲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俩,他们父子二人于清末南渡菲律宾,同心协力积累起雄厚财力。富裕起来的蔡资深秉承了闽南人造福桑梓、热心公益的美德,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蔡资深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慷慨捐资兴学和赈灾,1905年,蔡资深受朝廷诰封资政大夫,妻子受封二品夫人。到了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的,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
在蔡氏古民居的门墙厅壁间,到处点缀着书画,其中很多是当时的名流书画,别有一番情趣。而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鬼斧神工令人兴叹。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登上一处2层楼高的地方,却依然无法将蔡氏古民居尽收眼底,但已经能隐约看出蔡氏古民居的脉络,16幢房屋排列成长短不一的五截平行线条,短的只有两幢房屋,长的一列有六幢,沿东西方向展开,多集中在东边,这意味着这些房屋都是南北朝向的。由于每座房屋造型都差不多,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汉字,字距紧密而行距宽松,分行排列成了长短错落的五句自由体诗。整个建筑群,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包括住宅、书堂、宗祠等,自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宗族村落。
远远看去,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据民间传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地点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称为“琵琶”形村落。令有传说,“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蔡氏房屋建起后,凿石声声,生意确也越来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