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敬堂大厅立柱上的镶金对联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厝主杨承续是清末泉州旅菲侨商,曾与邻村名人蔡资深一样家财万贯;杨宅坐落于南安官桥镇新圩村,为“十间张”格局,建筑艺术水准不亚于著名的蔡氏古民居,如今却已满目疮痍,精美木雕石雕砖雕被盗毁现象十分严重;杨氏后人呼吁对古大厝进行抢救性调查、保护和修缮。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

站在杨承续的三座古大厝内,映入眼帘的画面,对于每一位喜爱闽南古建筑的人士来说,都像是一把刀。

古大厝红砖白石受风雨侵蚀,残缺难全;内墙墙皮剥落,污水至屋梁间淌下,如同一道道黑色泪痕;厅中精美镂空木雕、青石雕多处被盗,徒留空框对人悲呼;镏金木刻的题匾、门联也爬满蚁蚀裂纹,抚之令人心生哀痛。惟有那高啄的檐牙、凌空长舞的雕甍,还隐约暗示着这里曾有过的辉煌。

见此光景,与我们同去的园林古建筑工程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张川河和泉州作家、自由撰稿人林亚立等都嗟叹不已,为这三座古大厝的遭遇黯然神伤。张川河先生更是直言:“整体建造如此精美的闽南古大厝,就此荒废,实在是泉州传统建筑艺术的一大损失。”

这里曾是一代华侨富商杨承续的宅邸,这里曾是经典别致的闽南传统古民居,这里曾经拥有雕梁画栋、龙脊燕檐,而今为何没落至此?我们在走访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在这三座古大厝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


精致的雕刻让人赞叹

发家海外 车载金银返乡

杨承续的三座古大厝坐落于南安官桥镇新圩村,这里也是他的故乡。据新圩村的老人们称,18岁时,杨承续就只身一人漂洋过海去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城。在那里,他与一些菲律宾人交了朋友,做起生意,并且越做越火。

谙熟官桥人文典故的蔡文魁先生告诉我们,“杨承续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传闻他还是菲律宾总统的干儿子,财富之多甚至堪与邻村著名的蔡资深相提并论。”蔡文魁的这一说法,在杨承续的曾孙、70多岁的杨老先生那里得到了印证,他说杨承续确实是在菲律宾发家致富,“而且还在马尼拉从西班牙人手中救下一位菲律宾人,没想到的是,此人后来竟做了总统,还认了他(杨承续)当干儿子。”杨老先生称,杨承续一度掌管了马尼拉城的税收,长达好几年。

根据杨老先生提供的时间线索,我们翻阅史料,发现杨承续救的人应该就是菲律宾第一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埃米利奥·F·阿奎纳多。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史料确切记载过阿奎纳多收干儿子一事。

杨承续在菲律宾发了大财后,于40岁那年返乡,准备在老家建大厝。“那时为了从港口载回金银财宝,居然动用了九车十八骡来运送。”杨老先生说道,“这事轰动了整个村。”


在厝内的厅廊间有金箔木雕花

广购田地 亲自督建大宅

邻村同为菲律宾华侨的蔡资深,当时,已在故里大兴土木建造闻名遐迩的蔡氏古民居群。杨承续也动了心,买下成片田地,准备也盖个类似的大厝群与蔡资深“比试”一下。

由于之前杨承续的阿母用他寄回家的钱,已经替他盖了一幢红砖“十间张”大厝,不过装饰较一般。杨承续就在这大厝边上亲自督建了另一座皇宫体“十间张”大厝。“用工考究,极尽巧匠之能事。”张川河教授赞叹这座大厝道,“上下两进,中有天井,两头添厢房,还加盖了护厝。在装饰上,木雕、石雕、泥雕的造型栩栩如生,技艺相当高超。”在厝内,我们看见不但梁木斗拱雕工十分精细,厅堂门屏窗饰也尽都镂空雕花。据说,建造时,大厝内还有梳妆楼、八卦楼和会客厅,大厝前门面、水车堵中连彩雕都镶上真金增添“财气”,不过这些现已湮灭不见。据新圩村老人称,杨承续大厝盖好时,连蔡资深都特地跑来送礼道贺。

杨承续原本打算一口气盖10座大厝和一座祠堂的,没想到的是,他在海外打拼时积劳成疾,只盖完一座大厝后,就一病不起,在48岁那年撒手人寰。去世前,他把盖大厝一事托付给了妻子王红柑。


承敬堂的墙体出现垮塌

突生变故 厝群之梦幻灭

王红柑遵照丈夫遗愿,继续盖厝。可刚盖了一座,家中即生骇人变故,也使得杨家建厝群的梦想从此成了泡影。

“谁能想到一家六兄弟会突然内讧,甚至自相残杀呢?”谈起太祖辈间的这场突变,杨老先生显得痛苦不堪。杨承续共有6个儿子,其实亲生的只有第三子,其余全是抱养的。杨承续故去后,这六子无人管教,野性难驯,赌的赌,嫖的嫖,个个挥金如土,还每日闹着要分家。真到分家时,仅因一言不合,老五一怒之下竟拿刀捅死了老三,自己也被投入县衙大牢,终究病死其中。

杨承续剩余的四子,老大好抽鸦片,老二爱花重金泡戏班花旦,老四夜夜游走青楼荒淫无度,老六则嗜赌如命一掷千金,没有一个能守住家产的。结果,杨家就此衰败,留于后世的只剩三座古大厝(虽然都冠以杨承续之宅名义,但实际由杨承续亲建的只有中间那座)。

“听祖上讲,分家时平摊下去,一家可分得黄金98斤,白银千斤!即便有如此家当,也是不堪挥霍。”杨老先生表示,人世荣华真如过眼云烟。“如果当年曾祖父(杨承续)能多活几年,杨家幸许就不会没落,这里或许也能出现一个类似蔡氏古民居群那样的建筑群了……”


杨家三座古大厝气势非凡

三座古厝 亟待伸援保护

“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闼雕甍作荒谷。”

当我们走进王红柑于光绪年间雇人建造的古大厝——承敬堂时,唐朝人贯休诗中所描述的场面似乎就在眼前。

从侧门入厅,迎面的一堵山墙已经倾垮,狂风从豁口处灌入,呜咽作响。屋角挂满蛛网,大厅的四根大木柱的下方,到处都是白蚁糟蹋留下的沟槽。檐墙间的泥塑彩人,神采依旧飞扬,只是朱颜消退,凭添几许可怜。更为可惜的是,古厝内墙上贴着的名画、墨宝大多已损毁,仅剩正中两根立柱上镶金大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得祖宗一脉真传曰清曰白 教子孙需行正路惟读惟耕”,阅后再忆杨家多舛命途,不由得人唏嘘出声。

承敬堂,这座极有特色的古大厝,已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再不维缮,恐怕坍塌将成它必然的命运。


古厝内的木雕人物栩栩如生,可惜多数已破损。

“家道中落,杨氏后人走的走,散的散。”杨老先生说道,“特别是曾祖母王红柑后来发愿:凡杨家子孙,不管哪一房,只要有两个儿子,就一定要让一个去当和尚,礼佛诵经,洗清罪过。因此,杨家后人中有不少遁入佛门。祖宅也罕有人去维护。”

杨承续留下的三座大厝,因居住的人丁较少,加之年久失修、贼盗不已,渐呈颓景。杨老先生表示,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对这三座古大厝进行抢救性的调查、保护和修缮。

时间偷走了初衷,只留下苦衷。对于修建古大厝的杨承续来说,他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家宅会破败到现在这步田地。而对于官桥人来说,曾经那么辉煌的三座古大厝就此凋零,恐怕也是一个难以抚平的伤口。


厅内墙上的名贵字画多被风雨侵蚀,出现剥落。

记者手记

灵魂的红砖厝

杨承续的故事确实令人嗟叹,辛苦一辈子在海外打拼,挣下金山银海,但荣华富贵转眼成烟,家财万贯也有被子孙挥霍而光的时候,又能留下什么?而他的那些“富二代”呢?贪财、好色、嗜赌,不顾亲情,不念道义,最终落得个惨淡结局。表面的浮华、光鲜,终究是敌不过岁月的冷酷判决。

闽南的红砖厝其实寓意深远,墙体红砖,屋顶红瓦,让心透亮,让血脉相连,和谐互庇,才是我们老祖宗盖厝的本意。红砖厝内的居民,生于其中,活出其魂,理应更加懂得什么才是最可珍惜的。

实际上,在泉州地区,许多出洋打拼,驰骋商海致富后归国的华侨,他们回来不仅是盖栋红砖厝,还不忘行善,热心公益,建学堂,捐医院,修桥铺路,造福家乡与社会。他们是在人与人之间,搭盖更加辉煌夺目的“灵魂红砖厝”,而他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红砖厝”建造者。 (吴拏云)


相关新闻>>>

想习武?飞进来!

(姜贝 绘)

在南安官桥成竹村内,有一处没落的清代武馆。据说是清朝嘉庆年间李月外和李星趾父子建的,距今200多年。

武馆分为两进,前为会客厅,后为习武馆,左右各有厢房。武馆建筑格局是典型的清代风格,又融合了闽南的“红砖文化”。武馆屋顶本为红砖瓦,但因多年风雨浇蚀,苔草杂生,现已变成灰黑色。大门前斑驳的墙面上,依稀还能分辨出两幅精美的鲤鱼化龙、麒麟献瑞红砖雕饰。大门门匾上也有雕花,是小童砍柴、老叟钓鱼的画面。武馆的围墙由不规整的石头砌起来,墙体厚实。

古武馆位于村庄的西南边,奇特的是,在后进的习武馆门上,还另外开了个小阁门。阁门下方是用花岗岩细雕砌就的“五峰翠屏”四字楷书。这个小小的阁门究竟有什么用?据村民解释,这阁门原来是李月外为考察弟子轻功能力而设的,想到习武馆内学武,先要能想法跃进这阁门才行。


习武馆门上有个小阁门,是练轻功用的。

这个说法实在太惊人了,因为那小阁门离地至少有3米半高,撑竿跳进去还差不多!不过,李月外在习武馆门前还设了两块高约四五十厘米的长石条,练武者可拿这两块石条垫脚再跳进去。村里人说,初学者非得手脚并用才能攀进去,而练成武艺后,轻功高强者猱身一跃就能跳进这阁门里了。

传说,李月外生于乾隆年间,轻功奇佳,声名显赫。而李星趾武艺高超,擅长点指封穴,当地至今还流传李星趾点封大公牛,直接让牛瘫倒在地的事迹。

(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

">

江加走故居

本报讯 在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里,有一座约200平方米、具有传统闽南建筑风格的古大厝,木偶制作艺术家江加走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老年,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近日,有读者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表示,江加走的故居破损严重,都快坍塌了。

部分坍塌 大门需用木桩顶着

在江加走的孙媳妇杨女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花园头村环鼎路的江加走故居。大厝的两侧都是新建的民房,而大厝里也没有任何标志表明这里曾经住着木偶制作大师,很难将眼前的古厝与江加走故居联系在一起。

推开木门,“咯吱、咯吱”的响声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座大厝的历史。然而进门一看,左扇大门的下方却有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桩顶着。“门的下方已经都腐化了,如果没有这根木桩顶着,门就会倒下来。”杨女士说,“你看,那边的屋顶都已经掉落下来了。”随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右侧的屋檐下已堆积着一些泥土,而有的瓦片也已滑落到屋檐边,随时都有掉落的危险。

在大厝里走上一圈,墙上的那些红砖轻轻一碰,就有砖灰脱落。杨女士告诉我们,这样的现象已存在很久了。“这些木头窗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已经腐化了,只是表面还看不大出来。”而一些墙壁上的石灰也已脱落,露出了红色的墙体。

当我们想要走进古厝后面的房屋看一看时,杨女士却说:“那边的屋顶已经塌了,泥土、砖瓦堵着门,门根本打不开。”我们试图通过门口的木窗看看里面的情况,但是木头堵住了窗口,只能看见窗口堆积着的泥土。古厝有些木窗,也遭到盗贼的破坏。


屋顶快塌下来

多次翻修 破损严重难以继续

江加走的孙子江碧山告诉我们,这座古厝从明朝开始就直立在这儿了。“这还是花园头村的第一座古大厝呢。”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当时周边根本没有这样的古厝。

他说,他也曾经住在大厝里,那里充满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人的童年回忆。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无人居住,大厝渐渐地破损严重。“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洪水曾经淹进大厝,那水有1米多高。”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红砖墙,是由江加走后人翻建的,“原先都是木制的墙和窗户。”

大厝的深井里还种着一些植物,“可是这个深井不知道是下水道被堵住了还是什么原因,每逢下雨就会积水,只能靠人工将积水清理干净,或者等着晒干。”杨女士说,这座大厝前前后后已经被他们翻修过好几次,“一看到有坏的地方就会修一下”,可是破损的严重程度,让他们的翻修工作几近停止。


墙体砖块腐化

无力维修 希望有关部门保护

“因为破损严重,我们曾经向环山社区反映,希望有关部门拨款维修,还填写了一张表格,清源办事处也已经盖章了。”江碧山说,当时相关部门曾派人前来查看,后以“无资金”而告终。“2003年、2004年、2005年我们都曾向相关部门反映,但他们都表示没办法赞助。”

没有资金维修,江碧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夫妇俩只能在有空的时候常来大厝走走,整理新长出来的杂草,看看哪里又脱落了,能修整的尽量修整。

“我爷爷是木偶制作大师,是泉州的骄傲,这里是他的故居,有关部门应该整修一下,把这座大厝保护起来。”江碧山说。

(记者石伟琴 陈小阳 文/图)

新闻链接

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长清,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因刻《封神演义》中许多奇形怪状的木偶而声名大振,他包揽了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和南洋各地的提线、掌中木偶头的制作业务,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他制作的木偶头像,被称为“加走头”或“花园头”,被国家当作一级文物保管。上世纪50年代起,“加走头”、“花园头”开始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开始了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会见了田中角荣首相,并将一个江加走制作的木偶作品作为国礼赠给田中角荣。

江加走掌中木偶出自泉州,是闽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更是两岸戏曲文化同出一脉的见证,曾跨越海峡风靡东南亚,是木偶雕刻中最响亮的世界级名牌,在“2008CCTV·寻找国宝”台胞专场上被选为“民间国宝”。

">

虽经火灾,木梁上依然残存着精致的雕刻。

美的残缺

大厝、手巾寮、洋楼是传统闽南建筑的主要代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而以泉州为中心的红砖建筑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还有待人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去探寻红砖文化的成因。

泉州、厦门、漳州、莆田及金门的闽系红砖建筑拟捆绑起来,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优秀的闽系红砖建筑代表——南安蔡氏古民居的保护问题令人揪心。我们一起来看看反映蔡氏古民居美的残缺的一组照片,再参照泉州市区与金门的古厝保护之典范,以期引起人们更深入的思考。


墙头砖瓦显沧桑

编者按

□早报记者 潘登 文/图

蔡氏古民居宛如一个“闽南建筑大观园”,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

然而,随着岁月风雨的侵蚀,不法分子的盗窃戕害,乃至最近发生的“破坏性保护”,“大观园”已遭遇朱颜褪色、琼楼残缺的遗憾和伤痛。

相较于那些保存完好的木雕、泥塑、砖雕和石雕而言,暴露在游客面前的这些残缺部件,墙头檐下,若隐若现的色彩和形象,似乎显得更具视觉震撼力。


彩塑装饰,尚能看出昔日风华。

保护古厝

民间力量很活跃

多年来,除了官方对泉州古厝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民间也已点亮保护、传承、发扬古厝文化的星星之火。早期如后城的古厝茶坊,俨然成了一个领略泉州古厝文化的窗口。最近两三年,则出现西街旧馆驿青年客栈、美好生活小酒馆等改造利用古厝的创意新亮点。

在金门也分布有红砖古厝,保护修复举措值得一提。除了政府偏重修复古迹和历史建筑外,金门用于推动古厝整修利用的民间资金很活跃,政府额度可观的修缮补助和前景看好的民宿(家庭旅馆)经营模式,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古厝业主积极申请修复废旧古厝。

因为再利用而重焕生机的红砖古厝,见证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意和分享,也为更多亟待保护的古厝提供思路。


檐下飞燕,依然栩栩如生。

相关新闻>>>

部门访谈

长效保护的出路 是进行统筹规划

早报讯 (记者江晓媛)在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今天,文物部门是否形成保护古大厝的长效机制,什么才是保护古大厝的最佳方式?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介绍,目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申请专项维修资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涉台传统民居也可以申请专项维修资金,但这些资金的数额并不是很大,大多仅限于古大厝的维护修缮。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多由市一级补贴维修。

“目前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尚停留在抢救性维修层面。”出宝阳说,文物部门正在积极争取古城保护专项资金,力求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残缺的雕刻

“引入商业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特别是涉台古大厝,可以积极引进台资,利用民间资本进行开发,从而使古大厝获得更好的保护。”出宝阳说,但应注意的是,在开发过程中,文物部门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更大范围来讲,我们传统古民居获得长效保护的出路是进行统筹规划。”出宝阳举例说,如晋江“五店市”就是结合旧城改造,对传统古民居进行统一设计,力求通过成片开发保护,打造“闽南文化新街口”。“成片设计、保护,才能进行分期分批有序实施,形成规模效应。”


泉州西街附近一家利用古厝改造的客栈,吸引众多青年旅客入住。


金门琼林古聚落,把古厝改造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栖居旅馆。

">

网友@傅仰彬微博晒出的“老家后院的旧式洋房”,同样面临生存困境,但即将“获救”——翻修保护。(请@傅仰彬见到报道后,联系记者)

数量庞大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是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主人的艰辛和辉煌,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变得岌岌可危。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泉州地区单单华侨建筑小洋楼就有两三百处,再加上散落在各乡镇的一些古大厝,保守估计也有数千座之多。据悉,这些古宅只有极少数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多数生存环境堪忧。这一现象引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思考,他们剖析困扰古大厝的种种症结,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大厝。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江晓媛 实习生 江雯琦

症结一:不懂文化

“每个文物背后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泉籍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认为,文物保护首先要了解文化、了解历史。现在的古建筑保护,大多单纯从表面入手,完全不谈文化,这样就失去文化,背叛历史。

目前,泉州出现“当地设计人员不研究当地文化”的情况。优美柔和的曲线、吉祥艳丽的色彩、富于变化的层次、精湛华丽的装饰四大特点成就了古大厝“双燕归脊”的典型形象,它旨在表达在外游子归心似箭,家中亲人急盼游子回乡团聚的相互思念之情。“它的陡峭曲线表现游燕急切归家,从空中陡然下落的形态,许多工匠不明其意,将其擅自改成另一种风貌,曲线不美,寓意尽失。”骆中钊说。

症结二:赶工期

骆中钊介绍说,以蔡氏古民居为例,翻修后的“双燕归脊”所用的材料是水泥,而早期建筑使用的是白灰,房梁的木料也不再是杉木,而是质地硬却容易开裂的落叶松。材料变化,技术革新,部分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节约成本,对文物进行乱修葺,这就导致对古文物的“破坏性保护”。

“泉州是‘地上博物馆’,古大厝等物质文化是老祖宗传世之宝,应当得到好好保护。”骆中钊说,“建筑技术逐步现代化,引入新的设备和材料,这是必然趋势,但绝不能成为‘修旧不如旧’的借口。”


症结三: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泉州拥有国家文物局授予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单位有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古建筑维修的人员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拥有精湛、专业技艺的高端人才却屈指可数。

骆中钊介绍说,在进行文物维修的过程中,应该先将原貌测绘下来,进行设计以后再翻修。而大多维修工匠不够专业,不懂测绘,所以维修没有标准,导致文物维修后“走形”。

另一方面,这些施工人员在从事文物、古建筑修缮时是否遵照“古法”,原汁原味重现文物原始风貌,也是一大重要因素。骆中钊说:“在文物维修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艺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症结四:不够重视

“参观文物保护单位,专业人员的介绍是很重要的,他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传承文物的历史。”骆中钊说,目前泉州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缺乏专业人才、热爱文物的人才,致使文物保护单位被冷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在维修过程中,执行人员重视文物维修,维修过程中是否每个细节都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关系到文物维修的效果。

■出路及对策

文物保护应原汁原味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

“文物的维修一定是保证保留原汁原味。”黄世清说,文物修缮和新建建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目前存在材料、工艺改变的因素,但在维修文物时一定要秉持恢复原始风貌的原则。

目前,泉州不少公园、小区规划提出要融入闽南建筑元素,这与文物保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建建筑提倡推陈出新,在融入传统元素的同时,应当结合空间布局、地方特点、气候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进行创新,不能对传统建筑风格进行照搬照抄。


分期分批保护“活化石”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数量如此庞大的古宅,关键问题是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出宝阳表示,文物部门将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条件下,按古大厝文史价值高低、建筑风格类别,分批分期公布,“通过法律途径,将这些‘活化石’有计划地纳入保护范围”。

他认为,像九一街“鬼屋”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例子,古屋主人能在保持房子原有西洋风格的基础上,采取出租“盘活”老宅的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可申请维修补助资金

□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黄真真

“城镇拆迁改造的不断推进,也构成对闽南古宅保护的威胁。”黄真真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市区在修建江滨南路时,曾遇到一座独特的老宅(一半是闽南古厝,一半则是西洋特色的华侨建筑),当时经过多方协调,最终还是没能完整保护下来,“那些瓷砖是日本制造,再从菲律宾进口的,文物价值极高,实在可惜”。

“谁使用居住,谁就要负责保养、维修,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黄真真称,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不论是否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大厝,凡是有人在居住的,使用者具有维修、保护古屋的义务,“如果确因经济原因,无力维修者,可通过办理相关手续,向当地政府申请补助资金”。


相关新闻>>>

大洋楼有上百个房间

有天使浮雕 有中式凉亭 有红色语录 建造者是当年菲律宾十大富商之一

□早报记者 黄东阳 庄丽祥 文/图

石狮市永宁镇后干柄村,有一座百年洋楼“六也亭”,其建筑风格中西结合,规模宏大,楼宇内房间上百,被乡人称为“九十九间”,闻名乡里。

浮雕有天使也有松鹿

“六也亭”的主厝以前后厅为中轴线,房间均向楼内天井开门。楼内拱门众多,而且每个拱门各有特色,样式精致。

“六也亭”主厝两旁是对称的八角楼,八角楼上牌匾的浮雕,风格独特。有的雕刻挥着翅膀的天使,有的雕刻松树、梅花鹿,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六也亭”建筑群的最高处有两个凉亭,靠外一个是欧式风格的,里面一座却是中国式凉亭,四个屋脊凌空飞起。

据了解,“六也亭”的建造者谦卑力学,也重视后代子孙的教育,因此,楼内不少的房门上都镌刻着教育后代的对联,如“但得安开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儿孙”。


天花板开始剥落

楼内有100多个房间

“六也亭”规模宏大,从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就有7处,二楼也有4个楼梯通往3楼。整栋主厝一至三楼皆为连廊相通。记者在主厝的二楼走了一圈,发现有房间23个,一楼、三楼亦如此。而主厝正对面的护厝有11个房间,左侧的护厝有27个房间。

不少房门外的墙壁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红色标语,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据如今还住在这栋洋楼里的老杨称,四五十年前,曾有一个连队住在他们这栋洋楼里,因此,墙壁上刷了许多宣传标语。

曾住200多人 进膳鸣钟

1910年,“六也亭”的建造者杨邦梭带着5个兄弟到菲律宾谋生,初时举步维艰,后因创办香烟厂,开始发迹,成为菲律宾十大富商之一。

1929年,杨邦梭返乡建造楼房,于1933年建成。据了解,杨家大楼在鼎盛时期四代同堂,全族人口200多人,每逢进膳,击钟鸣之。

近百年时光弹指一挥间,随着杨家后代陆续搬出老宅,如今的“六也亭”更显沧桑。不少楼梯的扶手已坍塌,台阶生满苍苔,有的天花板开始剥落。由于长久无人居住、管理,不少房间窗棂断掉,蛛丝斜织。

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大厝,沦落至斯,令人无限唏嘘。

">
蔡氏古民居遭遇“破坏性保护”●追踪

早报连续两日报道国宝级文物蔡氏古民居遭遇部分维修人员“破坏性保护”一事,造成这一结果原因是维修人员技艺有限还是能者不按标准工艺施工?而目前泉州文物维修专业队伍、人才情况如何?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江晓媛

相关新闻:

泉州古大厝还好吗? 古建筑生存环境引各方关注

蔡氏古民居大修缮 专家质疑遭遇"破坏性保护"?

古大厝少了

维修市场萎缩

“目前,泉州的古大厝正在不断减少。”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黄金良介绍,早年建设的古大厝正在逐渐消失,无人居住、无人保护、保护不善都是古大厝不断缩减的因素,而维修人员工艺不过关,乱修乱葺致使古大厝“走形”“失神”,使得“原汁原味”的古大厝越发稀有。

古大厝越来越少,维修“市场”也日渐萎缩。

年轻人不学

老师傅渐退出

古大厝维修“市场”萎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在减少。黄金良介绍,从事这行的人其实有一定数量的,但真正会这门手艺,施工时能遵循传统工艺的人却屈指可数。

“市场前景如此,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了,而一些有好手艺的老师傅也渐渐退出这一行业。”黄金良说,现在即使是一些拥有古建筑文物保护施工资质的单位也很难聘请到工艺炉火纯青的师傅。

2010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更是入列世界“非遗”名录,但如今懂得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人才却少之又少。泉州目前有几家学校开设雕刻工艺专业,但专门学习古建筑工艺的却未曾听闻。

“现在懂得这个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再不加紧保护,这个‘非遗’危在旦夕。”黄金良感慨。

没传统材料

传统工艺难施展

另一方面,古大厝的“破坏性保护”还受客观因素影响。

从事古建筑维修近10年的李师傅说,以修复泥塑为例,古大厝的精妙之处往往体现在“水车堵”(屋檐)位置,因为这里集中呈现着由彩陶打造、形象各异的泥塑,但如今,这种用以打造泥塑的彩陶几近失传,市面上很难找到这种材料,所以修复泥塑成为古大厝维修的一大难题。

此外,一些原材料的变化,不适用于传统工艺,使得打造出来的东西僵硬、不生动。


■声音

网友强烈关注古大厝

守护历史载体 守护精神家园

随着早报报道的滚动推出,“闽南古厝保护”成为网上热议话题:

@郭培明798: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珍爱的村级文物(尽管文保名单上没有)……那是村民与游子的精神家园,又是一个时代现实生活与建筑文化的印记。我曾有个市政协提案建议对乡村“文物”进行登记造册,补贴修缮,防止被盗,合理利用。不然,如果它们一一消失,我们还有回家的感觉吗?

@三畏斋主—王仁杰:保护古城,前辈与我等苦斗了二十多年,效果甚微。

@泉晋—前进: 希望有更多的特色建筑和古民居能列入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对于暂时无法列入省级的,可先调查列入市级保护。现在盗窃古民居建筑构件的小偷很多,很猖狂,再不快点行动起来,过几年就被盗光。

@阳光若水9: 有识之士应该群起保护泉州的多元璀璨文化,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祖先所创造的辉煌。

■相关链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它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

骆中钊认为:右边原有的屋脊是“凌空展翅”的模样,左边翻修后的屋脊则显得平直呆板。

早报讯(早报记者 林福龙 江晓媛 庄丽祥 实习生江雯琦 文/图)“像这样的修缮,‘修旧不如旧’,简直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昨天上午,刚参观完蔡氏古民居的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电话96339,对蔡氏古民居的修缮状况提出自己的质疑。

质疑

“双燕归脊”被拉直?

骆中钊说,“古大厝”起源于五代十国时的闽国,如今已遍布闽南语系的诸多乡村,“双燕归脊”的厝脊是闽南古大厝的典型标志。

而在参观了位于南安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后,骆中钊忧心忡忡,他说:“这些经过修缮的燕尾脊工艺不过关,曲线不够流畅,少了原本燕尾脊凌空疾返的曲线感,没了原本的精气神。”

昨天中午,记者跟随骆中钊再次来到蔡氏古民居,只见主入口旁的一座古大厝已经被遮围起来,几个工人正在屋顶上对房屋进行修缮,而旁边一座,就是祖厝,祖厝前堆放着几根被火灼过的木梁。“瞧,燕尾脊上塑有人物,这是祖厝的标志。”骆中钊说,这座经过修缮的祖厝虽然修复了燕尾脊,但工艺方面较差,与原貌大相径庭。


工人正在进行修缮,铺设红瓦。

精巧泥塑难再现?

细观蔡氏古民居,你会发现,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配以各种颜色;外窗顶上的墙面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零碎的彩色瓷碗被贴成逼真的龙凤麟狮、花卉虫鱼等图案。

“这里的泥塑没有保护好,也没有把它们修缮好。”骆中钊说,泥塑是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保护价值甚高,应该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修缮。

木质构件有点粗糙?

闽南古厝外观大多由砖石构成,屋内则主要是一些木质构件,其制作工艺水平也是相当高超。

“更换这样的构件,必须要先拍照、测量尺寸,再按原来的样式、工艺,进行复制、安装。”骆中钊感慨,数百年前建造的古大厝,因其坐向讲究、空间合理,不少屋子至今仍有人在居住,“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他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修缮此类古大厝时,有的工人为了赶工期,原本需花十天的构件,两三天就搞定了,“慢工才能出细活,计件式的赶工,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耐看”。


祠堂古厝翻修后的“燕脊”和“龙头”。

说法

群众曾自行维修

●南安市文管办主任 杨小川

2001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就陆陆续续开始了修缮工作。

几年前,他们开始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专项修缮资金,用于修缮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的10栋古厝,资金申请成功后,去年10月开始对其中5栋进行首期修缮。目前正在修缮的,是建于光绪年间的蔡浅别馆和德梯厝,以及建于同治年间的攸辑厝。

过去,蔡氏古民居曾经遭受火灾和特殊时期的破坏,其间部分群众对“古大厝”自行维修过,维修水准参差不齐。

设计方案获

国家文物局批准

●泉州刺桐古建筑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大山

此次蔡氏古民居维修邀请的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文物保护施工一级资质单位——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整个修缮项目从设计方案到资金拨付,均由国家文物局审批。此次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施工工艺按照设计方案执行,工程完工后将接受国家文物局的验收。


未修缮的“燕尾”格外逼真。

应坚持“古法古艺”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 蒋钦泉

闽南传统民居在保护过程中不仅应该“修旧如旧”还应该“留旧”,传统的工艺应该予以保留。燕尾脊是泉州“古大厝”神韵的主要表现方面,在维修过程中,应该按规范施工,尽量使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施工单位应当确保主要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施工资质。

泉州在传统民居建筑方面还是有一些人才的,但是在具体施工维修过程中,是否能坚持按“古法古艺”修缮就不得而知了。

维修公司

实力参差不齐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出宝阳

之前对此类古建筑的修缮,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门槛”,一来是确保维修的质量;二来也是出于对古建筑工艺的传承和延续。

但是现在的工程项目,只要金额超过百万元的,均需要通过招投标,来选择施工单位,虽然这也是一种公正、公平的体现,但有资质的维修公司,实力参差不齐,对工艺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冲击。他举了个例子,像燕尾翘脊的弧度,运用直翘手法,还是斜翘工艺,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正常情况下,也很难有一个界定的标准。


蔡氏古民居全景(翻拍)

◆人物专访

“双燕归脊”要有“精气神”

“闽南的红砖文化,独一无二,面临文化断层之危,呼吁社会各界多加关注。”昨天,身为闽南人的骆中钊,谈到古大厝生存现状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双燕归脊皇宫起

闽南红砖世无双

出砖入石、双燕归脊的红古厝是闽台独有的文化遗产。骆中钊介绍,闽南民居古大厝的屋顶设计在数百年的演变中蕴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屋脊的形制,将父母盼儿归的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说,“双燕归脊”的屋顶设计,其凌空疾返所形成的独特曲线,如同远在他乡的亲人归心似箭的思乡之情。

一座座“双燕归脊”的“古大厝”,与四周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蔚然成趣,营造出一种特殊的闽南红砖文化。

“会说话”的屋顶

修缮少了“精气神”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也有自己的精气神。”骆中钊坦言,家乡的红砖文化对自己建筑设计生涯影响巨大。

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在修缮古民居时,完全不顾这些独特文化的细节,“一刀切”,“原本惟妙惟肖的屋顶,一经修葺,变得僵化、缺少‘精气神’,让人痛心不已。”他认为,这种对待民居的粗暴行为,要有人监管、制止,否则对传统建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村镇“三旧”改造

加点文化更有“味”

目前,泉州各片区已掀起“三旧”改造的热潮,骆中钊建议在改造的同时,融入闽南建筑文化,将使原建筑更有“味”。

骆中钊说,比如,作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之一的金井镇,镇区里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大厝”,这些元素可以作为新农村建筑的重要元素运用在建设过程中。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古建筑、古民居元素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传承闽南建筑文化。


局部木雕要修复需要精湛的技艺

◆记者手记

“修旧如旧”善待“国宝”

入列“国宝”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屋脊高翘,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泉州地区类似建筑不少,是祖宗留下的一笔难以再生的财富。

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组织维护修缮、开发旅游资源,都是为了能够将它们良好地保存与传承下去。既然如此,我们更应慎重对待这些“宝物”,从骨子里重视。

现代建筑发展迅猛,古建筑的种种技艺传承后继无人,有可能造成文化断层,这一现象的发生已不止一两起,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索。

但愿今后的修缮工作,从方案到审批再到施工,层层把关,准备充分再动手,保留古厝“原汤汁”,永世流传庇后人。

">

老木匠在木头上雕刻纹饰

新木换旧木,尽量保留原貌

正在修缮的,是建于光绪年间的蔡浅别馆和德梯厝,以及建于同治年间的攸辑厝

东南网-海都闽南版3月22日讯(记者 杨梅香 谢向明 文/图)

时间:昨天下午

地点: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

事件实录:高翘的屋脊,镌花刻鸟的窗棂,晚清文人留下的匾额书画……为了让后人有根可循,100多年的蔡氏古民居正在进行最大规模的修缮。

昨日,一批老工匠们在这几座民居前忙着,有人刨木头,有人坐在木头前雕花,有人拆补损坏的砖墙。阳光下,这座素有“闽南建筑大观园”的古民居显得古朴壮观。

66岁的工匠老王说,这几座古厝,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倒塌。从去年10月开始,他们就开始对这几座楼进行修缮,大多是将已经倒塌或者即将倒塌的木头搬走,又重新装上新的。为了尽量保留古厝原貌,他们在拆之前,会专门拍照,画图纸,为了做到最好,基本都使用手工。

南安博物馆工作人员杨先生说,蔡氏古厝的修缮,从好几年前就开始了。2001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就陆陆续续开始了修缮工作。

几年前他们开始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专项修缮资金,用于修缮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的10栋古厝,资金申请成功后,去年10月开始对其中5栋进行第一期的修缮工作。目前正在修缮的,是建于光绪年间的蔡浅别馆和德梯厝,以及建于同治年间的攸辑厝。

">

蔡氏古民居檐角下有许多泥塑雕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通讯员 陈雅丽 陈泽炬 文/图

不说话,同样也能包含千言万语。

今年,一部没有台词、没有色彩的“仿真默片”《艺术家》,在第84届奥斯卡奖上巧取豪夺5项大奖,古典主义风情得到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绽放。而我们在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欣赏那些无与伦比的古典雕刻与装饰艺术时,感触最深的东西,居然与观看《艺术家》时毫无二致:沉默,却有述说;毫不艳丽,也能风情万种。

琵琶形布局 迷宫状字体

眼前一片红砖白墙画卷般铺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白条石砌成的石埕两旁,垂手肃立,默然仰视南方天空。据蔡氏后人蔡宗敬介绍,这古民居建筑群选址处是一个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故而建筑群布局也像一把琵琶。一旦走近古民居,望着那些高高翘起的檐角,隐隐约约似有天籁传来,如此深沉、缓慢而又悠长。

近日,泉厦漳三地的代表性红砖厝,正在落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意味着自2010年开始的两岸红砖建筑共同“申遗”一事,跨出了重要一步。有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称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又一次被大众目光所聚焦。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耗费了40多年时光兴建而成的。古民居每堵外墙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贴面是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在迎街的砖面上还有砖錾砌成的隶书体或古篆体的书法,如“忠孝廉节”、“仁义礼智”、“荔谱传家”等,字字端正气派,凹入砖体。仔细看去,红白相生,这字倒又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迷宫,令人不能自拔。

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那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崇尚风雅、谦逊待人的家训,深得儒家精义,为建筑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木雕倒莲花

六种雕刻 精妙绝伦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更依靠建筑装饰如雕刻、绘画、色彩等来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境界。单说雕刻艺术,据蔡宗敬先生介绍,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有6种雕刻之多,分别是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剪雕和一种奇特的、至今未有专家能考证出的雕刻。

在现存较完整的16座宅第中,随处可见大量出色的砖、石、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正门屋檐下、墙壁、外墙基、柱础等处,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图案精美绝伦,富有立体感。在醉经堂、世双厝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大部分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等,传递出一种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蔡氏古民居所有宅第的大门,几乎都要由门槛、门斗、门钹、门当、家冠、门神、诗书、壁雕等组成,名目众多,工艺之繁琐可想而知,但建筑群的主要设计人蔡资深对于细节的刻画相当卓越,大门上用砖、石、木雕来表现鱼虫鸟兽、传说故事、图腾符号等等,一应俱全,栩栩如生。一扇门简直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令人啧啧称奇。

在俗称“水车堵”的位置里,还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浮凸有致,形象传神。在外窗顶山墙面塑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花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也是装饰的重点,工匠们将彩色瓷碗“剪”碎(摔碎),根据碗壁的不同曲度和色彩,选择合适的碗片贴于泥塑之上。蔡宗敬先生指出,这就是所谓的“剪雕”。当然,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剪雕其实是泥塑雕的一种。

在古民居内,人们还发现了一种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这种雕塑工艺看来,在手法上似乎糅合了泥塑雕和剪雕技艺,而在图案的设置上,青花瓷瓶是中国风;鱼尾狮、青麟等带有浓郁的南洋味道;龙涎香炉等又反映出伊斯兰艺术。可谓五味杂陈,别具一格。


砖雕

图案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图案背后,就是一个故事。这些雕刻画看起来好像简简单单,其实它们所叙述的东西,可能超乎我们的想像。”蔡宗敬先生称,古民居内的许多泥塑画、木雕画、石雕画其实都“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有的甚至是对经文书籍的诠释。像模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讲的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赶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讲的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柱墩雕“喜鹊和梅花”则是表现谚语“喜上眉梢”;还有户楣雕“苟完”,出处是《论语·子路》,自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在其中。这些雕刻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的顶尖技艺,形成独特的欣赏格调。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强调宗祖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主旨十分明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从蔡氏古民居内那些沉默不语但又线条分明的雕刻中,我们隐约能读出建筑设计者当初煞费的苦心。因为这些雕刻中的灵魂已跃然石上、木上,正开口细说着浩如烟海的良言箴语。


镂空雕

浮雕


未知雕塑

剪雕

最美的诗篇

蔡氏古民居注重以其流动、起伏、多变的线条,来捕捉旅行者的眼球。长而方的墙身构筑了稳重的核心,流畅的檐线、叠加的脊鳞、飞翘的尾檐,则升腾出一种韵律之美。同时,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那是一种垒砖砌石的智慧,所有的一切在这出砖入石里,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传统的东西有时很脆弱,极容易被新生事物破坏,但有时又极具生命力,它牢牢扎根于我们的心中,需要的只是一次发现,一种尊重。也许你赞叹过卢浮宫的华丽、阿尔汉布拉宫的宏伟、悉尼歌剧院的精巧,但请不要忘了,在你的身边有个蔡氏古民居,一个红砖铸就的沉默巨人,它穿越历史的风雨,依然在气势磅礴地吟诵着闽南建筑最美的诗篇。


(姜贝 制图)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行政村下辖的漳州寮自然村内,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纪念堂收藏“忠心”

珍存在内厝村比干纪念堂的比干公古画像

比干殿宏伟壮观

南安比干纪念堂位于官桥镇内厝村甘露山麓,于1997年落成。纪念堂为石木结构,建筑工艺精湛,其外形选用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四周檐牙高啄,飞脊彩龙,雕梁画栋,粉墙碧瓦。

比干敢言直谏,不惜身死,被誉为“万世谏臣之祖”。他取义成仁的忠谏精神,也因此光照千古。长期以来,在民间,萧、钟、叶、林四姓轮流敬奉比干公古画像和“少师殷比干忠烈公正印”。这两件文物瑰宝,自1950年起,由南安市官桥镇内厝村珍护,现存放在纪念堂内。

内厝村一些林氏村民告诉记者,珍藏比干公古画像和“少师殷比干忠烈公正印”是莫大的荣耀,比干虽然被残暴的纣王剖腹取心,但其实那颗忠心,已永留人间。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