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花灯展

热词:泉闽南文化周

2月3日-8日是泉州市“闹元宵·闽南文化周”,短短七天的活动以独具闽南特色的南音南戏、民间歌舞、花灯展示为主要内容,展示了泉州文艺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了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崭新的城市风貌。

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聚)区。泉州市中小学结合课程改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充满泉州味道的乡土文化教育。

□早报记者 吴小婷 傅蓉蓉 吴丽娇 文/图

★泉州市实验小学

自制花灯齐亮相

这周开学时,泉州实验小学的同学们除了照例背上书包,手里还会提着一盏自制的花灯。

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元宵花灯展。同学们在寒假期间,利用图片、剪纸、折纸、叶片等材料进行创作,有的是“家长与孩子”亲子联合,有的是与同学强强联手,花灯力求精美、别具特色,但更提倡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在开学后,同学们会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在班级展出,再推选出最好看、最有创意的花灯,之后,三四百盏各式各样的创意小花灯在校园内共同亮相。


课堂上学刻纸

★泉州六中

刻纸成为必修课

2007年,泉州六中将“李尧宝刻纸艺术”这一富有民族风格、闽南风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课堂,并成立了“泉州李尧宝刻纸艺术传习班”,编印了《刻纸》这一闽南文化校本教材。

李尧宝的外孙女黄丽凤作为传习班的特聘老师,把刻纸技艺传授给学校的美术老师,并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如今,刻纸技能课已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今年春节前,学校组织学生在市区威远楼进行义务刻纸活动。平时,学校不定期利用重阳节等节假日,到社区开展刻纸送市民活动,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锻炼机会,将这门技艺传递到千家万户。


培元中学南音乐团的学生们在“元宵节·闽南文化周”南音会唱上表演。

★泉州市培元中学

学校南音乐团

成立已11年

正月十五晚上,培元中学南音乐团的成员们与泉州市南音乐团,为大家带来视听盛宴。三十多名同学携着洞箫、琵琶、三弦、二弦、四宝,自弹自唱,现场观众无不惊讶于他们的演唱演奏水平。殊不知,这场演出,同学们只用了两天时间排练。

培元中学南音乐团成立已有11年,学校和泉州市南音乐团长期合作,利用音乐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开展南音活动,并开发校本南音教材《南音生南国》,让南音走进课堂。如今,乐团已有四五十名成员,而每位成员的演奏、唱功都已达到专业演员的水平。培元中学校长杨一彪曾说:“作为泉州人,(我们)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传承负有责任。”

去年,学校成为全国“非遗校园传承研究”课题核心学校;学校还成为世界南音联谊会会员,是最年轻而且是唯一一家非专业的会员单位。


★晋江陈埭溪边小学

教学生说闽南话

晋江陈埭溪边小学根据学校学生大多数是来泉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和许多本地的小朋友从小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不会讲闽南话的特点,设立了“学说泉州话”校本课程。

学校认为,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闽南话,将帮助他们融入本地生活,真正成为“新晋江人”。

据该校林老师介绍,课程由学校里优秀的闽南籍老师担任任课教师,并由该校从泉州师院音乐专业南音方向毕业的老师担任顾问。孩子们学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会用闽南语与老师、同学问好,学会了用闽南话称呼家人等。学校结合闽南地区的节日、童谣向学生们介绍一些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

★泉州市机关幼儿园

“博物馆”打闽南牌

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充分利用每层教学楼走廊的公共空间,创建了“宝宝博物馆”——包括“闽南炊具馆”、“闽南说唱馆”、“泉州木偶馆”、“德化陶瓷馆”等主题,有簸箕、水勺、石臼、印模、蒸笼、竹刷等富有闽南特色的各种炊具;有洞箫、小叫、响盏、拍子等闽南乐器;有孩子们用双手描绘的对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的画面;还有各式各样的木偶工艺品、陶瓷……俨然一幅闽南生活画卷。这其中不少是学生和家长的藏品。

除了孩子身边喜闻乐见的闽南文化外,每一个馆区各设有小作坊。小朋友们不只可以欣赏,还可动手操作木偶、捏瓷娃娃、做杯子等。


小学生表演茶艺

★安溪沼涛实验小学

茶文化课成特色

在安溪沼涛实验小学,年仅十岁的学生就能够娴熟、优雅地表演茶艺。

该校将安溪人对茶叶的色、香、味、韵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成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近年来,该校结合茶乡经济的发展,开展涉茶教育系列活动,以“问茶、学茶、知茶、会茶”为实践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建置“少儿茶艺”室、组建茶艺表演队;组织学生参加植茶、制茶等茶事劳动实践,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深入生活、生产实际,形成融德、智、体、劳、美为一体的茶文化教育特色。


晋江象山小学学高甲戏的孩子,寒假里得保证不落下基本功训练。(学校供图)

★晋江象山小学

寒假也练高甲戏

寒假里,晋江市青阳街道象山小学的孩子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保证不让高甲戏基本功训练落下。

早在1999年5月,象山小学就成立了小高甲社团,进行零星的传授。如今,学校把高甲戏编成校本课程——《南海明珠 高甲风尚》,列入日常教学中。十几年来,学校先后添置了大量戏服、道具,并成立了民乐演奏小组,专门配合学校高甲戏演出。学校70平方米的高甲戏训练室——“艺馨苑”完全按照舞台的规格来设计。学校专门配备三名专业老师上理论课程,基本功训练则是长期邀请晋江市高甲剧团及附近的地方剧团来为学生们授课,每个年级一周至少一次课。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编排了十余个高甲戏节目,多次受邀参与省、市文艺演出,荣获多个奖项。


★永春华侨中学

开发白鹤拳课程

“双龙探海”、“仙人指路”、“白鹤亮翅”……在永春华侨中学,每周二上午,高一、高二年段的同学会在课间操时间做起“永春白鹤拳群功操”。

这是是永春华侨中学“‘永春白鹤拳进校园’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根据白鹤拳的基本套路改编和创编出的一套简单易学的武术健身操。在“拳功操”推广过程中,学校聘请多名当地武术专家担任课程开发顾问,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永春华侨中学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白鹤拳课程,供学生选修。

">

南音会唱现场 (张九强 摄)

本报讯(记者 陈智勇)昨晚,在泉港区南音协会合奏南音名谱《梅花操》声中,2012“闹元宵·闽南文化周”泉州南音会唱落下了帷幕。

当晚,泉港区南音协会和南安市南音协会携手为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高水准的南音大会唱,《暗想暗猜》、《直入花园》、《望明月》等20余个精彩的节目先后在泉州南音艺苑奏响。这是此次泉州南音会唱的第10场演出,此前泉州南音乐团和来自各县(市、区)等10多支南音代表队轮番上阵,在典雅的泉州南音艺苑进行为期五天十场的南音会唱。

在泉州人的生命轨迹中,始终有南音相伴,无论是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还是喜怒哀乐的人生情感,南音都能抚慰人们的心灵。在泉州城乡的大街小巷、庭院广场,只要闲暇,人们都会三五成群弹唱南音。当今,500余个乐社遍布泉州城乡,其中深沪御宾南音社已有近400年历史。

“会唱是南音乐团交流的重要形式,参加此次会唱的社团都是从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通过此次会唱是对泉州市南音最新发展成就的一次检阅。”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说,以往参加南音表演活动的人们互称弦友,弦友们自由结社、以乐会友,共同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通过此次会唱也进一步增进了泉州市南音社团的交流,提升演奏水平。

四名折连演 戏迷过足瘾

本报讯 (记者陈智勇)昨晚,梨园戏传统折子戏专场(三)在市区梨园古典剧院举行,《冷温亭》、《宿店》、《公主别》、《过峻岭》等先后上演,让广大戏迷过足戏瘾。

此次专场演出由《冷温亭》拉开序幕,该折戏选自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朱寿昌》,剧中演绎的母慈子孝,苍劲古朴,真挚感人,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接下来的展演也十分精彩,《宿店》选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蒋世隆》,表演风格上,既有生旦戏的典雅缠绵,又有丑贴的幽默风趣,是几百年来盛演不衰的名折;《公主别》选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朱弁》,是“七子班”生旦戏的巅峰代表作之一,有名曲《心肝跋碎》、《举起金杯》,曲辞典雅,感人肺腑;《过峻岭》选自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程鹏举》,表演风格古朴生动,有名曲《一望峻岭》传世。

">
本报讯 (记者吴聪伟 曾广太)第五届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昨日揭晓。

由泉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承办的第五届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是各路民间音乐集体大荟萃。比赛期间,台上精彩连连,台下掌声不断。

泉州民间音乐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享誉海内外的泉州南音,还有泉州北管、什音、大鼓吹、车鼓、褒歌等,与泉州南音交相辉映。比赛组织者称,举办民间音乐邀请赛旨在全面展示我市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好地来保护这些民间音乐,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获奖名单

一等奖:

石狮市鸿山镇洪厝村新潮什音社

永春县民间闹厅艺术团

鲤城区闽南夕阳红什音社

南安市官桥什音社

鲤城区金龙山后五音吹

洛江大鼓吹

二等奖:

晋江市永和镇旦厝什音研究社

惠安县惠女南音乐社

德化县三班镇南音社花鼓唱

丰泽区灯星什音队

泉港区女子北管乐队

安溪县虎邱镇双格村茶歌对唱

">

布袋戏 (胡彦明 摄)

鲤城五音吹、洛江大鼓吹、泉港北管、安溪茶歌、南派布袋戏……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曲艺之花,因2012“闹元宵·闽南文化周”期间举办的第五届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和第三届泉州民间布袋戏邀请赛而集体绽放。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泉州民间艺术、特别是分布在山区的民间艺术的生存条件尚需改善,这样的表演比赛平台,能够引起社会、民众重视,使它们能够留存得更久、更好。

2月3日开始,第三届泉州民间布袋戏邀请赛分别在市区文化宫、威远楼、天后宫同时开幕。现场的观众被布袋戏幕后掌控人员高超的技艺所折服,掌声不断。这届比赛前后历时五天,来自南安、永春、安溪和德化的12支古装木偶队轮番上阵,技惊四座。

2月4日晚,第五届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在文化宫南戏台举行。比赛的现场,除了戏台下座无虚席外,自发前来观看的市民还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绕在四周。在邀请赛上,各路民间音乐荟萃。为期一天的第五届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共有10多支代表队参加,这些队伍也均来自民间。

安溪茶歌的表演者,是来自安溪县虎邱镇双格村的村民,今年还是第一次参加民间音乐邀请赛;自明朝流传下来的五音,在鲤城金龙山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每年元宵的踩街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表演。在上届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鲤城金龙山后五音乐队,今年再次征战。不少队伍尽管名气不大,但表演却很精彩。

陈日升说:“泉州是国家首批设立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布袋木偶戏、闽南民间音乐舞蹈等也是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歌吹漫步还是目前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重点扶持帮助项目。此次邀请赛中,各路民间音乐集体亮相,很多来自偏远山区的原生态的声音又活了起来。”对于民间布袋戏来说,这样的活动带来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闹元宵·闽南文化周”民间艺术团体系列活动结束了,但保护民间艺术、弘扬闽南文化之路仍在继续。陈日升说:“比赛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以赛促保’,通过比赛来保护民间艺术,让市民、游客更多地了解泉州地方文化特色,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一个平台。”

□本报记者吴泽华 实习生王璐

">
本报讯 (记者陈智勇 实习生王璐)昨晚,梨园戏传统折子戏专场在市区梨园古典剧院举行,《买胭脂》、《走路》、《公婆拖》和《过桥入窑》等先后上演,向广大戏迷全面展示“古南戏活化石”的独特魅力。二度“梅花奖”得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出演《过桥入窑》,倾情压轴。

整场演出由《买胭脂》拉开序幕,该戏选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郭华》,是“七子班”生旦戏的杰出代表作,故事讲的是北宋年间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拍摄成电影。“我非常喜爱这出戏,这是自己入艺校表演的第一个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团长自己出演。”梨园戏实验剧团青年演员郑雅思说,当晚演出的版本可谓是青春版的《买胭脂》。

当晚压轴上演的是《过桥入窑》,由曾静萍出演戏中刘月娥,该折戏选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吕蒙正》,表演生动细腻,科曲俱佳,是小梨园生旦戏的经典之作。有名曲《违别慈颜》、《得过此柴桥》、《秀才先行》传世。另两部戏也魅力独具,《走路》是选自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王魁》,风格古朴苍劲、凄楚动人,保留了许多宋元早期南戏的珍贵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婆拖》是梨园戏下南流派的外棚头单折戏,是梨园戏少有的水浒题材的剧目,表演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是梨园戏丑末与丑贴行当的经典名折。

">
元宵节当天,南安市罗东镇埔头村良庵大宗祠人头攒动,由梅山镇灯埔村主办的元宵灯会在此举行,“点灯”“钻灯脚”民俗活动火热上演,吸引了众多乡亲前来观看,共庆元宵佳节。

当天上午,正好在一场骤雨后,记者来到现场,但见距1公里多处的仅7米宽道路上彩旗飘扬,来自各个村落的乡亲们都赶往宗祠准备祭拜祖先,路的两旁已经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小摊贩。

良庵宗祠前的戏台上表演着高甲戏。宗祠内悬挂着一百多盏精心设计制作的花灯。厅中有一盏一米多高的走马灯,四周绕有龙形的花灯,以及几盏小的走马灯,乡亲们从门外到厅内排队等着“钻灯脚”。据了解,这个民俗活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是古时婚前男女双方借元宵随家人赏灯、偷看对方的好时机;还有一说是凡想在当年生男孩的妇女,便会故意在大灯笼下走来走去,祈求生男孩。乡亲们有序地踏上灯笼下用红布覆盖的踏板,弯身穿过走马灯。一位阿婆抱着1岁多的孙子钻了好几次灯脚,她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穿一穿,多点福气。让祖宗更加保佑。”

据宗祠有关负责人老黄介绍,由于“点灯”活动规模大,村里大多数人都来了,邻村隔壁镇的也会来赏灯、“钻灯脚”,祈求平安吉祥。几天来,赏灯的人数很多,正月十四那天就多达3万多人,元宵节那天更多。

据了解,良庵大宗祠的“点灯”活动每年一次,由13个村轮流“坐庄”,“坐庄”的村子会自己去村里募捐,募捐来的钱款除了活动开支外,余款将用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灯埔村黄支书说,这种民俗活动使得海内外宗亲能够团聚一堂,增强凝聚力,共同弘扬祖德宗风。这次轮到他们村“坐庄”,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面就募集了75万元,除去这次的开支后,还有50万元左右的剩余,他们将用这些钱来拓宽通往村里的道路,并将在路边建设标准化路灯,造福村民。记者还获悉,南安市黄良庵基金会1月27日在此宗祠成立,黄良庵家族成员自愿募捐共400多万元,亦将用于扶贫济困,帮助困难群众就学就医等。参加活动的黄文艺老师说:“这种民俗与慈善公益结合的事,村民当然都会赞成的。”

(本报记者吴志明 实习生陈剑梅 通讯员黄文艺)

">
本报讯 (记者吴聪伟 曾广太)随着昨晚南安市溪口世袭布袋戏《金凤钗》、安溪县官桥益林艺术兴木偶剧团《喜庆元宵》和永春艺鹏木偶剧团《道光斩弟》的表演结束,历时4天的第三届泉州民间布袋戏邀请赛分别在市区文化宫、威远楼、天后宫落幕。

布袋戏又被称为掌中木偶戏,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南北两个派别。泉州的布袋戏属南派,是福建木偶戏种类中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它以泉腔演唱戏文,有着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剧目方面大量吸收提线木偶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汲取了梨园戏和南音的部分精华曲牌,极具民间特色。

连日来,评委团根据演员的表演、剧本、配乐等方面,对各民间布袋剧团的综合表演艺术进行了评估,并评出奖项。

获奖名单

一等奖:

永春县掌中木偶剧团

永春蓬壶美山木偶剧团

南安市溪口世袭布袋戏

德化肖坑瑶金木偶剧团

南安市罗东红霞掌中木偶剧团

安溪县虎邱镇金榜鸣金声布袋戏

二等奖:

永春县蓬壶孔里世家木偶剧团

安溪县虎邱金榜假宜真布袋戏

南安市振兴布袋戏

德化县民间木偶剧团

安溪县官桥益林艺术兴木偶剧团

永春艺鹏木偶剧团

">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今年恰逢龙年,本期赛图会,早报众多来稿中,龙的身影更是今年闽南元宵的主角。本版挑选其中几幅照片,与读者一起欣赏群龙风采,共祝龙年盛世。






">

1 2 3 ... 7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