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 正文
泉州公布第三批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
2024-08-14 11:46:2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薛逸群    我来说两句
    

为贯彻落实“双减”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规范课后服务管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泉州市教育局在公布40个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继续组织遴选第三批26个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予以推广,供各地各校学习借鉴 ,总结提升,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科技赋能 激发探索热情

创设“科技+课程”体系,开发《vex机器人》校本课程,打破班级限制……泉州一中立足“智慧教育”办学特色,以科学教育融合课后服务,学生走班上课,助力“双减”提质增效。学校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开展科技艺术节、天象观测、科普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泉州市科技馆,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同时,依托“5G+专递课堂”,帮扶我市8所联盟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帮扶校受益学生千余人。此外,学校还开展研究性阅读、融入科学阅读与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培养对科学探索的浓厚热情。

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致力打造课后服务“科创大平台”。除了开设“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课后服务课程,还组建电子百拼、玛塔机器人、科艺机器人等科创社团,开展研学、“发现+”、科技小“智”做等活动。同时学校注重开展馆校合作,加快人工智能教室建设,引导社会、家长引入科技创新器材,组织家长志愿者加入科创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科创学习路径。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注重国防教育“融+科学信息技术”。该校在科学社团课上,引导学生了解孔明灯、潜望镜、水火箭等在军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展纸飞机、橡皮筋动力飞机、仿生扑翼飞行器模型制作活动以及“国旗班”“小小特种兵”“迷彩队”课程活动,涵养和激发学生爱军报国的情怀。

学科融合 实现以体增智

泉州市晋光小学通过开展“三融”体育课程,赋能多彩课后服务。学校不仅开展每日跳绳活动,将体育与道法、语文、数学等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强健体魄;而且融合传统文化,开设功夫扇操和舞狮特色体育课程;还融合数字技术,研发体育教学“数字课程”,如《篮球进攻技巧》《欢乐天使GO》《五步拳》《花样跳绳》,老师们通过观看精品微课程学习技术动作,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通过线上观看比赛引导学生分析、拆解体育战术,培养学生“战术”思维,实现以体增智。

晋江市英林中学将排球运动打造成学校精品活动,形成“班班有球队”“人人会排球”的氛围。在排球社团课程中,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独创“排球文化节”系列活动,“知排球”讲座和展览,普及排球的起源、发展和规则,增强学生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和兴趣;“会排球”活动,借助排球趣味比赛、互动游戏,提升学生排球技术。

惠安县麟山小学构建“全员篮球+1”课后服务社团模式,依托乡贤设立文体活动基金,构建“聘请社会专技人士担任文体辅导员+家长义工+本校教师”共育团队,强化资金及人员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员篮球”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从跳绳、南音、乒乓球、电子百拼、街舞、主持演讲、绘画、书法、合唱等社团活动中选择活动项目。

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利用完备的冰雪运动设施,开设涵盖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越野滑轮、轮舞等课后服务课程。同时,将冰雪轮滑纳入校本课程,开展轮滑大课间、班级轮滑联赛、千人轮滑展示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学校积极主办或承办全国少年自由式轮滑赛、海峡杯两岸轮滑交流赛等高规格比赛,鼓励学生参与赛事的竞技、记录、报道和服务工作,全方位体验赛事文化。

智能管理 提升“双减”效能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依托“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为教师减负。学校在“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开设“课后服务管理”模块,实现一站式管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同时课程设置层级化,设置常规服务班17个、社团活动班70个,让学生选课有的放矢。此外,报名审核智能化,填报课程若存在时间冲突,平台将自动识别告知调整,可控制班生额。学校也会借助平台大数据分类统计,根据教师签到次数自动计算课时量,根据点名、服务时长和收费标准自动计算学生课后服务费用。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打造“文化传承、艺术美育、体育健身、科技创新”四大课程体系,形成含精品社团10个、特长培优社团51个、基础培优社团30个的课后服务课程群,与信息技术赋能相融合。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自主选课、走班排课、课表设置、学生考勤、服务评价、信息共享等智能化管理。

晋江一中重建课后教育课程结构,分为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设置四十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教师开展微专题研究,激发教师内驱力,研究和编制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如《校本作业的编写与实施》《学生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反馈》《如何完善开展“双减”背景下导师制活动》等二十多个研究微专题。此外,学校也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地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实现“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学习支持。

非遗传承 丰富延时内涵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课后服务传承非遗技艺,守住闽南文化的根与魂。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擎灯引路,如火鼎公婆省级非遗传承人、泉中职业中专学校民族舞蹈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火鼎公婆及拍胸舞课程,课程基础性强、诙谐幽默。同时开设闽南特色课程倡导学科融合,乡音社团学习闽南语的发音和语调;学校彩绘轩社团也在团扇上融入闽南语元素创意画作。不仅如此,学校合唱团师生创编闽南语校歌《你好,新华》,让学生感受闽南文化魅力,传承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

泉州市临海小学聘请市级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蟳埔女“簪花围”头饰制作班,利用课后服务时段传授、辅导、培训“簪花围”头饰制作。同时,学校在校外,建立了校外志愿服务制度。每周三课后服务时段,带领海丝导游小队、服饰兴趣小组到校外共建基地——“蟳埔花米文化馆”“蟳埔女服饰传习所”驻点,边学习技艺,边志愿讲解,参与游客簪花围活动。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石狮市凤里街道宽仁小学开设了贡球舞社团,特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入校指导。在课后服务时段,学校开设烹饪、绘画、摄影、导游等社团,融合美术、劳动、语文、道法等学科元素,精心设计“宽仁美如画”“美食大搜索”“畅游八卦街”“趣拍凤里”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学生走进街巷,或写或画或拍摄,或制作美食、小手工,沉浸式体验故乡宽仁的名胜古迹、物产资源、人文风貌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德化县尚思小学以陶艺为媒,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学校利用陶罐等日用陶瓷产品,将校园打造成“陶瓷博物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启发和学习机会。同时在泥塑、彩绘、手拉坯特色社团基础上,构建以“陶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此外,还安排学生访问陶瓷大师,学习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假期鼓励家长带领子女参观瓷厂,体验陶瓷制作过程,并与德化陶瓷博物馆、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建立研学基地,实现教育与实践的一体化。

此外,泉州市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洛江区柏山小学、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晋江市灵源街道张前小学、晋江市华侨中学、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晋江市磁灶镇梅里中心小学、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学、惠安县潘湖小学、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台商投资区第一实验小学、台商投资区第八实验小学等学校课后服务特色鲜明,也被列入第三批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 实习生 吴韵嘉 通讯员 潘美霖)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