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安溪> 热点聚焦> 正文
安溪:让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
2022-06-30 17:35:05 作者: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薛逸群


悠扬婉转的南音、素雅清新的蓝印花布、灵活生动的木偶戏、朗朗上口的闽南四句……截至目前,安溪县拥有各级非遗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市级6项、县级35项。

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等级和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培养新人 激发传承活力

一手轻覆在纸板上,一手紧握着刀柄,重推深压,镂刻下精美的纹样图案……在安溪华侨职校的蓝印花布工作室里,蓝印花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国瑞,耐心地为学生们传授最基础的刻版技法。

“我希望能够让蓝印花布的成品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陈国瑞说,自从设立工作室,他沉浸于钻研老手艺与新玩法,也时常开设“非遗蓝印花布+双创”课程,努力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在虎邱镇双格小学,一首高亢悠扬的茶歌在课堂上响起,学生们伴随着旋律轻轻挥动手臂;在龙门中心小学,一个个木偶在孩子们手中翻转,表演活灵活现;踏入县青少年宫,只见学生们正跟着非遗老师的教学步骤,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制作心仪的布袋木偶。

“从去年开始,我们定期组织老师实地研学,向全县非遗工艺传承人学习,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安溪县第十八幼儿园园长苏伟真介绍,他们通过环境营造、区域游戏等载体,开展蓝印花布、湖头米粉、麦芽糖等非遗手工制作体验活动,探索具有非遗特色的幼儿教学之路。

据安溪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自2010年起,铁观音、毛笔制作技艺和南音等各具特色的非遗传习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开设涉及美术、舞蹈、音乐、技艺等各类非遗专业课程,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从2012年开始,我们几乎年年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产茶乡镇成立‘茶歌队’、茶叶庄园设有对歌台,以此为契机,给茶歌爱好者创造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安溪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茶歌比赛之前,选手们都会参加培训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

此外,“非遗进社区”成为一个重要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其中包括创建社区非遗文化交流中心、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和常态化开展公益传承传播活动等。

“我非常喜欢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在自己社区观看非遗的历史资料以及实物,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是难能可贵的经历。”凤城镇华新社区居民王冰冰在参观社区毛笔制作技艺非遗交流中心时说。

安溪县还启动茶叶非遗技艺师带徒“长青计划”,采取结对帮扶形式,并建立学期考核与奖励机制,每年考核认定40对师带徒。同时,开展“大手小手齐心走”传承非遗文化梯队模式,链接中小学校,成立“工作坊教研中心”,鼓励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让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更好融合。

“老手艺的新生命,关键在于后继有人。如今每两年申报一批推荐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扶持大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专项补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人才队伍。”王铭芬说,如何保护好、继承好、开发好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是一个深远的大课题。答好这道题的重中之重乃是大量培养懂非遗、爱非遗,愿意为非遗的传承、开发奉献毕生心血的年轻匠人。

1 2


主办:中共安溪县委宣传部 东南网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