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安溪> 热点聚焦> 正文
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2021-09-10 10:28:55 作者: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在岗一线教师人数最多 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林老师一家三代合影(从左到右,林梅玲、林祥生、林清风、李心韫、龚秀莲、林梅花、林梅凤)

2021年度泉州市“教育世家”名单近日公布,来自安溪七中的林清风一家榜上有名。林老师一家三代先后8人从教,目前有6人在教,为在岗一线教师人数最多的家族,其中有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也有高中老师,累计教龄196年。昨日,记者来到林清风家,探访他们一家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第一代 教学多面手 克勤克俭抚育5个孩子

林清风1944年出生于安溪县魁斗镇魁斗村,1962年毕业于安溪一中高中部。因为山区缺老师,毕业之前,在祥华中心学校任教的哥哥就已经“预定”好让他毕业后去祥华当老师。当年8月份,他来到祥华中心学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1970年,他到泉州市区进修1年半,1972年调入老家安溪七中任教,后来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一直到2004年退休。当教导主任时,每学期都要排功课表,碰到个别科目老师不足时,他就顶上。因此,虽然学的是地理,但他上过地理、化学、政治、数学等科目,当化学老师时,教的班级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退休后,他受聘为安溪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副秘书长,至今已经16年。

林清风1963年和龚秀莲结婚,先后生下4女1男,当时工资每个月只有28元。龚秀莲虽然在当时的扫盲班当老师,但工资更低。尽管工资低、孩子多,但夫妻俩坚持让孩子们都上学。为了养育5个孩子,林清风在课余只好想办法多赚点钱补贴家用,“在安溪七中时,有一段时间我都是利用午休时间去帮人家挑沙子、石头,从小溪边挑到马路上,每担1分钱,当时一个中午可以挑20担,赚2角钱。”在魁斗任教时,龚秀莲开了一家卖图书的小店,因为家里开销大,她将家里的鸡蛋都放在店里卖。“我爱人那段时间也很辛苦,白天看店,回家要照顾孩子,晚上七八点还要去割山芼来当柴火。”儿子更是小学时候就利用暑假去卖冰棒,一天下来可以赚1元多。就这样,夫妻俩克勤克俭,供几个孩子学习生活。

第二代 刻苦勤奋 5个人都当过教师

大女儿林梅香高中毕业后也到学校代课,当了4年老师,后来因为结婚到香港定居,才离开教师行业。儿子林祥生1988年毕业于当时的泉州师专,当年8月到安溪县第十二中学任教,先后辗转7所中学,曾任安溪九中校长,梧桐中学、安溪八中副书记,现在安溪八中任教。二女儿林梅花1990年毕业于南安师范,当年8月到安溪县魁斗中心学校任教至今,因为表现优秀,先后获得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三女儿林梅玲1991年毕业于泉州幼师,当年8月到魁斗中心幼儿园当起了幼儿园老师,现在安溪第二实验幼儿园任教。最小的女儿林梅凤1993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当年8月到安溪县湖头镇中心学校工作,现在湖头镇慈山学校任教,后与同在慈山学校任教的李艺纯结婚。女婿李艺纯1990年毕业于安溪培文师范,当年就到湖头镇慈山学校任教至今。

对于5个孩子都从教这事,林清风将原因归结于是孩子们的努力。他表示自己从来不打骂孩子,最多就是罚站。儿子第一次高考时成绩不好,他让儿子站着反思,最后儿子决定复读一年。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取得了全县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几个孩子学习都很努力,大多不用大人操心,小女儿梅凤读初中时,有一次晚上读书时累得睡着了,书掉在地板把她惊醒,醒来后她拿起书继续读。”

第三代 毕业一年 作为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我走上教师这条道路,离不开父亲的影响,还有就是哥哥、姐姐们的影响,他们早早地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因此我从小就立志,也要当上老师。如今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会依然保持初心,无怨无悔。”采访中林梅凤表示,同样是受到自己影响,女儿李心韫小时候就很喜欢扮演教师的角色,当堂弟堂妹的小老师。

2020年,李心韫毕业于三明学院,当年8月到慈山中学当上了英语老师。别看刚刚毕业,李心韫做事很用心,也很有耐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相处。学生对她十分敬爱,自然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过去一学年的教学中,她任教的班级英语成绩平均分远远高于全县平均分。身为班主任,她带领学生取得了许多第一名的奖项,在管理班级方面认真细致,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今年的教师节,她还作为教师代表受邀参加安溪县教育局举办的座谈会。“她感到非常荣幸,对自己的职业也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兴趣和激情。”

“二女儿林梅花的女儿吴婕目前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她表示自己毕业后也要当一名人民教师。这样,我们家族就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老师了。”林清风自豪地表示。

主办:中共安溪县委宣传部 东南网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