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老房子被推倒 “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去年10月,当文学作品《皮囊》销量突破300万册,晋江东石籍作家蔡崇达决定将老家的房子,建成一座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取名为“母亲的房子”图书馆。 阅读曾是他年少时的“避难所”,他说:“小时候做梦都想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躺着、坐着、趴着,看一日又一日的书,空间安静,阅读自由。建造公益图书馆既圆了儿时的梦想,又是一次再回家的过程,更是对社会公共责任的承担形态,希望小镇的人们可以在书籍中抵达远方。”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 是我在家乡的新家” 外墙粉红的4层小楼已被拆除,裸露的红土上已竖起了根根钢筋,正等待泥水的浇筑……近日,记者来到蔡崇达笔下晋江东石的“母亲的房子”,施工队正在打地基。“母亲的房子”图书馆所在地位于东石镇区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处,即将建成的静谧图书馆与熙攘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般人看来,显得尤为突兀。 从2018年年底至今,“母亲的房子”图书馆项目筹备、建设过程中,蔡崇达和家人陆陆续续承受了不少压力。蔡崇达坦言:“老家的这个房子,除了因为情感和父母亲的关系,事实上,确实是我很难回去的远方了。现代经济模型已注定,小镇上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其实我拿稿费修建这个房子,和当年母亲一定要修建房子一样,于个人利益上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放到情感上,才是无价的。” 在蔡崇达看来,小镇上的宗族、家庭、母亲孕育了他,共同构成了他的母体。建造“母亲的房子”图书馆实际上是游子蔡崇达又一次回家的过程。他说:“家乡足够强大,我是带着家乡抵达了远方。家乡美好而且强大的存在,确实守护着我。有人为家乡铺路,有人为家乡建楼,但还未有人为小镇建一座公益的图书馆,我是作家,我来做很合适。”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这八个字是一个整体。新落成的房子,将有一半是打开的图书馆,另一半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将成为我在家乡‘新的家’。”蔡崇达进一步解释,房子代表的情感是“小家”,而图书馆主动参与共同事务,代表的是“大家”。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这个名字开始于个人私密的珍惜的情感,但最终完成的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形态。这像极了闽南宗族文化的核心,宗与族,开始于血缘,连接着最细密的人类情感,但舒展开来却是具有管理功能和精神秩序的公共关系。家乡泉州是蔡崇达魂牵梦萦的地方,或许“母亲的房子”图书馆的成功建成,将成为远在他乡打拼的蔡崇达与家乡联系最为直接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