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背面刻有“大清安平桥”等字样(记者朱彩云 通讯员林镠 摄) 古代海防体系 再添史料证据 泉港文史学者刘琼鑫认为,这是一方清代的巡检司界碑。它的发现,为海防体系和海丝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对于补充和印证明清福建海防体系史料具有重大的意义。 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并在福建沿海设立五个水寨、十一个军卫、十三个千户所、四十五个巡检司。此碑石的发现,可认定峰尾巡检司隶属崇武千户所,归永宁卫管辖。另有推测认为:峰尾巡检司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或在清代播迁中废弃。 志书对峰尾巡检司的记载极为有限,其管辖范围更是一个谜,清代的周弘祖《海防总论》曾记载:“乐屿、白屿为峰尾巡检司界。”应该是指峰尾巡检司巡海范围,北至乐屿,南至白屿,但没有更具体的。此界碑发现于泉港界山鸠林村,紧邻莆田,推知明清泉港境内的沿海港口海澳等均应归峰尾巡检司管辖。 当时峰尾巡检司管辖范围北界应该就是惠安的北界,界碑一般位于沿海港口海澳处,但从地图上看界碑所所处位置并非如此,显然在历史的变迁中,曾经的港澳口化为陆地。此巡检司界碑的发现,提供了界山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史料证据。 由于“峰尾巡检司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黄建聪说,史载鸠林(南庄)等村原属仙游县连江里(今枫亭),明嘉靖年间才划归惠安。因此,泉港鸠林古港口与莆田枫亭古港口双方的管理与分界之事,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 上述种种充分证明,泉港的古港口在明清时期即有完整的界限和成熟的管理体系,成为海洋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到了清朝,泉港的港口发展和海航贸易进入高潮,涌现出以后龙土坑村刘百万为代表的一批海上贸易商贾,带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以土坑村为代表的繁花似锦的港口街市,如今旧迹仍然存在。 |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